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顺 罗永胜 陈文杰
摘 要:认知关联机制在人类交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人类的每个交际行为都受到关联机制的制约。作为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口译记忆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关联机制的参与,口译记忆实际上就是关联机制控制下的认知心理行为。因此,在口译笔记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记录短时记忆中的最佳关联信息,以便快速地用译语表述出来。
关键词:关联;口译;记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2-0113-04
Abstract: Cognitive relevant mechan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every communicative behavior of human beings is restricted by the mechanism of relevance. As a complex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behavior, every stage in interpreting memory needs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relevanc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memory is actually th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behavior under the control of it.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train the students record the most relevant information with the fastest speed so that they can quickly express the information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Keywords: relevance; interpreting; memory
一、概述
口譯是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1]。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处理活动,具有显著的即时性特征或即席性特征[2]。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像笔译那样可以反复理解源语内容,斟酌译语表达方式,只能一次性听取源语信息,感知源语表征,理解源语信息,然后通过译语以口语形式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口译员借助笔记进行部分信息存储,其余信息储存则需要通过记忆完成。记忆,是译员口译过程中首先要应对的挑战[1]。在信息存储之前,口译员需要对源语语音表征进行语义提取,亦即听解出源语所表达内容,否则无法知道要存储的信息内容。获取存储的信息后,则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译语加工规划,编码成译语,再通过发音器官,尽量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要想有效完成这一过程,口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储备和加工的能力。而信息储备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口译员的语言记忆能力的好坏——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所记忆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所能够译出的信息就越多越准确。因此,口译记忆在口译过程中至关重要,口译记忆自口译研究开始以来就受到了诸多学者重视。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以认知的关联原则为基础系统地解释人类日常交际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在我国口译研究中,关联理论有广泛的影响。关联理论在口译方法和策略[3-5]、口译教学[6]、口译过程[7-9]和商务口译等口译认知心理[10]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以“口译”和“关联理论”为主题词,检索知网有496条文献①,但是关联理论与口译记忆研究的相关文献仍然少见。而事实上,口译记忆是口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无论是源语听解,还是译语输出,都离不开口译记忆。口译记忆到底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原则?口译员在听解完了源语信息之后,应该储备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储备才能够保证有效完成口译任务?本文拟从关联理论出发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二、口译过程
口译记忆,顾名思义,就是指口译过程中的记忆,其研究涉及到口译和记忆两个方面。口译研究属于翻译学范畴,需要借助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记忆研究属于心理学范畴,需要借助认知心理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口译记忆研究需要整合翻译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知识,属于跨学科研究范畴。口译记忆是口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想弄清楚口译记忆在口译中的作用,首先要讨论口译过程。
从翻译学的视角来看,口译是一个通过口头语言将母语翻译成外语,或者将外语翻译成母语,或者将外语翻译成外语的过程。也就说,不考虑译者因素,单纯地看口译过程,就是一个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即将一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通过口述的方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反之亦然。这个过程的起点是源语,终点是译语,中间是口译员。源语、译语、口译员是口译过程中的三个核心要素。只有这三个核心要素具备了,口译才能够进行下去。然而,真实的口译场景中还有其他两个关键要素,即源语的来源和译语的归宿——口译最初的起点不是源语,而是源语说话人(或者视译中的源语作者),口译的终点也不是译语,而是译语听话人。口译只有把源语说话人的意图真实地翻译出来,让译语听话人理解,才算是成功完成。也就说,口译最终成功的结果是译语听者获得源语说者的真实交际意图——只有译语听者理解了源语说者的话语交际意义,口译员的任务才算完成。因此,真实的口译过程,应该是:第一步、源语产出,即源语说者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第二步、源语理解,即口译员获得源语说者的交际意图;第三步、译语产出,即口译员将源语说者的交际意图通过译语表达出来;第四步、译语理解,即译语听者明白译语所表达出来的交际意图。
口译记忆主要由口译员完成,以上四个步骤中,就口译员而言,主要涉及到源语的输入和译语的产出,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四个过程:1. 感知到源语形式;2. 将源语形式解码成解码信息;3. 根据源语的解码信息推理出源语说者的交际意图;4. 将源语的解码信息和交际意图编码成译语。这四个次级过程和源语产出以及译语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源语说者的表达方式和肢体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口译员理解其交际意图。译语听者的真实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口译员决策如何表达信息。口译实际上是源语说者,口译员和译语听者三者之间的交际过程。
涉及口译员的四个步骤,初看,似乎和记忆没有任何关系。仔细思量,每一个过程都和记忆有关,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记忆的参与。
三、口译记忆的认知机制
“记忆”从语言结构的视角来看,就是“记”和“忆”的组合——记就是感知和存储,忆就是回忆和再现,属于认知范畴。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就是信息的感知、存储、回忆和再现,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口译员感知到源语表征形式的过程就是一个记忆感知过程;将源语物理表征形式储存并解码成意义就是记忆的信息储存过程;将源语意义解码成译语的物理表征形式就是记忆的信息回忆和再现过程。可见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说,口译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感知、存储、回忆和再现的过程,即记忆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口译是一种特殊的记忆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口译记忆”。口译记忆研究,可以理解为记忆视角的口译过程研究,即将口译过程纳入记忆的范畴内来研究。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记忆分为三类: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从这三种记忆的名称可以看出,其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属于结果的范畴。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顾名思义,就是指长时间的记忆,一般信息在大脑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就可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持续时间可能一直延续下去,甚至终生。由于每个人所获得的信息都有可能进入长时记忆,因此長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可以无限大。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指记忆时间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由于持续时间短,因此记忆容量有限,一般只有4±1个记忆单位②。瞬时记忆(Instant memory)是指外部刺激作用于感官所引起的短暂记忆,通常只有一秒钟,由于时间很短,又被有些心理学家称为“即时记忆”③。
“记忆”从过程的视角来看,可以这样描述:我们首先感觉到外部环境刺激,即外部的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刺激反应,形成瞬时记忆,由于由感官产生,因此又被称为“感觉记忆”。感官有可能感知到的信息,从理论上来说,是无限多的,比如看到雷雨,可以感知雷雨的规模、声音、雨滴的形状、雨滴从天上落下的速度以及雷声的强度等等,但是由于信息量太大并不一定能够全部进入人脑信息储存系统,大部分信息感知通常不到1秒钟就会消失,只有那些被记住的信息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发挥着瞬时记忆所产生信息的加工处理功能,因此后来又被心理学家称为“工作记忆”。短时记忆能够处理的信息非常有限,但是通过反复记忆可以把短时记忆里的信息转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信息可以随时被提前用于判断和筛选瞬时记忆所产生的信息。这样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信息循环。瞬时记忆产生大量的感官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筛选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使得部分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不断储存扩张,构成每个人的信息储备,反过来又可以帮助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系统进行信息加工。
不难看出,口译的每一个过程都和这三种记忆类型有关,实际上就是这三种记忆过程的具体再现。首先,口译员需要通过听觉或视觉器官感知到源语形式,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感觉记忆的过程,或者说瞬时记忆的过程。从听觉上来说,口译员可以感知到的源语说者的语音、语调以及其他各种语言单位——音节、词素、单词、句子和句群等等。从视觉上来说,口译员可以感知到源语说者的面部表情、眼神以及其他的肢体语言,如果是看着文本视译,可以看到文本的书面形式、段落结构、版式和字体大小等等。总而言之,口译员可以感知到许许多多的信息形式,这个过程就是瞬时记忆过程。其次,瞬时记忆中感知过程的时间非常短暂——瞬间就可以感知到,而对瞬时记忆中各种感官所产生的感官信息储存时间不足一秒。口译员需要对这部分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才能最终形成有效的口译语篇。这时候,短时记忆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它可以筛选出重要的有用信息,并对这部分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提取等加工处理。显然,只有符合一定标准,达到一定要求的信息,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系统。那么,口译过程中短时记忆系统的准入机制是什么?什么样的信息才能够进入短时记忆系统进行加工处理呢?是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为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中提供了准入标准。尤其在口译的过程中更是如此。
例如,要把“I'd like to cancel my membership of the countryside club.”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只要没有相关感官上的缺陷,任何人都可以感知到这句话的形式,并且获得一定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处理,但是只有学过英语且有一定汉语知识的人才能够将这句话口译成汉语。不认识cancel,membership,countryside,club等等这些单词,不理解“I'd like to”这个结构的意思,就无法理解这句话;没有汉语知识就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用汉语如何表达。也就是说,只有长时记忆系统中储备有相关的英语知识才可以通过感觉记忆获取相关的语义信息;也只有通过长时记忆系统中相关汉语知识才能够把语义信息转换成汉语形式。因此长时记忆是口译能够得以完成的基础。只有经过长时间口译训练的人,且长时记忆中有相关的语言和口译知识,才具备口译能力。
综上所述,口译实际上就是一个各种记忆认知机制相互作用、相互支持和相互转化的认知过程,是 “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的总和”[1]。每一种记忆都在口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口译就是一个记忆发生和提取的过程。具体口译记忆的发生,主要通过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进行,是一个解码和推理的过程;具体口译记忆的提取,主要通过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进行,是一个推理和解码的过程。口译中,长时记忆是基础,没有长时记忆中的语言和口译知识,任何口译活动都无法开展;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是运作方式,具体的口译活动就是一种工作记忆模式。因此高水平的口译员不仅需要有强大的感知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还需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和口译知识。
四、关联视角下的口译记忆认知机制
口译员通过瞬时记忆感知源语形式,通过短时记忆将有效源语形式解码成源语信息,再通过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提取源语信息并将源语信息编码成译语形式,形成口译语篇。在这个过程中,瞬时记忆所能产生的信息从理论上来说是无限多的,那么什么样的信息会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信息解码成功之后,储存在短时记忆系统之中,理论上来说可以通过多种译语形式转化出来,那么译语表征形式的选择机制是什么?我们认为这是以长时记忆为基础的关联机制在发挥作用。
关联理论认为,只有明示的事情或者现象,才能够被感知和认知处理。一种现象或者事物是“明示的”,就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该事物或者现象能够被认知到,能够在人脑中产生认知表征。一个人的认知语境就是指这个人所有心理表征的总和,或者说他能通过感知获取或者推理获取的所有事实的集合,也就是对他所明示的事实的总和。在交际过程中,只有认知语境发生了变化,才能产生认知效果,只有产生了认知效果才能发生关联,只有发生关联才能算是有效交际。在交际过程中,其他条件一定,产生相同认知效果所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关联就越小,反之,关联就越大;其他条件一定,付出相同的认知努力,所产生的认知效果越大,关联就越大,反之,关联就越小。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预设着最大关联。但是具体交际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选择一种最经济的方式来理解交际行为,产生最佳关联。
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首先要理解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然后再产出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口译员所理解的明示的交际行为是由源语说者所发出的,即源语说者首先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源语说者在表达这个交际意图的时候已经预设这个交际行为能够被口译员所感知并且推理出他的交际意图,也就是说,可以促使口译员的认知语境发生变化,产生认知效果,这个认知效果实际上就是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机制所产生的效果。这个效果能够产生的前提并不只是感知到源语说者的交际行为,还要理解源语读者的交际行为。而口译员理解的发生,不仅需要源语说者交际行为的明示,还需要相关百科知识、语言知识和翻译知识的明示。相关的百科知识、语言知识、翻译知识储存在口译员的长时记忆之中。也就是说,只有和口译员长时记忆中的心理认知表征相关联的交际行为才有可能被口译员所理解。换言之,口译员所理解的信息,是和长时记忆中信息相关联的信息,是通过人类生来就具备的关联机制所筛选的信息,没有关联的信息是无法进入口译员的短时记忆处理系统的。
口译员的译语输出过程,是将源语信息解码成译语语音形式的过程,是一个交际上的明示行为。口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语境信息,选择具有最大关联的言语表达方式,让译语听者能够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就能理解源语说者的言语意图,达到交际的目的。这个过程中,口译员能够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能把短时记忆所存储的信息表达出来。而任何一种信息都有多种语言表达方式,这时候,口译员就需要调用所有的认知语境信息来选择一种具有最佳关联的明示行为。这里的认知语境信息是指口译员通过认知努力可能调用的一切有用的信息,包括口译员已经储备的语言信息、百科信息、口译技能信息、口译现场所获得的口译情境信息、服务对象本身的信息(身份,知识水平,语言水平等)以及服务对象的交际目的等。这些信息都有可能帮助口译选择一种最能够促进服务对象双方交流的言语表达行为。
五、对口译笔记教学的启示
口译笔记教学是口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记忆的视角来看,口译首先需要瞬时记忆,感知并获取源语说者的源语表征形式,而对源语表征形式产生理解并获得源语说者的交际意图,则需要充分调用长时记忆中所储存的信息并结合口译的情境,对源语表征形式所能够产生的信息进行筛选——这个过程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只有不到1秒的时间,筛选出来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系统储存。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需要得到适当的强化,否则很快就会遗忘,而口译笔记就是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一套速记符号记录下来,相当于延长短时记忆的时间,为接下来的译文输出提供依据。
显然口译笔记所记录下的信息实际上就是口译员所理解的源语说者想要表达的信息。两者不可能完全一致,因为口译笔记所记录下来的信息是经过口译员的认知关联机制所加工过的信息。这个信息和源语表达信息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具备最佳关联性。口译员记录下来源语信息之后,还需要把这个信息用译语形式表达出来,这时候又需要调用长时记忆中百科知识、语言知识、翻译知识以及口译场景信息等,将源语信息通过最佳关联译语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意味着口译笔记不是随意的记录,而是要有选择,有目的的记录。也不是要把源语的所有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只是要记录那些最关键的信息,而且是口译员长时记忆中没有的信息。这一点至少可以给口译笔记教学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课前要让学生熟悉相关材料的背景知识和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最好能够让学生把关键词汇和相关知识作为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当中。学生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知识越丰富,掌握得越牢固,口译笔记的任务就越轻松。因此口译笔记课上课之前,务必给学生提供练习材料的背景知识和生词表,让学生对要练习的材料有所了解。当然不能够把练习材料直接发给学生,但是提供词表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课中要训练学生记录的速度,让学生掌握一整套自己最习惯的笔记符号。由于短时记忆时间很短,因此需要非常迅速地把最关键的信息记录下来,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漏掉最关键的信息,而掌握一套熟悉的笔记符号,就可以以较快的速度把最佳关联信息记录下来。由于每个人的书写习惯不一样,因此不鼓励学生使用同一的速记符号,进行口译笔记,而是引导学生使用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方式进行笔记,前提是条理清晰,自己能够迅速辨认。笔记完成后,就得让学生根据口译笔记做大量的复述练习,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要点表达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口译的基础。
第三、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多写读书笔记和摘要。口译笔记实际上是用最简易的符号,记录最关键的信息,为口译输出服务。因此需要在笔记前就辨别出最关键的信息。这种辨别能力,实际上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能力,需要平时大量的积累和练习,才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最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而写读书笔记和做摘要则可以帮助学习者培养信息辨识能力。
注释:
①检索时间为2019年4月17日.
②美国心理学家 Miller 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记忆研究专家所达成的共识已经转为STM的容量应该是4±1个组块.
③美国心理学家斯珀林1960年采用部分报告法所做的经典实验中,证明了瞬时记忆的存在,称之为“即时记忆”.
参考文献:
[1]陈卫红.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1):85-87,95.
[2]张威.口译与记忆:历史、现状、未来[J].外语研究,2006(6):66-70.
[3]朱宝欣.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口译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4]李娜.关联翻译理论下博物馆口译策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
[5]王思露.关联理论视阈下政治话语的口译策略研究——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见面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6(5):144-146.
[6]吴磊.关联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1):103-105,113.
[7]刘燕.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演讲口译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5.
[8]孫利.关联理论视阈下的口译认知过程与口译教学探究[J].外语界,2013(1):79-87.
[9]张庆月.基于关联理论的口译过程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9):288-289.
[10]康志峰.口译认知心理学:范式与前瞻[J].当代外语研究,2014(11):52-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