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反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9-09-11 18:53王平李玉红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科研法学学科

王平 李玉红

摘 要:北京联合大学法学学科的科研反哺教学主要体现在促进培养方案修正专业特色定位、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第二课堂”质效等方面。但实践中还存在科研反哺教学基础不平衡、教师认识有偏差以及学生的接受度不足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强研讨沟通,帮助教师提高认识、提升科研质效,积极实践科研反哺教学;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积极参与法律实践,养成积极创新的科研意识,提升学习质效。

关键词:学科;科研;法学;科研反哺教学

在这个快速发展、多元需求的新时代,大学如何培养适应乃至引领社会发展的高级人才?作为承担人才培养主体责任的大学教师,如何将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与自身发展的“矛盾”转化为相互促进、并驾齐驱的发展动力?本文结合法学学科专业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拟对科研反哺教学进行研究,期待与同仁交流互动。

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般理论

1.厘清专业与学科、教学与科研两对关系范畴及相关问题

一是专业与学科。一般而言,专业主要是指本科专业,它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单位通过一系列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其输出的“产品”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某一领域/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建设主要围绕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计划及实施、实验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制度等开展,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效和专业发展水平。学科指学术的分类,亦即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重在知识、理论的研究,并输出相应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产生新的研究方法,其重点是队伍/梯队建设、课题研究、社会服务和研究生培养。它们目标不同,专业是以满足职业和社会分工需求为主要目的,在于输出合格的人才,学科是以探索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人类未知领域为目的,主要输出知识和理论(体系)。

同时,学科与专业又紧密联系、相互支撑。一方面,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发展。专业注重关注社会需求,学科关注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学科建设的知识成果是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成为教学的基础并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通过专业这个纽带学科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知识传承的具体承担者,也实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支撑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专业需求反作用于学科建设。专业体现着社会分工和社会需求,能够反映社会的职业需求,并将这种需求通过课程予以体现,进而反馈给学科,刺激、引领学科对新的知识予以探索,并形成新的成果运用于专业教学。

二是教学与科研。专业与学科是教师团队相对静态的,而教学与科研则是对其动态而言的。它们实施的主体都是教师,前者着重考察团队和整体建设成效,后者重点关注教师个人教学科研的工作成效,并同时落脚到人才培养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教学、科研两个方面都要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教学是第一位的。大学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和中心工作,因而大学教师的首要工作是教学,重视教学也是教师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科研对教学意义重大。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教学最主要的目标是创新知识、并随时保持课堂互动交流,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得了新旧知识和思维的训练,这是其他学习方式和手段难以做到的。这就要求教师不间断地进行科学研究,并充分运用在教学活动中。惟其如此,教师对知识的把握才更为准确、更能贴近现实需要、更具创新价值,教学更易做到“深入浅出”、有的放矢,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科研反哺教学的一般意义

一是科研工作引领专业建设新发展。社会瞬息万变,教师的科研工作对此必将有所体现,特别是对学校从事应用型法学研究的教师而言,更是如此。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些新变化和新要求必将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将相关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之中,从整体上反映和适应社会的新需求与新要求,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沉淀,通过一定的程序,将其体现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甚至是课程内容之中。如此循环往复,促进专业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新需求。

二是科研工作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有科研做支撑,课堂教学就会有“灵魂”,就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也是在阐述观点、传授方法。科研意识强、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对教学内容思考得更加深刻透彻,对知识的把握更为准确,教学更为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更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教师能够及时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到课堂中,将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进行有机的衔接,弥补课程(内容)自身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个缺憾,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制度的学习热情。科研水平高的教师,会积极开展教研工作,申报教研项目、撰写教研论文,形成教研成果,推广教学经验,提升教学的社会效果。

三是科研运用于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科研工作,教师在其特定的專业领域成为具有原创性的思想者和研究者,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发掘自身的科研素养,养成思考、探索的意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终身学习的毅力和能力。在教学中,科研水平高的学者型教师,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对于学生影响更加深远。教师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运用于教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制度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及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北京联合大学法学学科科研反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四十余年来,以经济法学市级重点建设学科为龙头,北京联合大学法学学科积极开拓,长期坚持搞好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两手抓,法学专业已经成为社会需求大、深受广大高考生和家长欢迎的专业。多年来,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方面坚持不懈,秉持“学科专业一体化、教学科研两手抓”的理念,积极推进科研反哺教学。

猜你喜欢
科研法学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浅谈开放教育法学思维的培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黑格尔的第一节法学课
黑格尔的第一节法学课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