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霞
【关键词】 初中学生 生物学 学业考试 分析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3-116-01
一、试卷特点分析
广州省的初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在2019年时有了很大的改革,考试时间在2018年50分钟的基础上增加至60分钟,试卷构成中题型也由原先的全部为客观题改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其中单项选择降为30题,每题两分,共60分,增加了四道综合题,分别为读题理解、资料分析、实验探究、综合应用分值共40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分值比为6:4,加深了对必备知识和学科素养的考察强度。
二、试题特点分析
1.注重基础
近两年来初中生物的水平测试试题都比较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覆盖面广泛,如“細胞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及保护”“遗传因素”等知识点在两年的考试中都有较大的分值占比,例如2018年的选择动物细胞和2019年判断细胞遗传信息存在位置,诸如此类的选择题都是考察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2019年新增的读图理解和资料分析,更是考察了学生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把握教材重点,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
2.注重实验
在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对实验进行了相应的考察的应用,例如2018年的试题17题,选择“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操作与目的有误的一项,就是考察了绿叶实验的过程;2019年试题21题就是考察了抗生素对细菌抑菌效果的实验过程。这种考查方式不仅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测试,更是考察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是否只是浅显的认识,亦或是深入的举一反三。
3.关注生活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学校的教育都更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生物的考查内容也因此引进了更多的生活类题目,以此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例如:2018年第6题植物的播种和移栽、第7题农田生态系统、第16题绿色节能、第19题人体消化系统、第46题传染病等考察了学生的应用能力;2019年第8题生态多样性、第17题动物行为、第24题植物的分类、第30题吸毒的危害、第32题小儿麻痹症等,在学生理解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将知识点融入了生活中,尤其是2019年新增的主观题,更是考察了学生分析图解的能力,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记忆了教材中的内容,那么在综合分析题上将无法正确的理解图解内容。
三、教学思考感悟
1.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分析2018年和2019年的生物试题后可以看出,在题目的创设上还是以基础知识为主,概念的考察占比较重。因此,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依旧需要准确把握教材重点,深化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记忆,可以适当的结合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以此来为学生构建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在短时间的复习中更要有重点的进行引导性学习,根据《测试说明》来把握重点,可以适当放弃不作要求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强化学生的认知。
2.培养学生相关能力
由于试题中不会直接的将知识以概念的方式表现出来,大多是通过图表问题、材料分析、推理创设等方式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素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需要重视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在讲解完基础概念后,就可以多创设些有趣的图表题、分析题等,将知识融入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多带领学生走入实验室,一些简单的显微镜观察类的实验都可以让学生亲身观察,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3.重视知识查漏补缺
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有一定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忘,因此复习环节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授知识、强化训练外,还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对不理解的内容查漏补缺,以此来全面掌握知识。例如:设置答疑课,教师在统一解答完普遍都会犯的错误后,就可以让学生自行上讲台提问,教师根据个人的理解能力进行相应的解答。最后要时常进行模拟测试,测试的内容尽量向考试方向靠拢,以此来在不断地练习中强化知识水平,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近年来初中生物的水平测试也有了很大的改革,试题内容也在基础知识考察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人主观意识方面的考察,像是新增的材料分析、综合应用等,都重点考核了学生的相关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分析考试试题后,根据题型、知识点占比等调整自己之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基础知识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巩固知识,查漏补缺的过程中弥补学生学习认知上的不足,以此来实现初中生物更好的教学,提高学生综合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徐艳茹.“两考合一”背景下的初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分析研究[D].
[2]刘海涛,王健.初中生物课程中健康教育渗透情况研究——中考生物学试卷健康教育内容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01):61-65.
[3]许庆凡.以“生物科学素养”立意命题引导初中生物学教学——2016、2017年沧州市中考生物试题分析和教学建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8,No.449(04):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