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寒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

2019-09-11 02:26丁秋实詹璐
魅力中国 2019年25期
关键词:舒适度气候旅游

丁秋实 詹璐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北京 100081)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们对于寻求以气候舒适度为重要取向的避寒休闲旅游的需求逐渐增大。在旅游市场中以避寒为主题的旅游行为正在开始兴起,成为国内近年来具备较强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3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开发避暑避寒旅游产品,推动建设一批避暑避寒度假目的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但同时,目前国内避寒旅游领域尚未有成熟品牌,相关研究欠缺,服务模式单一,整个市场处于蓝海阶段。少数几个避寒旅游产品在评价维度中缺少专业气象数据及技术支撑,权威度不足。

在这个政策背景和市场形势下,亟需气象部门切入避寒旅游服务领域,树立行业权威,创建知名避寒旅游品牌,助力避寒旅游向品牌化、专业化方面发展。

一、避寒旅游市场概况

从旅游群体看,老年人、家庭亲子、有假期的上班族为避寒旅游的三大主要群体;避寒旅游以周末周边游、寒假、元旦、春节假期亲子家庭游、退休老年人的“候鸟”游为主要方式。从出游时间看,避寒旅游随假期出游人数不断爆发:首个冬季旅游出游高峰出现在圣诞节、元旦( 12月中旬至1月上旬);第二波、第三波出游高峰出现在寒假、春节( 1月底至2月);中高纬度城市为避寒旅游的出发地,深圳、香港、三亚、湛江等以及周边避寒地为目的地。

二、国内避寒旅游态势分析

(一)优势

1. 国家政策优势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 号)明确提出“大力开发避暑避寒旅游产品,推动建设一批避暑避寒度假目的地”,避寒旅游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利用冬季这个传统旅游淡季,建设中国避寒旅游品牌,是落实全域旅游发展之举。

2.气候资源优势

我国气候资源丰富,地处南亚热带和热带(25°N左右及以南)的地区基本没有气候学意义上的冬天,有丰富的能够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为开展避寒旅游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二)机会

1.避寒与健康关系密切,是目标人群的刚性需求

研究表明,低温、寒冷的季节或寒潮天气过程威胁人类健康,并容易导致疾病发生。中高纬度、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地区已出现避寒旅游社会现象,人们通过去温暖地区度假或旅游来规避严寒天气给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且已在全球形成了加勒比海、地中海、东南亚、太平洋岛群、印度洋岛群、非洲和澳新区避寒旅游目的地。

2.气候变化导致避寒需求增大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呈多发态势,导致冬季低温雨雪冰冻或极寒天气多发;同时,部分气候专家认为,北半球的严寒从2009年冬季开始,气温在今后二三十年内不断下降,世界进入“迷你冰河期”。在这个变化趋势下,避寒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大。

3.中国人口结构导致目标人群数量不断增长

截至2017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人。到2030年前后,中国老龄人口将达3亿人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体质较好。为了安度晚年,延长寿命,减轻季节病的危害,他们倾向选择避寒疗养,避寒疗养游应运而生。

4.国内避寒旅游仍属蓝海行业

避寒旅游作为旅游市场中较为新兴的旅游行为,需求量不断增长,但相关研究欠缺、服务模式较为单一,整个市场仍处于蓝海阶段,是树立行业权威、创建知名品牌的适合领域和时机。

(三)不足与威胁

1.市场研究欠缺,对服务指导不足

目前国内避寒旅游的用户市场研究欠缺,用户冬季避寒旅游动机、类型、规模等信息掌握不足,开展研究和服务的市场依据不足。

2.潜在竞争者较多

避寒旅游为跨学科业务,其部门属性模糊,可能涉及气象、旅游、健康、农业等多个部门及企业,服务潜在竞争者较多。

三、国内避寒旅游相关研究服务概述

(一)国内避寒旅游相关研究概述

避寒旅游对气候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气象要素对避寒旅游能否顺利开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有部分学者从避寒旅游舒适度、气候区划、旅游气候资源评价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代表性成果有:通过电话访谈及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国内避寒游相关研究内容单一,研究方向以避寒旅游舒适度、气候区划、旅游气候资源评价为主,方式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

如林锦屏、郭来喜(2003)运用生理气候舒适度指数,对11座旅游名城避寒气候做横向分析比较,得出中国最佳避寒疗养地的区域格局。

郭来喜提出以空气舒适度、空气清新度、环境优美度和生活方便度为指标,遴选避寒疗养地将是未来避寒度假选择、规划设计的主要依据,并提出可将避寒地分为海岛型避寒区、滨海型避寒区、内陆型避寒区、峡谷型避寒区。

黄宇宸(2016)以我国25N左右及以南的79个站点为研究样例,基于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等气候数据,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基础上,建立综合舒适度指数。运用GIS技术,揭示冬季气候舒适度及气候舒适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选取其中24个避寒旅游热点城市,对城市舒适期和资源吸引力分析,得出避寒旅游类型,分析各热点城市避寒旅游发展潜力。

罗成德(2008)对四川仁和的气候要素特点进行分析,并对仁和避寒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合仁和区位条件提出了避寒旅游的发展潜力。

(二)国内避寒旅游相关服务概述

在避寒旅游相关服务开展、旅游品牌建设方面,目前我国社团、媒体、旅游平台等机构分散性地发布一些避寒地榜单、避寒地推荐。

如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制定了中国避寒旅游名城评价指标体系,并发布了“中国避寒旅游名城排行榜”。

《中国村庄》杂志、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色村镇工作委员会、中商产业研究院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研究所发布了“百佳避寒小镇榜”等榜单。

上文提及的避寒地榜单,气象部门尚未参与构涉,在气候舒适度方面的评价缺少专业气象数据及技术支撑,所发布的避寒地权威度不足。

气候舒适度作为避寒旅游地评价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其评估要素如气温、风速、日照等属于气象领域,气象部门有数据和技术优势开展服务。因此,亟需气象部门切入避寒旅游服务领域,树立行业权威,创建知名避寒旅游品牌,助力避寒旅游向品牌化、专业化方面发展。

四、气象部门切人避寒旅游建设目标及思路

1.通过在全国范围开展避寒相关气象服务,赋能生态旅游产业,打造全域避寒旅游品牌目的地。以避寒游为切入点,提升气象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凝练地方避寒旅游发展特色,以“避寒+”思路为引领,拓展细分避寒游品牌,如避寒生态旅游、避寒养老旅游、避寒亲子旅游、避寒健康旅游、避寒运动旅游等,提升避寒地全域旅游发展新高度,实现传统观光型旅游向体验交互型旅游形态升级。

3.帮助地方政府提升避寒旅游地面向公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消费和投资,助力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

五、避寒旅游服务模式

(一)实地调研

对全国范围内有避寒旅游发展潜力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资源、旅游潜力、交通设施、接待能力等进行实地调研,拓展避寒旅游品牌细分。挖掘避寒地在康养、避寒、亲子、海滨、运动等方面优势资源,打造全域“避寒+”旅游品牌目的地。

(二)服务细分

研究避寒旅游市场,根据避寒旅游用户的实际需求及旅游行为等,打造面向各类用户的避寒游服务品牌,如避寒“候鸟”游、避寒海滨游、避寒康养游、城市周边避寒温泉游等,拓宽避寒旅游品牌内涵与服务领域,满足各类用户的避寒旅游需求。

(三)制定避寒地评价标准体系

对避寒地气候舒适度指标进行评价,选取如温湿、日照、风速等指标,评价避寒地在气候舒适度方面是否符合避寒旅游标准。

同时,根据避寒游品牌需求研发多维度指标:可涵盖避寒旅游城市评价、养生温泉评价、海滨城市评价、运动健康评价等。

(四)优质避寒旅游地评定

开展优质避寒旅游地评定服务,避寒旅游服务开展遵循“标准公开、自愿申报、专家严审”的原则,评定服务可分申报、审核、发布等阶段。

(五)避寒旅游品牌打造

深耕挖掘避寒旅游地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方面优势,拓展避寒旅游推广营销,为避寒旅游地提供多层次、有梯度的品牌建设方案。具体包括:

1.榜单发布

在媒体平台发布年度最具潜力避寒城市、年度最佳避寒旅游城市、年度最佳避寒疗养城市等。

2.品牌营销咨询

避寒旅游消费者数据报告,品牌营销解决方案(养生设施、景观打造、旅游产品、推广渠道、活动营销等);

3.避寒旅游论坛峰会

不定期举办避寒旅游高峰论坛及峰会,发布年度避寒地榜单、避寒旅游消费者数据报告、寒冷气候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报告、避寒旅游发展规划等;

4.避寒旅游消费者报告

发布包括避寒旅游市场规模、游客画像、消费行为、游客满意度、避寒地旅游经济发展指数、避寒地旅游营销发展建议等;

5.避寒地旅游产品设计

为避寒地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包括避寒路线制定、特色旅游IP品牌打造、联合旅游平台避寒专题策划发布等;

6.避寒旅游活动营销推广

针对不同目标客群,围绕特定主题的旅游活动如特色民俗、美食体验活动、运动赛事活动、与动物亲密互动的亲子活动等旅游活动营销。并通过线上线下各渠道对避寒旅游品牌进行推广宣传,包括创意H5专题、达人游记、旅游综艺节目、线下地铁广告、城市公共区域展览等;

7.避寒旅游形象识别设计:

开展城市形象识别设计、品牌文创产品形象设计。

猜你喜欢
舒适度气候旅游
纤维砂场地的性能及舒适度影响研究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