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耀
摘 要:现代建筑教育受到市场经济深化和城乡建设转型的强力冲击,要求部分地方高校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向乡村设计师收敛。基于三本院校独立办学的市场导向和建筑专业的应用特征,面向宅基地使用权转让产生设计需求、乡村建筑设计响应农民主体诉求、建筑教育目标对接乡村设计要求,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论证乡村设计师成长的OBE节点、设计教育与乡村服务的因果链、专业教育与乡村服务的增强回路,解释建筑教育与乡村服务融合的动力机制,为应用型本科建筑教育转型研究提供地方样本。
关键词:建筑学;办学约束;乡村设计;应用转型;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5-0067-04
Abstract: Modern architecture education has been strongly impacted by the deepening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Th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has to narrow its targeted education goals under college-size constraints. Th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should consider the market orient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program, and satisfy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homestead use rights, the taught rural building design should correspond to the appeals of peasants, and the education goal should meet the rural design demands. Therefor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 nodes in the growth of rural designers, explores both the casual chains of education and rural services and the enhanced circuit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rural services, and proposes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services. Our work grounds o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ingbo University, aims to provide a local sample for th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reform research in application - oriented universities of China.
Keywords: architecture specialty; constraint condition; rural design;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1999年大學生扩招叠加城市化提速,激发了地方普通高校及其三本院校举办建筑教育的热情,其中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建筑专业虽非“宾大系”嫡传,但仰“老八校”引领和“新四军”带动,人才培养也在追求工程技术与设计艺术的兼容互洽,在校期间知识传授有专业评估引导,从业之后技能提升有注册制度约束,20年来看似风光无限,5年前已无心跌落云泥,纵有2017年全国大学生建筑方案设计竞赛金奖佳绩,难掩独立办学后专业招生分数线持续下滑事实,曾经需要加试选拔的热门专业,不意遭遇学生弃选的办学窘境。所幸沿海地区乡村设计服务需求增加,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地方政府希望培养应用型人才承担乡村设计任务,为此,专业建设适时引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1],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真题真做真评价,人才培养逐步完成“先能力后知识”应用转型,最终促成建筑学专业建设与乡村设计师培养的互动融合。本文从三本院校建筑教育的办学约束、目标收缩、OBE转型三个方面,论述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教育与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互动融合机制,回应三本院校脱离母体独立办学的应用型专业定位疑问,希望能为开放多元的建筑教育模式[2]研究提供地方样本。
一、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办学约束
(一)地方高校三本办学的市场导向
大学生扩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三本院校虽处本科招生的末端,常遭鄙视,但确实增加了教育供给,为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选择。稀缺导致竞争,竞争需要规则,当智力可以代替暴力,获取宋真宗赵恒所说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车马簇”以来,入学考试就成为一种耗费大量社会资源的竞争方式,但坚守“师徒传承”的工程营造不在此列。工农兵子弟曾凭借“阶级出身”入学,恢复高考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招生规则看起来变得更公平,因为前者由政治和父辈预先规定,后者考虑了个人天赋和后天努力,实际上随规则改变的,只是竞争入学资格需要投入的资源种类,短缺状态与竞争本质没有改变。中国高等学校分层由来已久,虽与社会公平正义有关[3],但由教育资源稀缺决定,正如高校扩招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专门人才,但三本办学最初却与国家投入和教育创收紧密关联[4]。依托高校母体开设三本英语、会计、建筑等热门专业,契合了社会多元主体需求,也曾遭遇高等教育产业化质疑[5],因为三本院校初始办学阶段,呈现在大众眼前的是招生录取分数低、学费高,背后是教室教师在内的投入增加不多,宿舍食堂可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解决,2008年前发出毕业文凭也由母体高校公章背书。既然教育资源的投入可以多种来源,教育产出的结果最终由社会买单,那就无需回避市场需求对三本院校的导向作用,更应承认教育服务的商品属性,重要的是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内化为三本院校结构性改革的主变量。
(二)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应用特征
建筑专业的应用特征由设计需求决定,为乡村建设培养设计人才,是三本院校建筑专业的教育目标和竞争优势。梁思成先生提议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首先是预见到抗战结束后国家将面临大规模复兴,之所以依托工学院办学,也是基于当时的社会需求。但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城市建设,竟是由农村改革开放激活的,真实的因果关系,是先有突发的大规模设计需求,后有跟风式的建筑教育。鉴于建筑教育的艺术本底和工科归类,多数高校将美术训练作为基础,重点是类型设计课程群,难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各高校对西方建筑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解偏差,最终形成多元、多义、多样的专业教学方法[6]。王受之基于设计与艺术的产出差异,提出设计教育包括观念形成、视觉表现技法、批量生产或施工知识三个方面,同时指出现行设计教育只关注视觉表现技法,漠视培养观念形成,把应用过程推给毕业后的工作单位,改造设计教育是发展设计事业的重基础工作[7]。王澍认为中国美术学院开展实验建筑教学改革的真正困难是没有老师[8],但三本院校开设五年制工科建筑学的最大风险,是能否在母体高校专业培养模式的砧木上,嫁接出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即在研究型母体高校大平台、宽口径基础上,重塑独立学院应用型专业的地方特色。
二、应用型导向的建筑教育目标收敛
(一)宅基地使用权转让产生设计需求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将产生量大、面广且长久的乡村建筑设计需求。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建设用地供给和建筑设计服务的重心在城市,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建筑设计需求,最多是由主管部门组织设计单位编制几套农房户型,供村庄规划和农民建房参考。虽经多次自上而下运动式的乡村建设热潮,职业化建筑师服务和专业化建筑教育,始终未能有效覆盖广大乡村地区,只是产生了大量拼贴乡土符号的新乡土建筑,预示着基于城市的现代建造体系,正在高强度入侵或者替换农村自发演变的建造体系[9]。乡土建筑对农民主体而言主要是生活居所,但在多数城市居民尤其是具有传统文化危机意识的学者眼里,则是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载体,乡村建设中农民房屋建筑类型从特质性的“匠心独具”到同质性的“千村一面”,再到异化性的“自厝同异”变迁路径,反映了城市消费者休闲情趣、城市中产阶级家乡情感、地方政府突显政绩、开发商投资回报、农民生存利益等多种价值取向[10]。随着农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深化与政策细化,乡村建设将从过去政府单方面投入的行政管治模式,转向政府、开发商、村民、村集体等多主体参与的市场博弈模式,规划师和建筑师曾经熟悉的城市公共建筑和房地产项目策划方法、设计模式与服务流程,很难适应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引发的乡村设计需求[11]。
(二)乡村建筑设计响应农民主体诉求
乡村建筑设计需要建筑师提供在地服务,理解乡村景观,重建乡土建筑,响应农民主体诉求。景观是自然与人文复合而成的地域生态系统,人是系统演变的主体,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其价值评价以城市居民的认知和诉求为基准,通常被看作城市景观的背景[12]。在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市场化等语境下,城市建筑雷同和景观趋同已经不可避免,乡村景观和乡土建筑依托的封闭社会、宗族政治、小农经济、地域文化根基也在快速消亡,这就要求建筑师积极参与乡村建筑改造,通过在地性实证设计,破解农村资源闲置破败和低效利用的问题。然而乡村设计并非有效市场,农民虽然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但由于主体诉求过于分散,在寻求设计服务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比如许多知名建筑师和高校师生,出于社会责任或乡愁情节,积极参与乡村传统建筑保护、更新和再利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发育不足问题,但建筑师主导的乡建活动主要反映个人艺术审美与文化情趣,许多时候并非真正从村民基本需求出发[13],问题的症结还在于建筑教育与乡村设计脱节。这是因为乡村设计主要针对存量空间,是一个解决既有问题和个性需求的创作过程[14],但各类院校的建筑设计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城市增量空间和工业化规模生产,虽然城市建筑设计市场竞争激烈,但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提供有效的乡村设计服务。
(三)建筑教育目标对接乡村设计要求
三本院校建筑教育目标收敛于乡村设计师,是应用型专业人才供给叠加乡村振兴设计需求的理性选择。2013年以来村庄规划编制、乡村建筑设计等的专业性社会需求持续增长,全国每年用于乡村建设的资金总额已达到1.5万亿元以上,2018年开始的乡村振兴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长期任务,乡村振兴背景下三本院校建筑教育目标向乡村设计转型,虽然是适应高校专业人才分类培养与建筑产业化发展的主动选择[15],但也需要破解母体高校教育模式的两大局限:一方面是既有建筑教育的知識体系主要针对城市建筑,很少涉及乡村环境,如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虽可归入现代人居环境体系,但“现代性”主要是针对城市而言;“美”的艺术素养则源自学院派“布扎”教学体系[16],更多的关注传统构图要素和视觉表现技法;“用”的实践能力更是直接对接快速城市化与房地产市场开发的建筑设计需求,农房建造难入类型设计教学序列,或者套用欧美别墅型式。另一方面是建筑专业的师生双方都不了解农村,遑论乡村设计教学,首先是专业教师在自己的求学和设计实践中,较少涉及乡村建筑设计与营造活动;其次农村学生上大学的真实诉求是“逃离”农村,希望学习城市设计知识;第三是城镇学生的生活、学习场所远离农村,对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的认知比较模糊,不是田园牧歌桃花源,就是封闭落后脏乱差。因此,应用型建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对接乡村振兴的设计市场需求,以乡村设计师为培养目标,推动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有机融合。
三、培养乡村设计师的教学转型路径
(一)乡村设计师成长的OBE节点
社会组织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独立学院生存的前提,是有能力向社会交付特定职业领域的人才产品,建筑学专业实施结果导向教育(OBE)改革,就是面向乡村建设需求,培养乡村设计师。确定了教育产出结果,反向搜索人才培养过程,可以得到真问题、真设计和真评价这三个正反馈变量,作为教学改革的输入节点。真问题就是课程设计、实习调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训环节全部选用乡村建设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项目,与城市空间和城市建设项目相比,乡村建设问题容易剥离,乡村建设项目相对较小,小问题小项目对应的设计费也低,市场设计单位通常不愿意承接,正适合做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的设计选题。面向农民提出的真问题开展真设计能充分对标人才培养规格,体现应用型专业教学方法,真设计要求教学过程与农民主体充分沟通,设计构思要全面分析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设计方案必须包含经济可行性论证,设计成果可作为乡村建设项目审批依据。真题真做能发挥双师型教师优势,但还需要引入真评价。真评价就是在真题真做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评价机制,以往的课程设计评分主要是任课教师点评,最多也就是教师集体评图,本质上还是自说自话自评价,只有引入农民主体、主管部门和社会单位等他评价环节,才能全面评价设计教学的真实效果。
(二)设计教育与乡村服务的因果链
在市场机制下引进双师型教师,打通了建筑设计教育与乡村建设服务的因果链。农房绝大多数是“未经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并非因简单不需要设计,而主要是可规模化生产的标准品属性不足,难以形成类似房地产项目设计服务的有效市场[17]。与此相对应,普通高等教育是分层式、标准化的准公共品,通常也不被看作一种市场服务,高校间的竞争目标主要是通过行政配置的教育资源。随着劳动力流失、人工成本上升、农村工匠老化,农村采用传统方式建房的成本日益高企,而传统木作、砖石作等手工建造技艺也已列入非物质文化传承范畴,保留传统结构体系或建造工艺的半工业化模式、高度工业化的单元式和模块化建筑[18],逐步在美丽乡村建设,尤其是农民住房民宿化改造中推广应用,乡村设计的市场化服务需求持续显化。为满足农村建房设计需求,浙江省适时出台《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办法》,鼓励专业人员和建筑工匠参与农村住房设计、建造与监理,这为乡村设计的市场化服务提供了政策保障。独立学院脱离研究型大学母体之后,很难招聘到建筑学博士充任专业教师,反而是一批有注册执业资格、多年建筑设计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在建筑业进入“存量时代”后转行从教,担负起建筑教育与乡村服务的融合责任,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三)专业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增强回路
用户思维触发了建筑教育与乡村建设服务的增强回路。基于用户思维的建筑设计,产出的核心不是方案而是人的需求,这里的人包括学生、教师和农民三类主体,对教学而言,学生是用户,用户需求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修读学分;对设计而言,农民是用户,用户需求是建筑空间及产权保护,而不仅仅是画图建模;教师是学生和农民两类用户的纽带,课程是教学与设计两种行为的载体。虽然各高校都希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运用设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传统教育假定有一条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都遵从知识、能力、素质这一正向推理逻辑,日常教学必然是以教师为主导,而且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课程设计即使有“真题”,也仅仅是一份反映主观意图的“学生作业”而已,设计方案通常难以满足农民的真实需求。基于乡村设计师这一产出目标,建筑学专业教学按照市场逻辑,设置乡村设计专业方向模块,通过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提前征集乡村设计需求,解决了设计选题与乡村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课程设计以乡村为学习场所,可以兼顾两类用户的真实需求,建筑设计教育既满足了农民的设计需求,也有助于三本院校突破办学约束。
四、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建筑教育将乡村设计师作为产出目标,既是建筑教育体系分化[19]的被动定位,也是乡村设计人才短缺的主动补位。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建筑设计与大学教育各自领域的竞争持续加剧,尽管面对的都是政策型市场,而非完全竞争市场,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三本院校与母体高校脱钩,要想生存就得有能力输出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城市建筑设计人才饱和,自然会向乡村溢出,独立学院在竞争压力下,能够率先响应乡村设计需求,全面落实结果导向教育理念,统筹乡村规划、建筑设计、园林景观等双师型教师,启动乡村设计师培养计划,从大三开始分类教学和定向培养,以乡村为学习场所,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实现了建筑教育与乡村服务的有机融合。
建筑教育的应用型导向与艺术传统如何平衡,依然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难题。虽然物质性与社会性是建筑生产的基本属性,但多数高校建筑教育始终保留“技术+艺术”二元思维,且心照不宣地将艺术预设为建筑学的最高境界[20]。要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乡村设计师,对于课程设计项目的选择,学生多关注形体美学,农民更关心空间实用,建设主管部门着眼于规范性和可批性,学校教务部门考虑的是学生在外学习的安全性,以及专业教学内容与专指委课程体系的一致性,因此专业教育应用强调用户思维,充分考虑学生和农民这两类用户需求,坚持设计构思、视觉表达与建造施工三位一体,在课程设计中全面推行真题、真做、真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70.
[2]王建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建筑设计创作发展路径刍议[J].建筑学报,2015(2):9-12.
[3]程家福,董美英,陈松林,等.高等学校分层与社会各阶层入学机会均等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07):48-56.
[4]邱小军.从教育角度解读三本院校的重要性[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4-15+70.
[5]周作宇.论高等教育中的经济主义倾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5.
[6]丁沃沃.重新思考中国的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04(2):14-16.
[7]王受之.让设计教育系统化、科学化[N].中国美术报,2017-7-24(17).
[8]王澍.教学琐记[J].建筑学报,2017(12):1-10.
[9]杨宇振,覃琳.乡土景观与乡土建筑之死:建筑体系的现代转型与建构[J].建筑学报,2018(01):118-121.
[10]曾钰诚.谁的乡村建设?——基于乡村建筑变迁的观察和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3):35-42.
[11]党雨田,庄惟敏.为乡村而设计:建筑策划方法体系的对策[J].建筑学报,2019(2):64-67.
[12]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5):75-79.
[13]赵潇欣,程龙.乡村振兴,简评批判地域主义的乡村振兴——以杭州市文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04):23-29.
[14]杜威·索爾贝克.乡村设计——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M].奚雪松,黄仕伟,汤敏,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118-121.
[15]王素君.建筑产业化背景下高等建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2):8-14.
[16]童明.布扎与现代建筑——关于两种传统的断离与延续[J].时代建筑,2018(6):7-14.
[17]罗伟,王孟钧.机制设计理论与中国建筑市场[J].统计与决策,2008(7):78-81.
[18]徐小东,吴奕帆,沈宇驰,等.从传统建造到工业化制造——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造工艺与技术路径[J].南方建筑,2019(2):110-115.
[19]朱晓青,王竹,应四爱.分异下的建筑学教育比较与策略[J].高等工程教育,2008(4):110-113.
[20]李海清.实践逻辑:建造模式如何深度影响中国的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16(10):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