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梅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不少小学数学教师都在积极尝试进行学科融合教学,也在不断的探索和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效的激发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的研究学科融合教学的基本规律,不断的探索有效进行学科融合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从而让高质量的学科融合教学助力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文将就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的学科融合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希望可以为数学教学的学科融合教学提供方向指引。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学科融合;探索
从目前的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的学科融合教学现状来看,学科融合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如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形象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科融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以进一步的提升学科融合教学的效能,全面的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精准化备课
教学准备是开展数学教学的先导性工作,通过教学准备可以对教学的具体流程进行安排、对教学的主要任务进行设计、对课堂的突出情况进行预案设置,从而为数学教师在课堂开展更为高效和高质的教学提供指引,数学教师要积极的借助学科融合教学进一步的提升备课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负数》内容时,数学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学情进行精准了解,如通过设计电子问卷调查、电子摸底试卷等,来对班级学生个人的数学知识储备量进行了解,并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等对学生的最近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使用进行了解,进而较好的把握学情。另一方数学教师要积极的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化的剖析,如可以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官网来搜索对该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位,通过观看对应的慕课和网易公开赛视频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组成等进行了解,从而较好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熟知。最后,数学教师可以结合以上的學情和教学内容分析,并通过互联网借鉴和吸收优秀的教学设计、教案和说课稿,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设定,如知道负数的意义;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能正确读写负数等等,让有效的学科融合教学助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分层化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逐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和落实,不少教师也都在积极的尝试借助分层化的教学来促进每个学生成长和提升,教师要合理的借助学科融合来进一步的提升分层教学的质量,助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比例》小节知识内容时,其一,分层。分层是开展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数学教师要通过大数据、电子模拟测评等形式对班级学生的整体数学学习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进行了解,并结合这些情况将班级学生合理的进行学习层次的定位,如可以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学习层次。其二,数学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为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任务,如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可以设计以下学习任务:理解比例的意义;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等等,对于学习素养较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并将这些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学习对应的微课内容,而教师可以给予有效的学习指导,如可以通过在线平台给予学生及时的解疑答惑,并让学生进行在线做题检测等等,有效的通过学科融合教学提升分层教学的精准性。
三、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灵活性复习
复习是对课堂所学数学知识内容的总结和回顾部分,数学教师要积极的通过学科融合来进一步的提升复习的趣味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全面的巩固学生在数学课堂所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复习《百分数(二)》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该节课的重要知识内容,如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小数、分数之间的转化等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按照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制作成清晰合理的思维导图,并将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制作成形象化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在复习中按照思维导图的指引和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对应的微课模块视频进行复习,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百分数(二)》小节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这些内容放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自由下载和复习,也可以为学生设计在线复习检测题目,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复习效能。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的重视起课堂的学科融合教学,积极的联合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群体,一起探索开展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策略和具体方法,进一步的把握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融合教学的规律,从而借助有效的、高质量的学科融合教学不断的提升教学准备的精准性、提升分层教学的针对性、提升课堂复习的灵活性,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薛文涛.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9(24):50.
[2]孙思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尝试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4):190.
[3]汲振全.浅谈小学数学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