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琴
摘 要:学习,讲究“身临其境”。只有将学习内容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对其进行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统一和谐方为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下面,本文就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作以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问题;直观;探究
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僵化,即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讲授和灌输课本内容,这便在极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鉴于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数学的学科特点,有意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有效情境,以使数学课堂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从而获取高质量、高效化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依托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要想学好一门学问,兴趣培养是关键。于初中生这一教学群体而言,问题则是驱使他们展开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起点和原动力。基于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之初依托趣味故事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迪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以便在启发学生学习思维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一个良好的基调。
在教授新课“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我对学生说道:“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来到埃及参观胡夫金字塔。环视一圈后,他向旁边的人询问金字塔的高度,人们告诉他至今没有一个人能测量出金字塔的高。泰勒斯听后稍作思索,便说他可以做到。众人纷纷表示不可能,只见泰勒斯拿出一条结绳,并在助手的帮助下很快测量出了金字塔的高。”随后,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了相关情景图。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以提问的方式顺势引出了新课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泰勒斯是怎样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吗?”这一问题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由此便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新课内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如此导入,趣味横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令很多学生感到畏惧的学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一学科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仅凭教师一味地口头讲授难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从而极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来创设直观情境,将数学知识变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以便在最大限度上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内容、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目的。
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部分内容时,为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我先是借助信息技术让一条直线“动起来”,使之与已知圆产生相离、相切、相交等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同时,我在旁边标注出了圆的半径r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这样,学生便可以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直观感知,进而便可以根据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数量关系,自主推导出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如此,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既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而且还突破了教学难点内容,深化了学生的理解认识。
三、基于合作学习,创设探究情境,发展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始终扮演着“听者”与“接受者”的角色,这便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成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单向活动过程,进而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无从谈起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鉴于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尽早从被动式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并通过探究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便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时,我先是引导学生回顾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之后,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了两对只有一个角相等和只有一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并询问其是否全等。很显然,學生齐声说道:“不全等!”于是,我追问道:“那么三角形的角和边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全等?”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来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合作探究。如此一来,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创设何种教学情境才能最大程度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迎合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发展需要,还需教师立足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来对其做出合理选取,以便能够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有效情境。
参考文献:
[1]梁洪万.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4):41.
[2]庄昌艳.浅论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