李如响
摘 要:通过激趣导入、巧设疑问、穿插实验、一题多解,创设多变情境。
关键词: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获得新知,效果会更好。为此,教师可创设情境,因势利导,通过激趣导入、巧设疑问、穿插实验、一题多解,来创设多变情境,让学生愉快地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数学课教学质量。
一、激趣导入,创设探索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内动力,数学教学设计可通过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我这样设计: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
(投影展示图)在三角形ABC中,AB=AC,老师由于忙不小心把墨水瓶碰倒,三角形的一部分边角被黑墨水涂没了,只剩下一个角∠C和一条边CB,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它再还原呢?学生见题后,兴趣陡生,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先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2分钟,再找学生试述方法,然后问学生:你认为这样画出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若是该怎样论证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巧妙地设置问题来引入新课,再引导学生得出几种证法,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用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问题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集中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二、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开始于疑问,学习中有疑问,才会有求知欲。因此,课堂上要启发学生动脑积极思考,数学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的数学活动思维。
如在讲“因式分解中分组分解法”时,先出示引例,让学生分解am+an-bm-bn,有的尝试用提取公因法,有的运用公式法,结果均不行。设问: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将上式分解,哪么还有其他方法吗?如果有,如何分解?又叫什么方法?……这样既引入了新课,又解决了问题。再如讲“实数中无理数”时,设问:直角边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多少?那么这个数是整数还是分数呢?还是其他未知数呢?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逐步提升了学生合作学习、参与学习的能力。
三、穿插实验,创设理解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若能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动手动脑,自己发现探讨新知,则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教学中,先投影展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满足题目条件的三角形,再把自己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同位同学所画的三角形互相叠合,学生会发现两个三角形互相重合(即全等),由此导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再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先让学生准备好三角形紙片和剪刀,把三角形纸片的任意两个角剪下来,摆平放在课桌上面,与同位同学合作紧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外,再用量角器度量拼后三个角的度数,提问不同学生,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加起来的和等于180°。这样“独立发现的道路让学生自己去走”,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的体验,掌握知识的过程。通过数学活动教学,穿插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动脑思考,这样获得的新知识更深刻、更牢固。
四、设置“一题多解(证)”的活动,创设多变情境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一题多解”的题目,“一题多解(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学习数学兴趣。如在“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教学中,让学生借助三角形的内角和,小组讨论交流寻求不同的证法:(1)任意连结四边形一条对角线可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四边形内角和等于2×180°=360°);(2)在四边形的一条边上任取一点,连结另两个顶点,可得三个三角形(3×180°-180°=360°);(3)在四边形内任取一点,连结各个顶点可得四个三角形(4×180°-360°=360°)……
再如在“平行四边形”一节中,关于画平行四边形的作图例题和练习题中,可引导学生分别利用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四种方法作图,在教师的启发和组织下,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判断的不同方法来作图,让学生感受一题多解的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纵向引申,从横向扩展,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参与教学,来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整个过程,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
总之,“情因景而生,感因情而发”。恰当地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教学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张正荣.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J].新课程(中),2016(3):153.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