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被我压在了枕头下,一震动我就醒了。是秦徵发来的微信。我看了一眼时间,凌晨1点48分。
“亲爱的,在吗?”她像是问得小心翼翼,发了一个尴尬又不好意思的表情。又不能回“不在”,我回了一句“嗯”。發完我就开始后悔,完了,又来了,今夜无眠。
果然不出我所料,随后“嗡”地蹦出一个长达40秒的语音条,点开没多久,一条一条接一条。我越来越不耐烦,但没办法,好歹是天天见面的朋友,只好转成文字看了一遍。她这人说话没个重点,反复说一件事,就是她失恋了,向我回踩她男朋友。
“你知道吗,他今天特别过分,没等我,也没告诉我一声就走了。”
“我跟你说,以前好有什么用?芝麻小事见真情。他这人就是不行,没戏。”
“我这不是在跟你抱怨,这是事实啊!你还不知道我吗?我特别讨厌抱怨的人。”
巧了,我也是。
我强撑着睡意,告诉秦徵:“现在谈恋爱本来就不靠谱,没事儿好好学习得了。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是吧。”
“嗯嗯。睡了。”
这下好了,我睡不着了。秦小姐近日的凌晨微信炸弹连连炸掉我的最佳入睡时间,我开始翻我俩的聊天记录。12号,她跟妈妈赌气,因为快高考了,她妈妈没有顺着她说话;14号,她和她男朋友吵架,约我周末出来散心;18号,数学测验分数低了,比我还低,她很伤心;21号,距离高考16天的时候,她分手了。
我心里说不上来是什么滋味。秦徵这人对我还蛮好,不安慰她总感觉有点儿对不住她。但高考将至,一想到几个小时后就要上早课,考理综,我更睡不着了。
抱怨者不能用恶者定论,充其量是个可恶者。我们受其折磨,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让他们适可而止,心里的“闭嘴”说了千千万万遍,却还是碍于情面而成了他们的宣泄口。最怕的是遇见不好惹的抱怨者,一旦听他抱怨时态度敷衍,自己也会成为他对别人抱怨时的靶子——“她呀,特别不耐烦,真是朋友白交了。”
我害怕这样的道德绑架,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耐着性子去说、去劝,却在这天晚上猛然发问:这样值得吗?很多时候事已至此,没什么好抱怨的,只有你自己想办法解决,我帮不到你。
我决定,以后晚上关机。
一个事实:
国外的一项研究,在对身处抱怨情境中的人们的情绪进行测量后发现,无论是抱怨的人还是倾听抱怨的人,他们的情绪都会变得更加糟糕了。
所以,人们普遍都不喜欢一个整天满腹牢骚的“抱怨者”,身边的人们会逐渐地远离他们,这是大多数“抱怨者”都会经历的“命运”。但是他们却很难意识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反而,这又会加重他们对现实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