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是中国人的天下……先横后竖,先左后右,从上到下,十字的运笔方向竟然与中国历史重心(尤其是经济重心)由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轨迹惊人地吻合。”一个“十”字,潜藏着中国历史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历史趋势和惊天秘密。
历史的组合: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征服
公元前202年,在结束为期四年的楚汉之争、击败楚霸王项羽后,刘邦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汉朝的首都,究竟要建在长安,还是洛阳?这一年,他来到洛阳,大有在此定都的意向。
正当刘邦属意洛阳之时,来自齐地的一个小兵、戍卒娄敬求见了刘邦,并向刘邦献言说:“大王你为何要选在洛阳呢?秦地被(崤)山带(黄)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其美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娄敬说得在情在理,刘邦也有所动心,但娄敬毕竟只是一个小兵,人微言轻,刘邦心里有些难以定夺。就在这个时候,张良站了出来。他也力主定都长安,他说:洛阳虽然险固,但地方太小,方圆不过数百里地,“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相反,长安隶属关中地区,东有崤山、函谷关之险,西有甘肃、四川作为后方,“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张良分析得入情入理,刘邦最终由此定计,西汉正式定都长安。
刘邦依托关中、击败项羽,定都长安,这里面潜藏着中国历史的一个秘密。在刘邦之前,周武王也是依托关中,征伐灭亡位处河南安阳一带的商国;秦始皇则是依据秦国立足关中平原的地理优势,最终得以耀武东方、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而在汉朝之后,北周武帝宇文邕也是凭借着立都长安、坐拥关中的有利形势,最终以弱小的国力反而消灭了位于东方的强大北齐,从而统一北方,并为后来的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总结这些历史事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脉络和共同点:这些王朝赖以兴盛和发家取胜的路径,都是从西向东。抛开国势、君主、经济实力、军事策略、民心人望等各种因素不说,从西方起家的他们,为何能以相对衰弱的国力,最终战胜东方的强敌、一统天下呢?
而在从西向东的神奇路径之外,中国的军事历史中,还潜藏着另外一条神奇的路径,那就是从北向南。
公元280年,西晋沿袭曹魏的强大基础,最终渡江南征,消灭东吴、一统天下;
公元588年,隋文帝派遣大军渡江消灭南陈,最终统一全国,结束了为时三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乱世;
公元1127年,女真人南下攻占东京(开封),俘虏徽钦二帝,消灭北宋;
公元1644年,清军南下入关,最终攻灭南明和各地反抗势力,建立清朝。
纵横1700多年的时空,可以看出,从西向东、从北向南,是中国的历史时空中神奇的組合和趋势。
“根本之地”:军事政治的基础
其实,对于中国历史呈现的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历史战略趋势,古人也看出了端倪。
明末清初的魏禧就在《读史方舆纪要·叙》中指出,要“有根本之地,有起事之地”。曾国藩则更进一步指出,“自古行军之道不一,而进兵必有根本之地,筹饷必有责成之人。故言谋江南者必以上游为根本,谋西域者必以关内为根本”。
魏禧和曾国藩的眼光都很独到、老辣。而在影响中国历史从西向东的趋势中,这个“根本之地”就是关中平原;而另外一个影响中国趋势的从北向南的“根本之地”,就是淮河流域。
作为秦人起兵和养兵的基础,关中平原南有秦岭、北有黄土高原作为屏障,八百里秦川四周高、中间低,这种平原与山地相结合的山间谷地,使得关中平原成为冷兵器时代的“四塞之国”“形胜之区”;无论是周武王、秦始皇,还是刘邦、北周武帝、唐高祖李渊,他们都是依托关中平原,最终从西向东征服了天下。而淮河流域,则是中国历史从北向南的“根本之地”。
三国末年,曹魏与东吴在淮河一带相持不下,魏国的名将邓艾向司马懿献出高招,说魏国与东吴连年征战,而战线基本僵持在淮河一带。但战事要持续,粮食运输和土地耕耘是基础,因此他建议在淮河南北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屯垦,最终灌溉农田两万多顷,使得淮河流域成为曹魏进攻东吴的先锋阵地,为西晋灭亡东吴,奠定了经济与军事基础。
从这一点来说,三国战久归司马,其中消灭东吴和蜀汉的幕后最大功臣,并开启中国历史轴线从北向南的,邓艾是首推第一人。淮河流域,也是维系南宋一百多年江山的生命线。
所以,在中国军事政治的轴线上,“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因此正是在1948至1949年间的淮海战役过后,国民党政权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崩溃,就已经不可避免。
“十”字:中华民族的神奇趋势
当然,“根本之地”只是一种依托,决定中国历史和战略走向的从西向东趋势,在历史的进程中也在不断迁移:先是国都从秦朝、西汉时期的长安,慢慢走向了东汉的洛阳,尽管中间隋朝、盛唐的首都又回归到了长安,但北宋时最终向东移动到了开封。
此后,关中平原作为“根本之地”被慢慢淡化,随着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南方,从北向南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金国灭北宋、蒙古灭金国、南宋、到清人灭南明。从北向南在中国历史中的痕迹和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尽管中间也有太平天国起于广西,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开始北伐等案例,但最终的历史走向,仍然是从北向南的胜利。
北京邮电大学客座教授倪健中在《东西论衡》中指出:“‘十字是中国人的天下……先横后竖,先左后右,从上到下,十字的运笔方向竟然与中国历史重心(尤其是经济重心)由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轨迹惊人地吻合。”可以说,一个“十”字,潜藏着中国历史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历史趋势和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