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彪,陈梦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又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重功能,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兴则国家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途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项目的重要作用无疑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选择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农业项目,并提高其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效益变得尤为重要。
“项目”的定义有多种,一些学者认为是一个组织为实现自身既定目标,在一定的时间、人员及资源约束下所进行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特性的工作。也有学者认为项目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为创造特定产品或者服务所进行的一次性努力。作者认为,项目是一项具有目的性和独特性兼具、不确定性、制约性和风险性共存的一种创造性工作。
普赖斯·吉廷格(J.Price Gittinger)认为农业项目是一种投资活动,就是企业利用各种资源盈利的所有复杂活动。国内学者认为农业项目通常是指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具体到生产实践中,“农业项目”的定义范围与内容早已延伸。本文采用一般看法,即农业项目是通过人、财、物、技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丰富生产手段,进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既定的时空条件内达到预期目的而开展的一种扩大再生产经济行为。
结合上述关于农业项目的定义,可以认为农业项目选择是指在项目决策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分析、比对、评估、决策行为,包括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的系统性分析工作。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均重量十足地提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中央又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重大文件,明确界定和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而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徐帮学(2002)在影响力较大的《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手册》一书中阐述了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一些实际案例,为农业投资项目的决策提供了主要依据和理论支持[1]。
李昌满,彭中平(2003)从农业科技扶贫项目实践出发,提出了农业科技扶贫的含义、性质与任务,以及农业科技扶贫项目选择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并梳理了在项目实施中要采取的有效措施[2]。
朱绪荣(2008)认为农业建设项目常用的决策树分析方法和敏感性分析具有假设各风险因素相互独立、风险影响因素取值较主观与取值范围完整性弱的弊端,通过引进条件概率来量化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生成连续概率分布函数,计算风险发生概率,提高风险指标估计的准确性,为农业项目风险分析提供参考。它还为项目投资者和管理部门提供科学选择依据[3]。
田祥宇(2008)发现对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之类的复杂决策问题,有必要利用科学决策方法以避免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因此,他研究了层次分析法(AHP)的应用,以确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最佳选择[4]。
廖建祥(2012)认为,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目的的项目选择模型不适合评估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项目选择。并建立了一个基于DEA的成本效率模型的项目选取模型,并通过算例分析得出:在项目评估过程中,农业产业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即使替代项目数量较少,也可以有效地选择综合效率高的项目[5]。
储雪玲(2015)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领域引进的国际资源、国际资金、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并用世界银行贷款给我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为实践案例,向学界介绍了由政府主导、“政府+市场”及市场主导等3种农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农业项目选择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6]。
国内学者的成果很好地推进了中国农业项目研究的前进步伐,一般来看,农业项目选择是农业项目实施前的必经之路,国内现阶段对农业项目的研究仍然集中在评估体系方面,对农业项目选择的研究与重视程度还有很大的空间,现有研究成果和农业项目选择研究需要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农业项目选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国外农业项目选择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普赖斯·吉廷格(J.Price Gittinger)为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写的《农业项目的经济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Projects),1982年该书出版后,很快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农业项目的选择和评估。该书认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的核心问题是项目效益的估算[7]。
然而,西方农业项目选择大多是以西方福利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1920)指出,西方福利经济学主要研究是社会效益的分配问题。从内生逻辑来看,它与农业这一基础性行业的项目选择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联系十分紧密。一方面,农业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能为全社会带来福利,并在各社会成员个人、地方组织、企业和国家之间进行分配,而社会效益的增加和分配将导致社会福利的增加,反之亦然。
刘洋(2014)从贷款的角度介绍了美国农业项目贷款管理体系,归纳了其主要特点是扶弱的主基调,突显公益性;其内容主要包括:划分贷款类别,限制用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简化贷款流程,加强咨询应用,减少农民负担[8]。
总而言之,这些国外学者和中国学者对国外的关于农业项目选择的研究为国内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再者,由于目前对农业项目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农业项目评估,而对农业项目选择的研究较少,我们有理由结合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分析,不断丰富和改进我国农业项目选择研究体系。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之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更多的投资者(企业和个人)透过对产业兴旺的思索,将眼光投向农业这一片广阔的新蓝海,掀起了投资农业项目的热潮。农业项目选择得当,符合科学原则,则容易取得可喜收益,反之亦然。作者认为,选择农业项目,既要充分考虑农业的主要特征,又要符合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
乡村振兴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并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从这个角度看,农业项目则需要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现代农村进步,使得广大农民富有等三方面有所贡献,而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业项目选择的基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在选择农业项目时,我们要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积极引导,满足农民兄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农业项目选择必然蕴涵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至上的理念和观点。因此,农业项目选择必须对农业项目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以及公平性、回应性进行科学测定,以期实现正确的价值取向,最优化人民利益。
首先,要注重对公益性服务性农业项目的倾斜。优先扶持农业公益性推广项目,特别是针对社会化服务,能直接或大量间接带动农民增收增产的服务给予优先扶持。其次,注重对服务于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的倾斜。现代农业项目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现代化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合理选择符合农业现代化内在规律的农业项目。最后,对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完善的项目倾斜,支持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人员素质、科学技术、设施装备等建设。
国家政策对农业项目选择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是国家政策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能为农业项目提供必要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从而降低农业项目实施的成本;二是国家政策的出台必定已经通过相关论证,这对于本来风险性强的农业项目来说,其可行性具备较强预测价值,政策鼓励通常能有效增加所选择的农业项目的成功率。乡村振兴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不难得出选择符合国家政策的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优势农业项目容易获得国家的各项支持。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其强资源依赖性和高约束度。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具有不同资源、不同特色,同样的农业项目,放在不同区域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气候、光照、水土、空气质量等都是不易替换的资源,对农业项目的成败有着深刻影响。因此,选择农业项目,对于区域资源的考虑要十分充分。
表1 “项目”关键词摘取内容
2019年4月21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中显示,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8.3%。由此可见,农业项目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不低于工商业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农业科技投入是农业项目中重要的生产性因素,核心技术强的农业项目能更加吸引投资者。
作者对2018年中央1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行了全文检索,这两个重大文件均有一些引导性的农业项目表述内容,结合本文主题,现将“项目”关键词摘取内容列表1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下,符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农业项目由于其公益性强、民生性多和政策支持度高而更加值得投资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项目这一片新蓝海迎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从市场角度来看,市场前景看好、资源具备优势的项目是第一选择,同时,农业项目可选范围较大,作者选取市场上较为常见的几种项目类型予以介绍。
1)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指在乡村利用其生产场地及生产过程、经营活动、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经过一定规划设计,发挥其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游客的乡村生活体验,为游客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与场所的一种现代型农业经营模式[9]。休闲农庄与农业园、农家乐和民俗村是休闲农业当前四种典型经营模式,在选择休闲农庄作为农业项目时,又可以细分为生态观光型、经营效益观光型和休闲观光型三种经营方式。
2)农村电商 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政策的普及深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的广泛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互联网+农业”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县域电子商务和电商进村所形成的农村电商集群业已成为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效益的有效模式。阿里研究院的统计报告表明,2014年中国农产品网上交易量已突破1 000亿元,农民网络消费达到1 800亿元;2014年全国有212个“淘宝村”,19个“淘宝镇”,带动就业28万人[10],农村电商成为农业项目的一个可靠选择。
3)民宿旅游 在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之下,民宿逐渐成为新兴的旅游业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季节性的特色农事活动和独特的人文风俗,成为吸引人的新旅游目的地[11]。由于其具有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古镇、古村落类历史文化遗存,促进乡村旅游由观光式向过夜融入体验式转型的重要作用,也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之一。民宿旅游是一种利用自有的乡村住宅,结合地方化旅游资源特色,设计与当地环境协调、符合要求的客房,采取自行经营方式,为游客提供住宿,并予以餐饮娱乐配套、休闲体验服务的乡村休闲旅游。
4)家庭农场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均提出要大力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引导推动了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把支持家庭农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当成一项重要任务[12]。实际上,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不少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家庭农场专门从事农业,主要进行种养业专业化生产,家庭农场以农户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家庭农场因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兼具而被认为是农业发展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之一。发展家庭农场因其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的总要求之一,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上海松江、湖北武汉、浙江宁波、安徽郎溪和吉林延边五个家庭农场的典型发展模式,并被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13]。家庭农场是农户家庭值得选取的农业项目。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也是国民经济的根基。中国人的饭碗要掌握在中国人手中,这需要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农业项目选择是农业项目一系列过程的根本,做好农业项目选择有关研究并加以运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