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明
说到唐代,距今1400多年,许多人和事,人们都淡忘了,但一谈到唐诗,即便是呀呀学舌的稚童,也会诵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同样,一提到宋词,不论老少,人们也会随口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可见,唐诗宋词,一直活在人们心里,流传在人们口中。为什么唐诗宋词,能穿越时空、令人经久不忘,并且还热在当下、感动着我们呢?我体会最深的有三点。
其一,字里行间,浸透一个“情”字。
我认为,唐诗宋词,是汉语文本中审美价值最高的艺术作品。她简洁,优美,朗朗上口,便于传唱,把汉语中所蕴含的审美潜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我们读唐诗宋词,可以欣赏到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黄昏雄奇壮观的美景,可以感受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可以领略到苏轼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的胸襟,还可以体会到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堪那,冷落清秋节”的缠绵悱恻和凄婉动人的情感。所以,唐诗宋词,以其独特的多重魅力,传诵千年,流芳万古。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认为,诗歌应以感情为根本,以语言为枝叶,优美动听的声韵如花朵,含义深刻的意义像果实。这就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的艺术特征作了高度的概括。自古至今,大凡写诗填词的人,其心灵深处,总有一种“非同凡响”的情感——家国情怀,且情真情实、情深情挚。因为真正的好诗,是内心丰富情感的涌动。初唐大学者孔颖达说:“情志一也。”(《左传正义》)情与志,在唐宋人看来,其义是相通的。所谓情志,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当然,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这些都是唐诗宋词所包含的内容。如杜甫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诗记录下来。笔尖始终凝聚着家国情怀。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于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的茅屋在大雨中摇摇欲坠,而他想到的却仍是天下的穷苦百姓。假如他们都有房子住,我就算是冻死在这茅屋里又有何妨呢?杜甫这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叹,强烈地表达了他对遭遇不幸者的深切同情、与国家与人民共生死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心怀家国天下、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既然如此,唐宋时代距今虽然久远,但彼此也因此而没什么距离了。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对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的赞美,等等。正因如此,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之作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判断,也就毫无障碍地传递到今天。这些作品,仿佛就是当代才华横溢的诗人词人为我们而写的,仿佛就是代替我们来抒写内心情思的。
其二,人生百味,喷涌一个“美”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了。人民做了主人。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人民更是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新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引领下,国泰民安,社会和谐。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在眼下,卻少有人像唐宋诗人词人那样去品味生活,享受生活,更少去珍惜转瞬即逝的人生片断。如诗仙李白花间独酌,与明月的亲近:“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之下,诗人将与大自然的体悟,融入诗中。让人觉得诗人就在眼前。更为重要的是,唐诗宋词中蕴含着美好的人际情感,让人感受到人生的美好。比如天伦之情,像孟郊《游子吟》中那对母爱的深切歌颂,像杜甫《月夜》诗中对妻儿的深情思念。这些都是感人肺腑的真情流露。尚如许多诗词中对人间友谊的歌颂。这也是唐诗宋词中,发挥得最为充分的一类主题。唐诗宋词中所展现的离别情怀和场景,用今天的话说,其描写简直就是栩栩如生。如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读诗句,仿佛看到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上饮酒吟诗,相互唱和。一会儿揖手告别。李白望着孟夫子一步步走下楼,登上船,船儿在那江中渐行渐远。李白远远目送着,直到双眼看不见了,再返回楼上,楼上视野开阔,最后又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船在江面上越走越远,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深情厚意,一如江水,绵绵不绝。类似如此描写古人生活中的细节、片断,都是极其生动鲜活,兴味盎然的。所以,阅读唐诗宋词,可以让我们从古人的生活中得到许多启示,可以把生活的节奏放得再慢一些,生活得更从容一些,尽量细致地品味生活的滋味,尽管人生百味,浸透着甜酸苦辣,但是一旦进入了艺术化的诗词里,便会更深切地体悟到人生的意义和艺术的美感。
其三,豪吟低唱,倾吐一个“真”字。
文学即人学。唐代李白、杜甫,宋代苏轼等无数诗人词家的诗词作品,因为写得好而千古流传。多年来,我十分喜欢阅读他们的作品,并深刻体会出“只有人品一流的人,才可成为一流的诗人和词人”这样的结论。从这重意义讲,读诗其实是读人。而读人,其实又是在体验一个“真”字。这个“真”字,既是艺术体现的“真人”;同时,也是真人体现的“艺术”。
如李白诗词中所展现的是一种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对自己是满满的自信,也只有他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诗中,不是没有苦闷、牢骚,而基调始终体现了昂扬奋发的精神。比如他的《行路难》,具体描写了道路的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所以,他问:“多歧路、今安在?”但此诗的结尾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诵读李诗,一位诗仙,宛然飘逸眼前。而多读李诗,又使我们在人生境界上,更加追求崇高而拒绝庸俗,思想上更加追求自由创新而舍弃作茧自缚。显然,这是艺术感化作用的结果。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为典型的诗人,被人称为“诗圣”。他服膺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以关爱天下苍生为已任。他时逢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关头,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动荡时代。他用诗描绘了兵荒马乱的时代画卷,也倾诉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虽是穷困潦倒的一介布衣,却名至实归地跻身于中华文化史上的圣贤之列。
尚如苏轼,一方面深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响,在朝为官时风节凛然,在地方官任上则政绩卓著。另一方面,他又从道家和禅宗的思想里,吸取了离世独立的自由精神,形成了潇洒从容的生活态度。他一生屡经磨难,曾三度流放,直至荒远的海南。在他被贬黜的七年间,已有多位亲人离世,64岁的他才渡过琼州海峽北归。回归大陆时,白天风高浪急,晚上才能渡海。可他却高兴地写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情。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听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在经历一生的苦难之后,他依然认定“天容海色本澄清”,觉得不虚此行,可以想到皇帝(轩辕帝)奏乐声。多么的旷达乐观、宠辱不惊,真正体现了对艰难困苦现实的精神超越。他所写的作品中,饱含了强烈的人生观意义,对我们有巨大的精神振奋作用。读着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仿佛他就站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诵读着他的作品,仿佛走进了他那伟大的心灵。这是因为,他的作品里,吐露了一个“真”字。当然,这个真字,是真正的艺术之真。只有艺术之真,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他的艺术精神。艺术的作用,感染了我。我也从艺术的感染中得到了升华。
概之,李杜苏三人的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我们的人格境界。我以为,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诗宋词,虽距我们千百余年,但始终是站在历代读者心头的鲜活艺术。我想,这正是因为她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之所致吧。也是她能热到今天、感动后人的奥秘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