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探究

2019-09-12 07:21李强
新课程·小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数学思想原则小学数学

李强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针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的对策谈谈看法,旨在通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推动小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原则;对策

小学数学的学习与其他基础性知识学科的学习不同,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认知正处在一个成长发展的阶段。因此,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数学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其数学素养,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一、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在小学的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要遵循一定原则的,主要有:明确性原则,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规律明确化;过程性原则,数学教师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自己领会和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方法和思想;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对教学中的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使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数学思想方法;反复性原则,遵循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多次反复相结合,确保学生真正地领会并掌握所学数学的思想方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意识远比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来的更有意义。

1.注重引导小学生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引导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知道数学思想方法隐含于数学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具备数学思想方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还要具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自觉性,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依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渗透。如函数的思想,可以通过填数图的形式,将函数的思想方法渗透在小学数学的习题和例题之中。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也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凸显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讲解,使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能力得到提高,关键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着经历、体验。从具体上来讲,就是教师要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亲身经历各种概念、公式、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能力。例如,在进行“认识10以内的数”的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感受到数字的意义,然后再抽象地概括10以内的数,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感悟。

3.不断地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

教师要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带领学生定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还能够使学生发现隐含在不同数学内容中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之间的内在逻辑。比如,在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这一章节进行复习与整理时,先让学生回忆面积的定义和已经学会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有一个深刻的感悟。

4.掌握好教学时机,适时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數学教师要能够把握好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样能够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条件下,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把握:(1)在向学生阐述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凸显出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2)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3)学生从实践操作中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来说是更形象深刻的,能够更好地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综上所知,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特别需要数学教师的努力,数学教师要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充分挖掘出数学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将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王静.简析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华夏教师,2017(7).

[2]许礼云.探讨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活动教学中的渗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7).

编辑 王 敏

猜你喜欢
数学思想原则小学数学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