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佳更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痤疮是临床上较为多发的毛囊皮脂慢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通过相关研究可得知,其发生与精神、压力、饮食、生活习惯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女性作为痤疮的高发群体,发病后常伴有痛经、乳房肿胀等临床表现,对其正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均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1]。本文旨在对比基于面部不同埋线方法的综合针灸疗法对于女性青春期后痤疮临床疗效,具体内容如下。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青春期后痤疮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年龄26~41岁,平均年龄(32.17±3.53)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47±2.68)年。依据治疗方法的区别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接受针灸治疗,应用安尔碘对面部的脓包进行消毒,取1 mm美容火针,通过酒精灯烧热,应用点刺的方式对痤疮的皮损中心进行施针,直至痤疮的基底部。如果患者的皮损面积相对较大,需要在中心周围再进行几次点刺操作[2]。之后取痤疮针,用针尾将痤疮中的脓液挤出,取消毒后的干棉球擦拭渗出的血液。最后对患者的耳部进行施针,对耳廓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取用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刺破患者的穴位皮肤,渗出血珠后,应用消毒棉球进行擦拭,并应用磁珠对穴位进行贴压。针灸治疗每周1次,连续8周为一个疗程。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平滑线埋线方式,应用冰袋对患者的面部进行冰敷,10~15 min后对面部穴区进行消毒,根据所透穴位的距离进行确定平滑线的长度,为避免埋线后患者出现大小脸的情况,在进行病灶埋线的同时,对侧面部的相应位置也应埋入相同长度的线体,在埋线时应根据两穴之间的距离选择合适的针具,注意点、线结合。对照组应用常规埋线方式,完成面部冰敷、消毒后,在埋线针中置入线体,于距穴位1 cm的位置刺针,进入约2.5 cm,之后进行推针,并推送针芯埋入线体。
应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情况进行统计,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皮损情况越严重。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AS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GA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ASS评分统计(±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ASS评分统计(±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2 25.73±3.18 10.26±1.52对照组 32 25.15±3.04 14.69±1.94 t- 0.7457 10.1681 P- 0.4586 0.0000
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发生与性激素中的睾酮升高有关,通过针灸治疗能有效调节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抑制粉刺、痤疮的形成,同时能加快粉刺的溶解,淡化患者的面部痘印[3]。穴位埋线疗法具有操作简便、作用持久、安全性高的优点,对患者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同时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长,患者的认可度更高。中医认为,人体的面部是足三阳经的起点以及手三阳经的终点,同时也是任督二脉交接的重要部位,通过面部埋线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微循环,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皮损情况。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GA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综合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应用平滑线埋线方式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效果更为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皮损情况,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