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华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心理格板起源于德国的家庭格盘。自2014年进入国内以来,笔者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一套理论和实践兼备、高效实用的应用体系,2015年底正式命名为心理格板。组成上包括两块拼接为一块的木板、35个人偶(有10种颜色)。作为一种外化问题、直观投射的有效工具,其技术的应用程序遵循容纳、保护和自由的无意识工作方式。其独特的使用价值包括:能呈现系统及关系模式,反馈语言无法表达的部分,推演各种假设;分离人与症状,直观的呈现症状,并与症状对话,逐渐增强当事者的内在力量;当家庭或团队成员游离时,可以让他们重新回到咨询中,快速绕开防御。
目前,该技术大量应用在心理咨询及谈心谈话中,特别是用于后者,其突出的优势表现在:快速了解谈话对象的特点、人际关系、原生家庭及影响;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暂时放在辅导教师的内心);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深入挖掘谈话对象的优势资源,提升其正能量,助其发现最好的自己;有的放矢,教育引导来访者积极解决问题;简单易学,既适用于专业心理咨询,也可用于教育者的谈心谈话。
基于此,本文用“一例自残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来简单说明其在心理咨询及谈心谈话中的应用。
来访者王强,男,21岁,在一所本科高校就读大三。临近考研,感觉压力特别大,经常无法自控地掐、扭、抓挠自己,即使皮肤渗血也无法停止;另外,由于严重焦虑,吃饭、睡眠深受影响。
在王强小学三年级时,父母离异,一直随母生活。父母离婚后均再婚,爸爸是一个工人,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儿子,经济条件不太好,自离异后,从未看望过王强,也不支付抚养费,为此,在母亲的要求下王强改为继父的姓。继父是一位领导,对人对己都严格要求,甚至于苛刻。妈妈在继父的安排下工作单位很好,但需看继父的脸色行事,对王强比较强势,经常督促其刻苦学习,希望他今后能出人头地,避免重蹈爸爸的覆辙。
王强从小学习比较好,一直很乖,在他的叙述中,似乎看不到“青春期叛逆的影子”。回家就紧闭上自己房间的门,免得继父挑剔。只有继父不在家时,才会到客厅和妈妈聊聊天。自认为妈妈是爱自己的,但是,感觉妈妈对自己的要求太严苛,有心事也不愿与她沟通。
2.1王强大考在即,学习压力特别大;
2.2给自己寻找一个考不好的“合理”理由,借以减轻压力;
2.3特殊的家庭,导致王强一直使用压抑的防御机制应对外界,没有习得恰当释放情绪的技能;
2.4逼迫妈妈妥协,降低对他的要求;
2.5继父依靠严于律人律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让他有窒息感,希望继父能对其宽容点;
2.6渴望见到自己的爸爸;
2.7希望改善家里过于垄断的环境,为母亲和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力;
2.8王强处于青春期后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等其它心理特征。
3.1 外化症状,评估学习压力和焦虑水平
在初步了解王强的基本症状后,通过摆放格板,评估其焦虑水平。再通过资源取向技术,缓解其压力和焦虑,并让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自己是有调控能力的,进而提升其自信心。
图1 第一次心理格板
图2 第二次心理格板
3.1.1第一次心理格板(图1)。在了解了王强的基本信息后,让他摆放了心理格板,结果如下:王强——箭头指向的原色人;焦虑情绪(导致自残症状)——红色人,认为特别刺眼,评分为9分(0-10分);不喜欢的学科——黑色人。他本来将红色人与自己摆放在一起,接着特别强调学习不喜欢的科目时,感觉压力特别大,于是将黑色的人摆放在原色人与红色人之间,其实这种情况已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扰动,让其看到他并不是一直处于焦虑中,是有不焦虑的例外情况存在的,对于减轻症状很有帮助。
分析与评估:大的红色木偶人代表其非常焦虑,黑色的木偶人说明其厌学严重。
采用“资源取向”技术,从三个方面降低焦虑。首先,他用大的原色木偶人代表自己,说明自我评价并不低,但自我满意度只有3分(0~10分),通过一起寻找20条优点,并逐一分析,提升其自信心。其次,寻找“例外”,即何时没有这么焦虑。王强特别强调:当学习遇到困难时,红色的人就容易出现;如果学习喜欢的科目,就很少出现。咨询师进而引导:当焦虑来袭、自己又要无法控制自残时,就停下来,通过深呼吸进行放松。其三,回想其过去轻松的学习状态,以及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是如何合理应对的,等等;并让其用心理绘画的方式将放松时候的自己表达出来,保存在手机里,焦虑时一边观看一边体会。
3.1.2第二次心理格板(图2)。本次咨询即将结束时,第二次摆放了格板,结果如下:王强——原色人;焦虑情绪——黑色人;不喜欢的学科——原色人。
分析与评估:通过寻找资源,显示其内心正能量不断增加,因此,焦虑由红色人变为黑色人,没有原来刺眼了,自残的冲动减小了,只是感觉有压力。学习由黑色人变为原色人,感觉学习的压力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大了,有不喜欢的学习科目很正常,自己是能静下心来克服的。通过观察两次心理格板的变化,帮其直观地看到其内心的转变——压力和焦虑都减轻了,对其提升自信心意义重大。
3.2 呈现关系,深层分析
图3 第三次心理格板
图4 第四次心理格板
3.2.1第三次心理格板(图3)。本次为第二次咨询,了解到王强自残症状偶尔出现,一周内仅发生两次,而且不太严重,说明情绪管理能力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让其第三次摆放了心理格板,结果如下:王强——箭头指向的原色木偶人,妈妈——正后方原色木偶人,自右向左依次为姥姥、舅舅,认为他们都非常疼爱自己;他左边是对其特别好的初中英语老师,右边是一个“铁哥们”。
分析:首先,对格板上的每一个人进行逐一“资源取向”分析,帮助王强细细回忆与他们相处时,充满有趣、温暖、关爱、激励的经历,引导其详细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并对其积极情绪与感受,给以捕捉和重复,达到强化的目的,提升其内心正能量;其次,逐一寻找他们每个人的优点,帮他发现自己从亲人那里“遗传”了哪些优点;老师和朋友喜欢和欣赏自己的哪些方面,自己喜欢和欣赏他们什么,自己和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通过上述分析,咨询师感觉到王强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高兴。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很糟糕,仿佛是一个“弃儿”,不值得别人关心和疼爱。借助于心理格板,在咨询师的启发下,“拿着放大镜”,居然“遇见了最好的自己”,发现了自己拥有这么多的爱与关心,感觉很惊喜、很幸福!
在这次咨询的最后,咨询师让王强将本次心理格板拍摄下来,回去经常看看,特别是焦虑的时候,可以静一静,详细回忆一些相关的“幸福的人与事”。下次咨询时,再与咨询师详细谈一谈。这种“反刍”方式,非常有助于强化来访者的资源,进一步提升他感受“爱”的能力。
3.2.2第四次心理格板(图4)。本次为第三次咨询。通过前两次的咨询,王强感觉焦虑减轻很多,焦虑情绪降为7分,并有了一定的幸福感。咨询师将第三次心理格板做了呈现,并说道:“对你来说,好像还有两个很重要的人没有摆上去?”他听到后很抗拒,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刚感觉好一些,若把他们摆上去会感觉很糟心!”咨询师及时鼓励道:“一方面,这就是你要面对的现实,另一方面我感觉你现在有能力面对这样的生活了!但是,你如果感觉很为难,可以不摆。”他自言自语的说道:“是啊,这的确是我无法回避的问题,我试着摆摆吧。”他先摆上了继父——妈妈正后方的方框人,然后是爸爸——左后方的方框人。
分析:首先,对继父的言行与态度进行“改释”——阳性赋义,例如他的挑剔,他不仅严格要求别人,同时也非常律己,所以事业上才有了很好的发展;而且他的严谨和上进心对王强很有帮助,让他能刻苦学习、做事条理、精于计划,一直保持较强的上进心;在经济上基本不计较,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总之,让王强感觉到,继父的表现就像一个严厉的父亲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与继子女无关。
其次,在做“他评”时,他觉得爸爸会给他打出“8分”(0-10分)的好成绩,因为在他的记忆中爸爸经常表扬自己,他看自己的眼神充满了爱与欣赏;咨询师又鼓励其回忆、讲述了很多父子互动、爸爸带其游玩的经历和细节,使其确信爸爸是喜欢、在意自己的;接着引导其认识到,爸爸现在不看望自己,有可能怕影响继父的感受,总之,爸爸可能一直是关心、挂念自己的。最后,当咨询师再问他看着这两个人的感受时,他说:“好像没那么糟心了!”,脸上还露出淡淡的笑容。
通过上述的分析,帮助王强深刻认识到:父母虽然离婚了,但大家对他的关爱并没有减少;父母的离异,给予他的不全是创伤,还有很多利于成长的因素。极大地淡化了原生家庭对王强的创伤,使其逐渐有能力直面自己的特殊家庭了。
3.3 讨论症状的意义,提升其正能量
图5 第五次心理格板
第五次心理格板(图5)。本次为第四次咨询。通过三次咨询,感觉王强的状态有了很大地改善。他高兴地告诉我:“在过去的一周,每当焦虑来袭时,他就抱一本厚厚的书挡在胸前,这样抓、掐自己的冲动就大大降低了。”
咨询师针对第四次格板,询问他想做什么样的调整,他在自己的周围又摆放了4个好朋友,但都比较小,他解释为他们都是小时候的朋友,在详细回忆了与他们相处的开心经历后,他感到越来越放松,心情也越来越好。
咨询师接下来与他一起讨论了症状的意义:第一,妈妈变得更温柔了,有时候不再特别看继父的脸色而是更关心他的感受了;妈妈也不像过去一样过分关注他的学习,而是经常宽慰他,有时还表扬他,说他表现已经很好了,考上了大学,学习也很自觉,所以,今后要学会劳逸结合,可以继续发展自己的爱好,譬如:打篮球、吹萨克斯等;第二,继父对他的要求也没原来苛刻了,特别是得知王强认为从他那里获得很多资源后,继父很开心,认为他是一个有感恩之心、值得疼爱的孩子,所以在饭桌上也会讲一些鼓励他的话,例如适当的焦虑是利于人的发展的,一个人焦虑说明他很看重自己的发展,这也说明其有上进心;有时还教给他一些放松的技巧等等;第三,王强现在认为学习固然很重要,但也可以适当自我放松;今后更要学会合理释放情绪,不能一味地压抑自己,等等。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虽然生活在重组的家庭,但是他仍然得到了很多的关爱和帮助,其实他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没有什么大的差异。
本次咨询即将结束时,咨询师建议他将“症状”摆上去,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了——他用“绿色的小人”代表症状,他认为“它是有生命力的,是被赋予了能量的!”而且从他的角度几乎看不到它,并且“绿色的小人”在他与妈妈之间!他认为妈妈一定会与自己一起面对、解决这个问题的!
3.4 呈现症状,评估转变
图6 第六次心理格板
图7 第七次心理格板
第五次咨询刚开始,王强就有点兴奋地说道:“每当我遇到难题,当自残的冲动即将来临时,我就停下来,做个深呼吸,回忆妈妈的笑脸、与朋友在一起开心的事等,结果‘冲动’居然就消失了,这一周我一次也没有抓过自己,而且过得比较开心!”
3.4.1第六次心理格板(图6)。焦虑症状——“红色小人”,与他有一定的距离,说明症状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王强自述虽然它(焦虑的情绪)时常“打扰自己”,但他已不再与它极力对抗了,自己基本上可以调控它了,所以就用“红色小人”来代替。
本次咨询紧紧围绕“例外”与“成功的经验”来展开。通过充分寻找本周内何时不出现症状的“例外”,以及当症状发生时,自己是如何积极调控的,当时自己的感受如何,并再一次用“绘画表达”,进而针对画面进行详细分享,以强化“成功的经验”。另外,细细回忆,从小到大每当遇到学习方面的困难时是如何积极应对的,对哪一次、哪一件事、那一阶段比较满意?为什么?对现在有何影响?另外,针对劳逸结合的想法,他做了哪些放松的活动,感觉如何?等等。
3.4.2第七次心理格板(图7)。本次咨询的最后,王强又摆放了一次格板,焦虑症状变成了“蓝色小人”,他认为重要考试之前每个人都会出现一定的焦虑情绪,这次格板意味着他能以平常的心态面对自己的问题了。
通过五次咨询,王强用“蓝色小人”代表焦虑症状,而且与他本人相距较远,自评焦虑程度为5分(0-10分),说明尽管症状仍然存在,但是,大考在即,一般心理健康的学生也会有适当的焦虑。评估结果显示,借助心理格板技术,咨询效果非常好。
通过上述案例,再结合大量的实践,心理格板技术应用于心理咨询和谈心谈话确有其独特的价值,具体包括:适用人群极为广泛,老少皆宜;操作简单,直观投射,深受来访者喜欢;将心理问题外化,既利于评估,也易于促进来访者的反思与改变;应用范围广,可用于心理咨询、个案督导、个人成长、自我梳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