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名
刷朋友圈时看到这么一段话:现在年轻人啊,总是容易动不动就上头,刷B站看到某位神仙up展现的神仙技能时,弹幕一水儿的都是教练我想学,教练看了都烦:你有什么是不想学的?你倒是给我学好一样先啊!听了首《故乡的原风景》就立马去下单了陶笛,然而到现在Do Re Me Fa So都还吹不利索,乐器大概率成了用来传承给下一代的压箱底。
看完这话不知道你们膝盖疼不疼?反正我是有点儿站不稳了——上上上个月突然对拳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马找了场子报了班;上上个月觉得建模好酷啊,于是又买网课又买书;上个月想学尤克里里,兴冲冲买了乐器和谱子以及零零碎碎的用品,还打算斥巨资找个老师上几节入门课。
结果到今天,拳击课只去上了一两回,这会儿正在思考要用什么办法把钱给退了;建模用的软件都还没全下载完毕;尤克里里已经被挂在了二手网上,如果卖不出去的话,大概就是沦为装饰品的命了。
惨痛的金钱教训(还不是因为穷!)使我不得不反思,在物质丰富、资讯发达的今天,明明想要学什么都能相对容易地找到资料和老师,怎么反倒陷入了学啥啥不好、干啥啥放弃的境地了呢?
不过探讨之前,不如大家也来说说自己的经历?反正这事儿我百分百相信,不止我一人如此!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没有什么事情是放弃解决不了的,如果有的话,那就说明还放得不够彻底!
为什么每次开始得那么容易,坚持下去却那么难呢?
首先,这就涉及到一个“动机”问题了:想减肥,是觉得自己胖了;想学新技能,是觉得很酷又有趣,学会的话很厉害。
但这些都是表层的,我们可能需要找到它背后更真实、占主导地位的动机,我们可能容易忽略的,被心理学称之为“自我增强的动机”,换个简单粗暴的说法,就是“自我感觉良好”。
变瘦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学会某个乐器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追求和保护“自我感觉良好”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所以我们会给自己定下目标,并相信能够实现。
但在实现的过程中,枯燥乏味的练习,短期内无法见到成效的现实,往往使人痛苦,从而破坏了“自我感觉良好”,这时候我们就很容易自发地停止努力甚至放弃。
于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巅峰就停留在了定下目标买好所需装备的时候,之后就是下滑部分,直至最后消失,我们也就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轻易言弃的情况呢?
当我们学习某样东西时,迈出第一步时往往是最容易获得即时成就感的,但之后,当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变多,成就感的获得就变得越来越难了。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是因为我们获得成就感的阀值越来越高了。举个糖炒栗子,当我第一次上古筝课时,学会了正确的指法,能够拨动琴弦就足够让人开心;但之后要想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就至少要能够熟练弹奏出个简单的小曲儿,而这显然比单纯拨琴弦难多了。
那咋办呢?与其花更多精力去获得更为艰难的满足感,倒不如换个目标,继续获得即时容易的满足感。
欸?等等!咱们现在说的是如何避免,怎么又变成放弃了?
回归正题,这种时候,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就非常重要啦,因为我们需要给自己即时的成就感奖励。
还是以学古筝为例,如果目标是弹奏《千本樱》的话,那可真是太遥不可及了。但要是换成“左手流畅过一遍大撮小撮”“无需磨蹭纠结手指放哪里就能彈出琶音”这样具体的小目标,让自己随时能发现自己的进步,就比较容易坚持下去啦。
同时,找一个搭伙学习的小伙伴也非常重要。一个人前行太过孤单,就算想吐槽别人也不见得能理解。但如果对方也和你一样在学习古筝呢?那就可以一起吐槽、一起练习、一起互相监督啦。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
“完蛋了,我今天没练琴!”
“巧了,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