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鲁滨逊

2019-09-11 09:13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19年4期
关键词:木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时海运的需要,英国政府掌握下的英国商船队于1940年开始招募中国海员。时年20岁的潘濂应召在“贝洛蒙”号任二等侍应生。1942年11月23日,在大西洋上执行战时运输任务的“贝洛蒙”号,于亚马逊河口以东750英里处,被德国潜艇的两枚鱼雷击沉,55名船员只有潘濂一人生还。潘濂凭借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在与大海和死亡展开长达133天的搏斗后,成为当时世界海难漂泊时间最长的幸存者。

潘濂的英勇事迹,举世瞩目,时任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授予他“帝国勋章”,美国海军部对其历险经验极为重视,人们称誉他是“中国的鲁滨逊”。他表示,中国人也能够像其他国籍海员一样,经受得住艰难困苦的考验,并且战胜它们。

商船海上蒙难,潘濂凭借顽强信念找到救命木筏

1939年,英国向德国宣战不到12小时,一艘德国潜艇在未事先提出警告的情况下发射鱼雷,击沉英国客轮“雅典”号,于是“一遇即击沉”成为德国的海上策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56艘盟国和中立国的商船都因为受到德国水雷和潜艇的攻击而沉没,数千名非军事人员惨遭杀害,葬身大海。由于伤亡人数不断增加,与战争有关的海运业务不断扩大,对补充人员的需求日益迫切,英国商船队于1940年开始招募中国海员。

当時,只有20岁的潘濂就是应征者之一。他签了合约,同意在一艘由苏格兰人指挥的商船——“贝洛蒙”号上担任二等侍应生。

“贝洛蒙”号重9675吨,配有47名船员以及8名随船炮手。商船队由英国政府直接控制,根据盟军的要求,确定出航时应备轻型水面战斗舰艇武器。护航舰是其中的一种,但它只能为商船提供有限的防护,因为潜艇的速度比许多护航舰都快。事实上,当时被击沉的商船中,有1/3都是有护航舰护送的。最大的危险是在大西洋航线的中途,在那里,商船无法得到来自空中的掩护,德国潜艇也集中在此,随时像狼群一样四处出击。仅1942年的前7个月,被击沉的船只就多达681艘,总吨数达350万吨。希特勒声称,盟军还远远没尝到德国潜艇的全部威力。他扬言,任何海员若胆敢出航,其返航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

潘濂却像其他海员一样,签了一份又一份新合约。

潘濂,1920年出生于海南岛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是走村串镇收徒传艺的武师。1936年华北危机加剧,海南岛乡村风闻大陆正与日本打仗,父亲赶紧托亲戚将16岁的潘濂带去香港,先在“坦达”号轮船上当学徒;3年多后,日军即将袭击香港,风声日紧,潘濂便与“贝洛蒙”号签约。

从学徒到二等侍应生,面对船和大海,潘濂懂得的并不多。这并不是说他不想学,每次给驾驶室的高级船员送热茶和热巧克力时,他都被那里的机器吸引住。他曾提出,想学习追踪水流、辨别风向和海浪、根据太阳和星星判断航向的知识——总之,一切和大海斗智所需要的技能他都想学,但没有被准许。中国人在船上只能当侍应生、厨师、辅机操作工、司炉工和油漆工,不能当高级船员的助手。

1942年11月23日11时40分,地动山摇的爆炸声将潘濂摔倒在船舱铺位的地板上,又一声爆炸把他甩到过道里,潘濂意识到“贝洛蒙”号被鱼雷击中了。

他们每周都进行战斗演习,因此行动已变成机械性的条件反射。他迅速爬回舱房找救生衣,套好救生衣后,从蜂拥而至的人群中,攀着甲板扶梯爬了上去。

船还在往前行驶,但已经开始下沉,海水已漫过船身的中部。船突然猛烈地倒向一边,潘濂抓住栏杆的手脱开了,他急忙稳住身体。就在这时,他看见驾驶室旁二副、三副正挣扎着放下救生艇,便东颠西歪地跑过去。

一阵天崩地坼的巨响来自“贝洛蒙”号内部,船尾骤然下沉,潘濂猝不及防,海水漩祸已紧紧裹住他的身体,鞋子、裤子被拽光。突然,一阵急促的旋转将他抛上海面,是救生衣的浮力救了他。潘濂发狂似的挣扎,抓到一块木板。他清理鼻腔和眼睛上的污秽,睁开双眼,“贝洛蒙”号已不复存在,海面上一片狼藉,到处浮荡着油污、物品和尸体。90米开外有一只木筏在救人,潘濂用中、英语言轮换呼救,并用木板使劲击水传讯,木筏却离他远去。

浪越来越大。前方突然出现了一根细长的东西,像潜水艇的潜望镜。潘濂想起曾听人说过,敌人潜艇会用机枪无情地扫射落水者,因此他连忙缩下去,躲到舱盖后面。潜望镜对着海平面搜索,忽然向下倾斜。潘濂以为潜艇要下沉,但情况与他的判断相反,大海翻起一阵巨浪,一个瞭望塔突然从一片旋转的泡沫中冒出来。

舱门打开了,6个水兵从瞭望塔里钻出来,迅速爬下梯子,向艇体两边的炮位上散开。瞭望塔的指挥台上只留下1个人,他向艇内喊了一句话,潜艇随即掉转头,在离木筏只有几米远的地方停下来。

木筏在波涛中猛烈颠簸着,木筏上的人只好把身体贴在甲板上。

站在瞭望塔上的男人厉声下了一道命令,操纵机枪的水兵闻声立即瞄准木筏,其余2个水兵用长长的船钩和绳子把木筏拖过去,拴在潜艇旁。他们向木筏上的“贝洛蒙”号船员呵斥,要他们爬上梯子到潜艇上去。潘濂从舱盖后面窥视,看见被俘的船员似乎共有5人。

“救命啊!这边!救命啊!”求生的欲望战胜了被俘甚至被枪决的恐惧,潘濂高呼道。他先用双手拍水,然后又用木板击水,并一次又一次叫喊着,但他的声音被发动机空转的响声淹没了,他只好试着游过去——潜艇距离他大约50米。

潜艇尾部的机枪手很快就发现他了。那人碰碰身边的同伴,他们微笑着向潘濂招手。潘濂受到鼓舞,加快了速度。

他游了一半距离,就看到“贝洛蒙”号那几名船员被拉了出来,推到了木筏上。随着一阵摩擦声,潜艇启动了,它掀起的大浪把潘濂甩到后面,那块木板也从他手中被冲走了。

潜艇上的水兵张开嘴巴大笑,还摇晃手脚,模仿潘濂在水中挣扎的样子。潜艇尾部的机枪手咧着嘴,俯在枪上瞄准潘濂。当潜艇从潘濂身边开过时,机枪手作出要开火的样子,潘濂绝望地闭上眼睛,感到一阵漩涡把他往海底拉,他奋力抵抗。

当他睁开眼睛时,潜艇已经不见了,木筏也没有了。

“有人吗?”潘濂大声喊道。回答他的,是一片令人恐惧的沉寂。

一阵难以忍受的孤独感向潘濂袭来,还有恐惧,但接着涌起的是一股顽强的求生信念。“贝洛蒙”号上应配有2艘救生艇和4只木筏。他要继续游,直到找到它们为止。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变得清晰起来。他眼前出现了“贝洛蒙”号上的一只木筏:一个约两米半、长方形的木制框架,框架内固定了6个不漏水的大圆桶。

乍看起来,木筏离他并不太远,但潘濂知道这种判断距离的方法是不准确的。他有时像螃蟹一样乱游,方向感全乱了,根本弄不清自己在向前游,还是向相反的方向游。

午后的风吹得更猛了,海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浪,一次次将他重重地撞到木筏边上,他本能地抓住救生索,迷迷糊糊地爬上了1米高的甲板上,昏睡了过去。

晨光将潘濂催醒,他伸展四肢,小心翼翼地爬进“井”里。木筏中央的凹井约2米长,1米宽,两旁各有一个小隔间,两头分别置有金属箱,它们像栏杆一样把他围在里面,井底的板条间有缝隙,海水不停地涌进流出,将他的脚和臀部冲湿。

木筏上有两块甲板,横在井的两边,各约2.5米长、0.6米宽。昨夜潘濂清醒时,手腕套着绳索躺在上面,脫下的救生衣、工作服和背心,就是从甲板上晃进大海里的。他环视木筏四周,发现金属箱上印有英文字母“10 GALLONS WATER”。他在家乡海南岛读过6年书,懂得简单的英文,加上几年的航海生涯,他认出写的是10加仑水!他取下金属箱上很大的金属钥匙,把盖子拧开,清凉诱人的饮用水使他感到有了生命的源泉。他爬到另一个金属箱前,拧开盖子,里面有食物、信号弹、手电筒和长柄小勺子。潘濂的心情顿时开朗起来,浑身有劲,双手几乎不用扶井边,走到水箱旁,用勺子舀起水贪婪地喝了起来。

潘濂将贮物箱里的东西取出,排放在两边甲板上,通过英文辨认或尝试,知道有10罐牛肉罐头、6盒压缩饼干、5罐炼乳、2磅巧克力糖、一口袋大麦糖和一瓶柠檬汁,以及一小瓶压缩麦芽糖奶片。

午后的阳光利箭般刺在潘濂的身上,皮肤阵阵刺痛,裸露的全身沾满泥浆和油污,盐巴使头发硬邦邦地竖立着。他希望能遮挡阳光,打开两个隔间门,发现一张两头系有6条带子的长形帆布,一张四个角系有带子的四方帆布,还有4根有小孔的柱子。潘濂将长形帆布围成0.8米宽的木筏防护壁,以保护他和物品落入海中,再把木柱竖在甲板四角的槽孔里,系上四方帆布,搭成顶篷,既遮阳挡雨,又能在木筏上自由活动。他为自己的成就感到庆幸,尽管累得头昏气喘,呼吸困难,但还是感到一阵从未体验过的巨大喜悦。他站在木筏上眺望,搜索海面和天空,深信救援很快就会到来。

因是中国人,过路商船见死不救

拂晓前,一层薄雾凝聚在木筏周围,潘濂瑟缩在角落里,焦急地盼望日出雾散,以便寻找海上的船只。木筏却突如其来剧烈摇摆,他以为暴风雨来临了,可海面平静如常。再次被猛烈的摇晃甩到凹井的一刹那,他看见一条大鱼撞击着木筏,是一条灰暗色的鲨鱼!

潘濂赶紧把绳索系紧手腕,俯卧在甲板上。这时股股热风搅动海水,击起片片水花,暴风即将到来。他抬头向防护帆布外张望,太阳已经消失,暴风雨正怒气冲冲地扑来。巨浪撞击着木筏,浪花和雨点打在他的脸上。

不一会,风停雨歇。几个小时后,潘濂余悸未消,每当光线戏弄水面,他总以为是鲨鳍的掠影。

每天早晨,潘濂都以结绳记日。当打好第7个绳结时,他已经可以在颠簸起伏的木筏上站稳脚跟,自如行走,甚至遇上大浪或大鱼撞击,也不会跌倒了。当他跪下,探身海面揩洗头、肩时,发现近处水中有条细管状的潜望镜暗影。随后,一个潜望镜和瞭望塔的塔顶露出了水面。潘濂急忙在防护帆布背后卧倒,但潜艇未曾出现便消失了。潘濂沉思着,潜艇的出没说明附近可能有盟国的船只。

下午天气炎热,光线眩目。潘濂的眼睛像着了火,头嗡嗡作响。在一片金光灿灿的南边,突然跃出一个黑点,潘濂脉博顿时加快。他揉揉眼睛,黑点逐渐变大,呈现出船的轮廓。他迫不及待地取出信号弹,将其点燃抛入海中,一股橙红色的浓烟在海面弥漫。烟雾变稀后他又点燃了两枚信号弹。

大船终于调转方向,向潘濂开来。他欣喜若狂,向大船拼命挥手。大船驶近了,潘濂又点燃一枚信号弹。

大船指挥桥上出现了3个人,船栏旁、炮台前也有人。潘濂的眼睛捕捉到指挥桥上望远镜的闪光,它正在搜索海面,观察潘濂。潘濂点燃最后一枚信号弹,在耀眼的光芒下拼命跳跃、挥手、叫喊。

发动机又轰轰地响起来,大船调转了头,改变了航向。潘濂愣愣地抱着一根方柱,船离他仅咫尺之遥,仿佛听得到舱门的关闭声,船员低沉的咒骂声。他可以游过去,一只腿已跨出防护帆布。但如果上不了船,又回不了木筏怎么办?他全身冒冷汗,摇摇晃晃地站在木筏边缘。他想起还有一个烟罐,急忙把它投到渐渐远去的大船后面。烟雾像血般漫开,大船不见了,发动机的声音也消失了。

自离开家乡以来,潘濂饱受冷眼蔑视,他感到大船之所以不愿救他,是因为看出来他是中国人。长期忍气吞声的屈辱感顿时发作,他向空荡荡的地平线愤怒地挥动拳头,用恶毒的语言咒骂见死不救的人。但漫骂在茫茫大海中显得软弱无力,他筋疲力尽,倒在了甲板上。

潘濂闭上眼睛,梦见回到家乡。父母、嫂嫂和乡亲们围他而坐,桌上摆满切开的鲜果,一碗碗椰汁和咖啡。大家探身听他叙说,不时发出惊叹声、笑声和叹息声。每当村里有人从海外归来,乡亲们总是聚在一起。他的梦那样逼真、实在,制服了他心中的恍惚与肉体的创伤。他睡着了,自“贝洛蒙”号被击沉以来,他从未睡得如此香甜,如此安稳。

潘濂醒来精神焕发。他意识到,要活下去不能听天由命,必须有所作为。

饮水和食物必须节省。水箱的水已经少了1/5,他把每天的饮用量减少一半,使按常规只够饮用28天的水,能维持到40天。其他食物亦以40天来安排。

裸露的身体需要御寒。他取下防护帆布,折叠成睡袋,钻进夹层里,既当被子又当褥子。五层睡袋使他感到舒适,睡眠时间逐渐增多。

保持清洁和锻炼身体必不可少。他利用木筏顶篷的两天积水漱口、洗头、冲刷全身。他的肌肉停止了萎缩,皮肤变得坚韧。

他将在甲板上保持平衡,站立行走,当作有益的体操锻炼;把用木浆击打围逐木筏的鱼群,当作有趣的娱乐活动。

为了忘却时间,减轻精神压抑,他不再结绳数日,代之以观月圆缺,权当休闲消遣。他发现第二次月圆前,食物和淡水所剩不多了,必须寻找新的食物和淡水。

在目睹第三次圆月时,他的心情是轻松的,甚至感到愉快和满足

夜间短暂的阵雨,使顶篷有了积水,潘濂决定把积水装进空罐头盒里。当他用木桨托顶篷接水时,不慎踩空,掉进了海里。他疯狂地抓住木筏边上的绳环、绳结,使出全身力气,把自己拖了上来。

淡水还是要收集,但必须保证安全,得把顶篷改变为接水装置。为了避免再跌落水中,他在解顶篷之前用缆绳系住一只脚。潘濂艰难地解开顶篷两个绳结,在两根角柱底部约离甲板30厘米的地方,重新系好,做成一个接水兜兜。

鱼是唯一的食物来源。在夜里,他用手电筒的光线诱捕鱼,但半个月只有四五条鱼跳到甲板上。当手电筒的光线变得暗淡、微弱时,他只好将其舍弃,取出里面的弹簧,做成鱼钩;解开系在脚上的缆绳,拆成一股股,搓成细小的鱼丝;把多余的大麻纤维缠包牛肉罐头盖的半截,做成一把刀子;还编成几个纤维环,绑在角柱上,用来悬挂鱼具和刀子。

雨水把潘濂从夜梦中浇醒,水花正噼噼啪啪地从顶篷边缘往外溅。水箱里的水已不足度过一个炎热的下午,他必须赶紧清洗顶篷,收集积水。他小心翼翼地抱住一根角柱,靠脚趾的力量攀住甲板,从帆布篷的外侧由高往低洗刷,再从远离自己的角落洗刷至脚边弯曲成兜状的地方。闪电、雷声、暴风雨,潘濂全身肌肉发痛,赶紧爬回井里,把顶篷兜状的地方托起,反复让雨水倾洗出去,然后用空罐头盒将带有淡淡咸味的积水、一罐一罐地舀进水箱里。

大海又恢复了平静,太阳徐徐升起。潘濂收集到约2加仑的雨水,尚不足水箱的1/5,但他有信心收集到更多的淡水。

钓鱼没有鱼饵不行,他发现鱼群争吃附在木筏边上的甲壳动物,便用刀子刮下一只藤壶,用水箱的铁钥匙敲碎甲壳,取肉当饵。

潘濂终于钓到一条约20厘米长的扁体鱼,他迫不及待地把鱼头切下,除去鱼鳞,清洗内脏,将切成小块的鱼肉塞进嘴里咀嚼。一股难闻的味道使他喉咙收缩,腥气冲鼻而出,他赶紧将它吐到海里。压缩饼干只能维持两天了,以后总是要以鱼肉充饥的。于是,他将切好的鱼片晒在两根柱子的麻纤维上,他相信,大海含盐的水分热气,会把鲜鱼变成鱼干。

后来,潘濂又钓到7条小鱼,他依法炮制,将其晾晒。下午,烈日和含盐的空气加速了鱼干的制作过程,鲜鱼片像牛肉干一样,变成褐赤色的皱片。他尝试着嚼咬,咸淡适宜,胃口大开。近两个月以压缩饼干为餐的潘濂,觉得这简直是美味佳肴。

潘濂开始每天周而复始,有做不完的事。他每餐吃二三十条小鱼,每天要钓四五十条。还要开膛清洗、晾晒、储藏和磨鱼钩,他乐此不疲。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他改用鱼肝、鱼心等内脏为饵,甚至索性将鱼头、内脏一股脑儿扔到海里,引来鱼群,用手捕捞,竟然也有收获。他为此沾沾自喜,却没想到会惹来鲨鱼,而且越来越多。鲨鱼横冲直闯,有时用头顶撞木筏,然后猛然潜底,从木筏另一侧钻出来,吓得潘濂只好把垃圾集中起来,和自己的粪便一起塞进空盒子里,每天一次抛往远处。但是,鱼饵难免带血,繁频的垂钓使鲨鱼屡屡光顾。

潘濂冥思苦想,如何少钓多获,取得足够的食物?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大钩钓大鱼,这样既能减少投饵垂钓和处理垃圾的次数,又能节省体力和时间。

凭借着微弱的月光,潘濂开始用铁钥匙凿挖木板中间的一颗铁钉子,但忙了一个通宵,铁钉纹丝不动。他手上伤痕累累,筋疲力竭,索性进去睡觉。歇息了半天,等到体力有所恢复时,他平趴在甲板上用牙齿拔。每次一用力,疼痛从牙根、牙床扩展到整个头部,剧烈欲爆。突然,他头扬背仰,牙齿终于拔出一根大铁钉,足有10厘米长。

几天后,潘濂双手的伤口愈合,长出了新皮肉。鲨鱼消失了,食物也将告罄,制作大的渔具迫在眉睫。潘濂花了整整一天时间,艰难地将木筏边上的救生绳索割断,分开成每股纤维,搓成新的鱼丝。

大鱼常在小鱼附近出没,潘濂已掌握其活动规律。他以小鱼为饵,一边紧张地注视着海面,防止鲨鱼吞钩,一边时紧时松地控制着鱼丝。

当一条银白色的大鱼终于上钩时,他紧靠柱子,猛然用力收线,然后抓住鱼尾巴,将它抛在甲板上。大鱼疯狂地挣扎,潘濂紧紧抱住鱼身,割下鱼头,剥去鱼皮,清理内脏,把鱼肉一层层解割出来,然后用麻绳穿晒。潘濂钓两三条约90厘米长的大鱼,相当于五六十条小鱼的份量。有一次,他误钓了一条小鲨鱼,尽管鲨鱼体积与所钓的大鱼相差无几,但杀死一条鲨鱼增强了他战胜困难的信心。

潘濂的身体日益恢复,手伤愈合并结出厚茧。贮物箱里的鱼干越堆越多,自落水蒙难以来,笼罩心头的恐惧与紧张开始缓解。

潘濂的生活渐渐地变得很有规律。每当朝阳初升,他便将睡袋摊开晾晒;洗脸漱口;准备渔具;卷好睡袋放进隔间里。接着便是钓鱼、切鱼、晒鱼片,清洗甲板。每当骄阳高悬,他便进餐稍息,洗擦、磨利刀子和鱼钩,检查、更换磨损或腐烂的鱼丝。下午酷日熏燥的时候,他经常把储存的鱼干取出来翻晒,以免霉坏。两个箱子已有足够的储备,一星期的鱼干食量,大半箱淡水。洗刷得干干凈净的甲板,一串串晒在绳子上的鱼片,还有顶篷下整整齐齐挂着的刀子、渔具和舀水器,显示出他自力更生的能力,为此他感到欣慰和自豪。

他的两个哥哥因为家里穷无法上学,但大哥却有本事在马来西亚开店铺;二哥自学成才,当上英语翻译官。潘濂得到哥哥们的资助,有幸读了6年书,只混到个侍应生职务。这次他有能力控制局面,成功地活了下来,他感到自己并非无所作为。为此他一边干活,一边唱着风情浓郁的民歌,或哼着几段旋律优美的家乡琼剧。他饶有兴致地用处理干净的鱼骨装饰木筏,将它们串在绳子上,再把一段段开罐头盒留下的铁皮挂上去,使它们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下午稍息时,他常常欣赏自己的杰作在微风中摆动,或聚精会神地凝视天空中变幻的云,将其想象为民间神话中的形象。在目睹第三次圆月时,他的心情是轻松的,甚至感到愉快和满足。

海鸟的出现搅乱了他的心境,随后再度陷入绝境

月蚀又圆,潘濂疲惫地趴在甲板上,一阵清晰的啼鸣、翅膀的击拍声在他耳边响起。他突然惊醒,一只海鸟在木筏低空盘旋,俯冲海面,闪逝在夜空里。有鸟意味着有树、有山、有泥土,离陆地不远了!

海鸟的出现搅乱了潘濂平静的心境,压抑不住对陆地的期待和渴望。他干活心猿意马,常常眯起眼睛,凝视着海面和天空。每当明月初挂,海鸟随至,彼来此随,第三晚竟有6只。有的飞上木筏,从角柱上跳到晒绳上啄食,有的甚至跳到甲板上,靠近潘濂。潘濂喜欢海鸟的嬉戏,鸟儿成为他夜间生活的一部分,如同白天钓鱼一样重要。

连续两个月的鱼餐,使潘濂产生改变单调食物的欲望。若能让鸟下蛋,那该有多好啊!

他好不容易抓住了第一次见到的那只海鸟,经过3天的驯养,海鸟日渐颓废,毫无生气。潘濂产生了怜悯之心,深感遗憾地解开了鸟套,将它放掉。

几天来,潘濂专心地驯鸟,没有料到水箱已经见了底,贮藏的鱼干也发了霉。他只能即钓即餐,靠吃生鱼、吸骨髓,甚至吞咽鱼内脏来果腹。不久,他的肚子开始隐隐作痛,似乎要腹泻,他怀疑肚子里长了寄生虫。

潘濂凝视天空,希望暴风雨赶紧到来。这时天空出现了一架飞机!他倏地跳起来,不断挥手呼救,并割下睡袋上的一块帆布,绑在木桨上当旗子,飞机却飞走了。

第二天拂晓,又一架飞机从云层里钻出来,却又从他视线中慢慢消失。中午烈日当空,潘濂感到头晕目弦,一片片浮云变成雪花,变成飞鸟,变成飞机的蒸汽尾流,变成成排的飞机群。突然,他眼睛一亮,确实是飞机,一共6架!

潘濂大声呼喊,机群像是听到了呼救,一齐拐弯飞来。潘濂举起旗子,疯狂地摇着、叫喊着,但机群却从他头顶上飞过,似乎不理会他的求救。潘濂正在懊丧,一架飞机离开机群,慢慢地斜身往回飞。热泪从潘濂双颊留下,他哭着、喊着,一会挥动着旗子,一会敲击水箱和贮物箱。飞机开始下降,蒸汽尾流把木筏笼罩,巨大的隆隆声仿佛要吞没木筏和潘濂。突然,飞机机头上提高飞,转了一圈,抛下一个油箱,飞走了。

油箱是一种信号,一种待救的标志!潘濂拼命地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把旗子插在醒目的角柱顶端,让它随风飘扬。他感觉到一阵微弱的警报器声,焦急地搜寻着大海。他以云为参照物,把海和天划成若干区域,进行梳篦式观察。西边一团怪异的云雾聚罩着太阳,那会不会是烟雾?他瞪大眼睛,直到海、天、太阳和云彩化成一团朦胧的粉红色的光。他揉揉眼睛,定眼一望,是船队,一共8条船。终于盼到获救的一天了!

黄昏变成黑夜,气温骤然下降。沉闷不安的气氛笼罩着他,凭着在海南岛生活的经验,他猜测风暴即将来临。

不一会儿,一股疾风把木筏抛了起来,浪涛越翻越高,海面上黑浪滚滚,雷声伴随着狂风,一会儿把木筏推向浪峰,一会儿又抛进浪谷,潘濂被甩昏在木筏井的角落里。

当他醒来时,已经远离了所看到的船队。他口干舌燥,喝一口水箱里的水,咸得似海水一般。他打开贮物箱,一股霉味迎面冲出。饮水和食物丧失殆尽,如晴天霹雳,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他已經几天滴水未进,没吃东西。大腿、手臂和肘部长出了脓疮,脚、关节浮肿了起来,两腮和头皮上的盐粉洒满手臂。他气息奄奄,不时狠捏浮肿的肌肉,疼痛成为他抵抗昏睡的唯一武器。他知道,一旦向睡眠投降,将会是永睡不醒的安息。

在寒冷的夜风中,一只海鸟落在他身旁,潘濂产生了生存的希望。他屏住呼吸,伸出双手,抓住了海鸟的双脚,并将它甩砸至死。鸟血被吮吸进他干枯的喉咙,尚未消化的鸟食连同粪便挤咽进肚子里,鸟心、肝、肾的切块也被他强吞硬咽下去。然后,他又将鸟肉切成小块,时歇时吃地咀嚼着,并把骨头里的髓汁吸净,直到只剩下一堆羽毛、鸟皮和空心碎骨。

次日清晨,潘濂用鸟皮作饵,怀着希望将鱼钩抛进大海里,但始终钓不到鱼,晚上,他有幸又抓到两只弱小的海鸟。

第三天,他边钓鱼边观察木筏两边的远处,但始终找不到陆地,也没钓到鱼。他失望地打起了盹,不知何时,倾盆大雨瓢泼在他身上,他支撑着衰弱的身体,跪在井里清洗顶篷,然后从边上爬过去,伏在水兜里拼命喝了起来。

第四天,他钓到两条小鱼。吃过鸟肉后,他觉得还是鱼肉鲜美,甚至连鱼内脏也吃得津津有味。鱼群重新出现,天又开始下雨了,潘濂的心情得以缓松,睡眠安稳充足了,饮水和食量也与日俱增。几天后,他的手已可以挑破腿上的疮疖,挤出脓血,伤口一个个在愈合,浮肿开始消退。他的体力恢复到可以用大钩子钓鱼,而且一个晚上可以捉三四只海鸟。金属箱里的储备又充足起来,有了足够的食物和淡水,潘濂又重新出汗和排泄了,不再有行尸走肉的感觉。

是在无需任何人的搀扶下自己走上岸的

一天早晨,潘濂探身洗刷眼中的睡意,发现海水呈淡红色,还漂浮着一些杂物。他想探个究竟,就用大钩子拖回一团黑东西,是树根;从海里吊一罐海水,沉淀后罐底有一层黄色淤泥。他欣喜若狂,猜测离河流不远了,离陆地不远了!

接着,他又发现3架飞机。虽然飞机在他挥舞的旗子下消失了,但他并没有失望。他觉得波浪的起伏已不像大海,木筏还撞到了带有绿叶的树枝,他尝试了木筏外的水,清甜可口。他信心十足地肯定,离河口不远了!

潘濂海上漂泊已有4个多月,他全神贯注地寻找房屋和人影。但两边全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他没有如释重负,担心陆地会从他的视野里消失。果然,一夜逆风,把木筏远远带离海岸。

又一个浓雾笼罩的早晨,在一片海洋中,潘濂发现了岛屿,还有几艘渔船。岛屿越来越清晰,但渔船仅剩一艘。渔船约长9米,有一面棕色的帆,还有屋棚,像是中国木帆船。潘濂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奇迹般地回到了海南岛。

船更近了,为避免误会,潘濂把旗子高高举起。只见船上有1男2女,外国服饰,不可能是中国人。男人挥手用英语喊话,以为潘濂是英国人。潘濂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他想起那个见死不救的船长。是否顺水推舟,冒充英国人?潘濂摇了摇头。“柴尼丝(Chinese),”他一手摇动旗子,一手指着自己,“中国人,我是中国人!”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浑身赤裸,难为情地用旗子遮住身体。

渔船一个急转弯靠近了木筏,站在船尾的女人钩住了木筏的角柱,男人则抛过缆绳,让潘濂系在另一角柱上。男人微笑着伸出手,让他登上渔船。潘濂迟疑不决,感到恋恋不舍,似乎觉得木筏是最安全的地方。他慢慢收起刀子和渔具,它们使他度过了艰险而漫长的日日夜夜!

潘濂是被一户巴西渔民救获的,地点在巴西北部市镇萨里那以东、离巴拉州海岸约10英里的海域。他在海上漂流了133天,创造了当时世界海难漂泊史上的奇迹。

1943年4月6日,当潘濂随巴西渔民登上巴西西北部的贝伦市港口时,是在无需任何人搀扶的情况下自己走上岸的。根据《英国情报报告》:潘濂吃到第一顿巴西谷粉、烧鱼时,“喜出望外,又笑又唱,吃了很多东西”。对于潘濂良好的身体状况,人们无不为之惊讶叹服。当地的《巴拉时报》报道说:“尽管潘濂被晒得很黑,但他经历的133天饥饿、干渴,与狂风恶浪及烈日和恶劣气候搏斗的日子,却没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他唯一感觉不适的是肚子不舒服,觉得自己肚里有虫,但医生没有发现寄生虫的迹象,认为潘濂只是肠胃不适,估计是由于长期食用生食物,以及身体暴露在处所致。”

潘濂在美国迈阿密接受了美国海军部的战时例行调查。海军部根据潘濂提供的细节,复制了一只木筏,让潘濂示范制造钓鱼工具、刀子等过程,并重现一次在木筏上的经历。为此专门拍摄的照片和电影,成为美国海军的专门教材。

潘濂受到贝伦市英国侨民团体和他所服务的本恩轮船公司的奖赏,也受到有关国家的表彰。时任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授予他英国“帝国勋章”,赞扬他“在木筏上的漫长经历、危险和充满巨大困难的日子里所表现出的罕见勇气和刚毅精神”。美国战时海运局发出特别命令,批准潘濂佩带美国商船战斗荣誉勋带,以表彰他的“勇气和刚毅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鼓舞各国海员。”

潘濂在接受英国《帝国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我非常感谢英国国王给予我的荣誉,我希望我的经历足以证明,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能够像其他国籍勇敢的海员一样,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并且能战胜它们。我希望这件事有助于改善海员和侍应生的待遇,不但在战争期间,而且在战后也如此。大海是不分黄种人和白种人之间的区别的,我们所有航海的人,所有面对大海威胁的人都应享受有平等的待遇。”

(参考资料:《生还:木筏上的133天》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12月1日第1版、《世界海难漂泊史上的奇迹——记一个孤身落海133天而淹不死饿不死的中国人》《文史春秋》1995年4月15日、《“海南鲁滨逊”传奇:海上漂流133天获救生还》中新网2009年8月24日;作者:林露德、阿良、杜朝由、陈驹、魏如松、符史诚)

秘鲁空难的唯一幸存者

不是任何人都能在经历了3000米高空坠落后,徒步10天走出热带雨林,但一个17岁的女孩做到了。

1971年12月24日,17岁的朱莉安·科普柯和母亲登上从秘鲁首都利马飞往普卡尔帕的508航班,准备去父亲那儿一起欢度圣诞节。

朱莉安的父母都是德国野生动物学家,在秘鲁的保护区工作。

一开始飞机飞行很顺利,但是接下来遇到了猛烈的雷雨,闪电击破了飞机右翼,飞机上下颠簸,包裹和行李从储物柜里不断掉下,乘客们开始不停地尖叫和哭泣。

和母亲坐在一起的朱莉安回忆道:“我的母亲非常冷静地说‘一切都结束了,那是我听到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接着,一阵天旋地转后,朱莉安发现自己正在坠落,而她还被牢牢地系在座椅上,只能听到风的呼啸。

这架飞机在3000米高的空中解体,坠毁在秘鲁境内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中。朱莉安连同三人座的座椅落到了雨林的树冠上,接着坠地失去了意识。事后,专家认为座椅起到了降落伞的作用,而柔软的树冠救了她一命。朱莉安回忆称:“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二天早晨睁开眼时看到的景象:正上方巨大的树冠上泛着金色的光,我感到被遗弃,无助,完全孤独。旁边母亲的座位是空的。”

朱莉安发现自己的锁骨断裂了,小腿也有深深的伤口。还有几件糟糕的事:她身上只穿着一件无袖连衣裙和凉鞋,凉鞋也只剩下一只了,她双眼近视,但眼镜也丢了。朱莉安爬着寻找母亲,一路上呼喊母亲的名字,但回应她的只有雨林的声音。亚马逊热带雨林是世界最大的森林,这里巨大的树木遮天蔽日,根本没有道路。因为是雨季,森林里炎热潮湿,散发着霉味,地面满是腐烂的泥土,无数的蚊虫横行,還有四处藏身的毒蛇。朱莉安在寻找过程中,幸运地找到了一袋糖果。

秘鲁政府也展开了最大规模的搜救行动,然而,茂密的森林使得搜救飞机难以发现幸存者和飞机残骸。朱莉安多次听到了森林上空嗡嗡的飞机声,她意识到只有离开茂密的森林,救援人员才能看到她,于是她开始拖着受伤的腿寻找出路。

因为曾长时间跟随野外工作的父母,朱莉安熟悉热带雨林的一些知识。为了避免迷路,她记住了几棵大树的位置,以保持方位。接着,她按照父亲教导的丛林生存法则:找到水源。不久,她听到了流水声,找到了一条小溪。小溪的水不仅可以喝,沿着溪流往下走,还可以走到有人烟的地方。朱莉安沿着小溪缓慢前行,白天走路,晚上就蜷缩在岸边,忍受着蚊虫叮咬,右臂也受了伤。因为是雨季,几乎没有任何水果可以吃,唯一的食物是那袋糖果。

第4天,她听到空中有秃鹫的叫声,非常害怕,因为秃鹫只有在地面有很多腐肉的时候才会降落。她猜得不错,在小溪的一个角落,她看到了三具乘客的尸体,还坐在座椅上。

小溪汇入到一条宽阔的河流,因为担心浅水里有食人鱼,朱莉安经常要到深水里游泳前进。糖果早已吃光了,她不敢吃其他植物,只能靠喝水维生。

终于熬到了第10天,她发现了河边停着一艘船,接着找到了一间小屋,屋里有船具和汽油。她想起父亲给狗疗伤的方法,用汽油冲洗右上臂的腐烂伤口,抓出了35条蛆。

当晚她睡在小屋里,第二天一早,她听到了屋外传来人的声音,她回忆说“好像天使的声音”。当地的三个秘鲁人发现了她,给她食物、帮她处理伤口。在一个小镇接受治疗后,朱莉安见到了父亲,他们见面时哽咽着说不出话,只是紧紧拥抱。朱莉安还帮助当局确定了飞机坠毁的地点,找回了其他乘客的遗体。

直到那时,朱莉安才得知,她是这次空难的唯一幸存者:91名乘客罹难,包括她的母亲。而最令她痛苦的是:搜救人员发现,她的母亲在坠落后重伤没死,还艰难熬了几天。

(责任编辑:王文彩;参考资料:《朱莉安 秘鲁空难唯一幸存者:17岁少女3000米高空坠落,独自穿越亚马逊雨林》《重庆晚报》2009年7月6日;作者:王晓易)

猜你喜欢
木筏
花 筏
顺流而下的木筏为啥比流水快
筷子木筏
通天木筏
请以一艘木筏纪念我
草裹泥的爱情
大班主题活动:制作木筏
荒野求生
奔跑的木筏
怜悯与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