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朝
【摘要】《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所以,物理教师不能将物理教学只理解成若干物理知识点和习题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激发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养成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老师不仅要培养出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这就要求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将德育渗透其中。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德育渗透 因材施教
德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素质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時,如果能将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学习精神,养成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无论多么困难的知识也不愁学不到手了;如果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正确的学生,那么他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将是社会的有用之才。俗话说得好,思想品德是善,科学知识是真,真和善是不可或缺、密不可分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以下主要探讨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选择合适的德育素材,因材施教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应针对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此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德育因素,要防止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贴形式主义标签。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切不可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物理课程中有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介绍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例如,在学习“速度”时,可以介绍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和交通的改善;在学习“天体运动”时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神舟七号”升天及运行情况,以及我国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在讲授“磁现象”中,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它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导航、生产等领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该项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自豪和骄傲。学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时,介绍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对物理知识进行传授时,注意将物理知识的情景置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知识是为了生产实践和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向心力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为什么国道的转弯处路面总是不水平,一边高一边低”。在讲解传感器时我们可以提问:“楼道里的声控灯在晚上为什么一有声响就能自行亮起,而到了白天怎么响都不亮?”在讲解光的衍射和折射的时候,我们可以放一段视频,或者给学生看这样的一幅图像――2012年12月10日晚观看月全食时,看到整个月亮是暗红色的,将具体的天文现象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在讲解冲量和动量定理这一部分内容的同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鸡蛋撞地球的比赛”,提高学生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
通过对这些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解,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这些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三、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具有团队精神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积极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究的机会,将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探究、合作、交流、讨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例如,在讲力的分解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我们提供了塑料直尺与物块、铅笔、细线与钩码,由学生自己动手设置实验,来体验分力的作用效果,学生们分组讨论方案,相互交流感受,形成最终方案,最终选出代表演示给大家看。学生在共同协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精神,激发了相互交流的愿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在用理论推导出动能定理之后,我们安排了实验验证这一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让大家一起讨论每一组方案的优劣性,找出最优的方案,最后再由学生到前面进行操作,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进行操作,得到数据,大家再一起进行处理,从而验证定理。同学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不断地碰撞,相互间的交流变得十分顺畅,正确的观点得到坚持,错误的想法得到修正,大家在不断的提高中体会到团体思维的优越性,让团队精神也得到升华。
四、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
物理学在推动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比如,牛顿的力学定律为航空航天提出了理论基础,法拉第的磁生电让人类步入电气时代,小小的原子核所迸发出的能量竟然是那样的巨大。在讲解每一个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问题时,我们都要加以挖掘、引申,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巨大的贡献。在讲解能源与环境这一节时,我们用丰富的图片、视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多么的严重,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关注环境,并力所能及地采取保护环境的举动。我们通过图片和数据告诉学生,全世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存储量,以及照目前所能使用的年限。呼吁学生关注能源问题,生活中注意节约能源,并对常规能源的使用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进行介绍,提高学生的低碳意识。同时对新能源的前景进行介绍,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学生树立为全人类解决能源问题而终身奋斗的崇高理想。
五、具备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在教学中关注学科内容与现代科技的联系,比如在讲解《万有引力》这一章的航空与航天相关问题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变轨、空间对接等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超导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科学家对超导现象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制造出的双面钇钡铜氧超导薄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当然,也要告诉学生,我们国家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仍然很薄弱,科技发展水平仍然不高,所以要求我们学生要有提高民族科技素质的愿望,要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终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
德育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物理教师做很多的工作,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工作的一些措施和感悟,拿出来与大家交流。我所做的还很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但是我想,只要我们全体物理教师都有这样的意识,付诸于行动,我们的物理课定会让学生越来越感兴趣,我们的物理教学也会越来越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6.
[2]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03.
[3]约翰·杜威 著.赵祥林,任钟印,吴志宏 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