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玮
(江苏省人民医院句容分院,江苏 句容 212400)
临床中将出生体质量在1000~1499 g范围内的新生儿称之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在早产儿中较为常见[1]。该类患儿因机体、器官发育不全,在呼吸系统、体温调节功能、血糖调节功能、胃肠道功能、神经系统等方面均易出现问题,而引发多种并发症。该类小儿的护理工作尤为关键,此次研究对9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分组研究,意在探究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开展价值。
选取2018年1月~12月在我院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42例,胎龄29~33周,平均(30.8±1.0)周;出生体质量920~1470 g,平均(1205±34)g,分娩方式:阴道分娩55例,剖宫产39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的家长对于此次研究均有知情同意权。
实验组:为患儿予以早期营养支持,在患儿出生12 h后,如患儿血糖水平稳定,则可建立静脉通路,输注剂量为1.5~2.0 g/(kg·d)的氨基酸,每日增加1 g/(kg·d),直至达到3.5~4.0 g/(kg·d);在出生24h可补充浓度为20%的脂肪乳,初始剂量为1 g/(kg·d),每日增加1 g/(kg·d),直至3.5 g/(kg·d);与此同时,为患儿补充葡萄糖,剂量为12 g/(kg·d),每隔24 h将剂量增加0.5 g/(kg·d),待用量达到16 g/(kg·d)为止。
参照组:为患儿予以延迟营养支持,在患儿出生72 h开始,输注剂量为0.5~1 g/(kg·d)的氨基酸,剂量为1 g/(kg·d)的脂肪乳(20%),每日将用量增加0.5 g/(kg·d),待达到3.5 g/(kg·d)为止,同时要补充葡萄糖,用法用量同实验组。
在此期间,酌情为患儿添加氯化钠与氯化钾,以预防电解质紊乱;逐渐增加进奶量,随之减少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的供给量,待患儿每日进奶量的热卡达到100 Kcal/kg时[2],则可停止静脉营养支持。
①日增长体质量。②恢复出生体重日龄。③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儿的日增长体质量高于参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小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实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1/46),显著低于参照组的17.39%(8/46),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的日增长体质量、恢复出生体重日龄对比(±s)
表1 两组患儿的日增长体质量、恢复出生体重日龄对比(±s)
注:*表示与参照组对比P<0.05。
组别 n 日增长体质量(g/d) 恢复出生体重日龄(d)实验组 46 20.54±4.11* 7.50±2.15*参照组 46 15.36±3.85 10.39±3.12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胎龄通常不超过32周,各器官、系统均未发育成熟,免疫力极低,因此较易出现感染、呼吸系统异常等多种并发症,不利于小儿的生长及发育[3]。早期营养支持是指在小儿出生后,尽快为其建立静脉通路,通常为出生12 h后,通过输注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等物质对患儿进行营养支持,再随之进奶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营养液供给,目的是为患儿的机体组织、器官发育提供支持。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日增长体质量高于参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小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参照组也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也充分凸显出了早期营养支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护理中开展早期营养支持,对促进患儿发育、减少相关并发症均有积极帮助,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