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珊 孙海平
摘 要: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成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的一个难点。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成语教学,教学内容应从以往的以释义教学为中心转为以语法教学为中心,兼顾语义、语用等方面;在成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简洁通俗、化整为零、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等教学原则。
关键词:成语;成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2-0090-03
Abstract: Idioms are a special type of Chinese vocabulary. Idiom teaching is a difficult point in the advanced stag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idioms should be changed from the former teaching of interpretation to that of grammar,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n the process of idiom teaching, we should follow such teaching principles as simplicity and popularity, breaking up the whole into parts, and comb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Keywords: idioms; idiom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概述
成語,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中国“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瑰宝”,它不属于基本词汇,但在汉语国际教育的中高级阶段教学中大量出现。以华语教学出版社的《实用汉语高级教程(第一册)》为例,仅词语表中所列成语便有89个,占生词量的14%。可见,进入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成语教学已成为词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作为汉语词汇中的“特殊成员”,成语一直以来都是外国留学生颇感兴趣的一个学习“热点”。但是由于成语本身具有意义的深邃性和内部结构的特殊性,留学生在学习成语和使用成语时常常感到困难、产生偏误。究其原因,往往在于留学生缺乏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研究成语教学,不仅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成语教学既应遵循词汇教学的一般原则,又要充分考虑成语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各国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教学内容应从以往的以释义教学为重心转为以语法教学为中心,兼顾语义、语用等各方面。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外国留学生有效提高汉语水平,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特性,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教学内容
(一)释义是词语教学的第一步骤,准确理解成语意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基础
“表义的双层性”是成语的重要特征,成语意义可分为字面义与深层义两部分,其中,深层义又往往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方面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如“破釜沉舟”一词,它的字面义是把锅打破,把船弄沉;它所包含的历史意义是项羽与秦始皇作战的历史故事;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则是它的现实意义。
目前读写课教学中存在一种误区,教学者往往侧重于解释成语的历史意义。现有成语大多源于古代诗词著述、历史典籍或寓言故事等,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不可否认,从文化角度来阐发成语中凝含的中国历史知识,有助于留学生加深对汉语言文化背景的认识和理解,但“过分强调,就不一定合适了”。
过多侧重于成语历史意义的阐述,往往容易忽略对成语现实意义的解释,而成语现实意义才是成语至今存在并活跃于当今语言的条件。因此偏离了读写课教学目的与任务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外国留学生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义上,难以认同成语的深层意义,从而常常造成留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将字面义与现实意义割裂开来的现象,出现诸如“我们去杭州旅行,我和他同舟共济地在西湖玩和看一看”之类的偏误。
因此,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成语教学,成语的释义应强调成语的现实意义,对它的历史意义点到为止,避免给学生以误导,形成理解障碍。《实用汉语高级教程》这套教材便遵循了这一原则,解释成语意义时大多以浅显通俗的语言给出现实意义,或由简洁明了的字面义引出现实意义,而对成语的历史意义则经常忽略不提。
(二)从成语的理解到运用是一个飞跃,语法教学是实现这一飞跃的关键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外国留学生使用成语时的常见错误类型中,各种语法错误所占比例最大。下面,我们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病句,分析一下成语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 句法功能方面
先看下面的句子:
*(1)春天来了,公园勃勃生机。
*(2)无可奈何是他的工作。
*(3)别出心裁就是他的计划。
*(4)他应该给别人做个以身作则。
*(5)这次我感受到什么是个想念,会有若有所失的。
以上病句都是因为不明成语的句法功能而造成的,例(1) 把体词性成语用作了谓词性成语,“勃勃生机”是体词性成语,显然不能用在主语“公园”之后作谓语,这个句子可改用谓词性成语“生机勃勃”或另外添加谓语如“呈现”;例(2)-(5)的错误则在于把谓词性成语用作了体词性成语。谓词性成语在句中经常做谓语,一般不做句子的宾语,更不做句子的主语。
现有教材的生词表对一般词语都注明了词性,而对成语的词性却往往不作说明。现有的成语词典也多不以外国留学生为服务对象,因而留学生无法根据参考书对成语的句法功能做出准确判断。他们关于成语的语法知识,只能从教学者这里获得,这便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应忽略讲解成语的句法功能,对每个成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加以说明。教学者可以从成语的结构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并逐步建立起成语结构与语法功能之间关系的理论体系。
成语在使用时还常常受到比一般词语更多的限制,若讲解不明,也会使学生出现错误。以成语在句中作补语、状语常会出现的偏误情况为例,如:
*(6)那件特别的事发生得众目睽睽。
*(7)香港路的汽车驾驶得络绎不绝。
*(8)他做得自作自受。
*(9)他对那件事做得隔靴搔痒。
*(10)不能想那件事会过眼烟云地过去。
例(6)-(9)中的成语做补语都是不合适的。“自作自受”,“隔靴搔痒”是谓词性成语,一般直接做谓语。“众目睽睽”是形容群众的眼睛都在注视着,多作状语。“络绎不绝”形容接连不断的样子,属状态形容词,一般用于形容过往的行人,车辆等,可作谓语或描写性定语。例(10)“过眼烟云”则是体词性成语,多作宾语,不能作状语。
学生们把以上成语错用作状语或补语,首先是没有真正把握各种句子成分表义上的区别,其次是由成语自身的复杂性造成的。补语是对谓语中的词进行补充说明,一般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数量补语、动量补语和时量补语七种。成语一般只作结果补语或程度补语。状语是用来修饰、限制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可分为限制性和描写性两类。成语在描写动作、状态时,究竟能作什么成分,有何不同,受何限制,成语充当的成分与其语义有无关系,都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深入研究。
2. 语法意义搭配方面
不理解成语的语法意义,容易造成成语语法意义搭配的错误。比如,动词性成语作谓语时,大多不带宾语。
*(11)在中国家喻户晓那个传说。
*(12)他失败以后,总是怨天尤人自己的失敗。
*(13)小孩子常常不以为然父母的话。
*(14)他说奇怪的话,我们莫名其妙他的话。
*(15)我自作自受了不认真学习的“好处”。
“家喻户晓”、“自作自受”属于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不以为然”是古代汉语“不以为之然”的省略,“之”既是动词“以”的宾语;“莫名其妙”的“其妙”是动词“名”的宾语;“怨天尤人”中“天”、“人”便是“怨”、“尤”的宾语;这三个成语本身已含宾语,后面不能再带宾语。
另外,汉语中某些形容词包含有程度意义,所以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如不能说“很冷清清”、“非常火热”等。有些成语受本身语义的影响,也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例如不能说“中山公园的花非常五彩缤纷”。一些成语本身是动词性结构,用以形容比喻某种情况,学生们往往会误以为该成语具有形容词性,如果不做特别说明,使用时也会出现偏误。如:
*(16)你说的那个人我以前有点儿鲜为人知。
*(17)昨天我朋友有很惊心动魄的交通事故。
“鲜为人知”意为“很少被人知道”,“惊心动魄”用来形容让人内心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它们都是动词性结构,其中已包含了程度方面的描写,因此在句中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三)想使学生正确恰当地运用成语,语用教学也是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过:“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那种代代相传地决定着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信仰总体”[1]。这种超越语言符号的文化“底座”以知识结构的方式储存在大脑中间,语言交际中这种知识结构在必要时会自动激活,投入使用,参与语言的生成和解释活动。
留学生因为其文化背景与中国人不同,大脑中缺乏与使用成语相应的知识结构,因此明白了成语的语义、语法内容后,有时仍不能完全正确地使用成语。这种现象提醒教学者在教学中应自觉运用相关的语用理论,对成语的适用范围、语用功能及其特定的语用环境做适当说明。
以“望洋兴叹”为例。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是形容因为力量或条件达不到而感到无可奈何。它的适用范围是较大的事情、比较严重的问题,其语义比“无可奈何”重得多。中国人不会将“望洋兴叹”与“无可奈何”二者等同,因为中国人的头脑中与这两个成语相关的预设必要时会自动激活投入使用。而外国留学生的头脑中并不存在这方面的预设,于是会出现这样的句子:“病人望洋兴叹地让护士给他喂饭”(王若江2001)[2]。
再看下面的几个句子:
*(18)他斤斤计较小的工作事,所以经理喜欢他。
*(19)老师突然说明天不考试了,大家拍手称快。
*(20)我还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他的一部分性格。(王若江2001)[3]
“斤斤计较”所含的预设有二:一是过分在意,二是对象为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因此这个成语具有表达否定语气的功能。而例(18)却得出了肯定的结果,显然不恰当。例(19)也是因为不明白成语“拍手称快”所含的预设(隐含正义伸张公愤消除这一前提信息)而用在了错误的语境中。成语“走马观花”的现实意义不难理解,形容大略地观看一下。如果向学生们强调一下其观察对象是大的景物、环境,就可以避免例(20)这样的偏误了。
(四)成语的语素特征、结构特点体现出成语的某些内在本质特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成语的语素理论及其结构方面的知识,无疑是授予他们一把提高学习效率,将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的“钥匙”
便于理解成语意义。许多成语的意义与其构成成分——语素的意义关系密切,如果留学生能弄清成语是由表什么意义的语素组合而成的,便可以基本把握成语的大致字面意义。教学者在此基础上加以讲解、点化,学生便容易理解透彻了。
便于记忆成语。从语义结构上来看,成语大体可以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类。对称型前后两部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反、相同或相似。这一类型的成语语法结构一般都是联合式,即前后两部分是并列式结构,可以是并列名词,如风花雪月;并列动词,如发凡举例;并列形容词,如光明磊落;也可以是并列短语,如:我行我素、怨天尤人、起早贪黑、不三不四、孤行吊影等。非对称型成语的意义整体性较强,一般不能从意义上分成两部分,从整体的语法来看,不是联合式结构,而是:主谓结构,如愁眉不展;述宾结构,如鲜为人知;述补结构,如入木三分;状中结构,如恋恋不舍;定中结构,如掌上明珠;连动结构,如闻鸡起舞;兼语结构,如不以为然[4]。这种对成语结构特点的把握,比较易于辨析和记忆,易于形成良好的完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摆脱单个机械记忆成语的尴尬境况,提高成语积累的速度和数量。
有助于理解掌握成语的语法意义及其功能。因为成语的“内部固有结构规定其句法功能”(倪宝元,姚鹏慈1990)。一般来说,对称型成语中的并列名词式结构(风花雪月)、并列定中短语式结构(孤行吊影)、非对称型成语中的定中结构(掌上明珠)是体词性成语,其他结构的成语均为谓词性成语。谓词性成语又分为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两类,在句中多作谓语、状语、补语、定语;体词性成语在句中多作主语、宾语,有时也作定语。
从成语的结构入手来揭示成语结构与其语法意义、功能的必然联系,有利于留学生形成独立理解新成语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者的教学效率。
三、教学原则
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自觉追求高语域表达以及刻意显示其语言档次的主观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为学习成语的积极性。同时,因为成语的确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们又普遍存在一种畏惧困难的消极心理障碍。为了打消学生的畏难心理,保护、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认为在成语教学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简洁通俗的原则
在成语的语义教学中,应避免照本宣科,照搬现有的汉语词典,而应对辞书的释义进行改造、简化,作到“点石成金”、“化繁为简”。在保持释义的准确性的同时,务必使释义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在成语的语法语用教学中也应贯彻这一原则,避免运用深奥的专业术语,形成新的理解障碍。这要求教学者必须具有比较全面的成语知识,同时了解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
(二)化整为零的原则
在成语的语法语用教学中,我们不提倡对每个成语都做面面具到的详细分析,“不要一条一条地大讲语法规则,而要善于点拨”(陆俭明2000),只要针对每个成语的不同特点、难点,作出明确清晰的提示,能够启发学生即可。关于成语的内部结构知识,应根据教学内容随机安排。可以在讲解新成语时作见缝插针式的插入介绍,也可以在片断小结时作简洁总结。系统繁琐的介绍有关理论只会使学生望而生畏知难而退。
(三)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陆俭明2000)。一方面能够及时运用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纠正解决学生在学习成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误,另一方面面对那些至今语言学界还未能彻底探究清楚的问题,能够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究,争取尽快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解释清楚,不断总结出更简单明了准确贴切的规则来。
(附注:本文中的成语均指四字成语;本文中带*的例句除注明外均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搜集的留学生作业中的错句。)
参考文献:
[1]张永芳.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9(03):25.
[2]王若江.留学生成语偏误诱因分析——词典篇[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03):30.
[3]王若江.留学生成语偏误诱因分析——词典篇[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03):29.
[4]刘振前,邢梅萍.汉语四字格成语语义结构的对称性与认知[J].世界汉语教学,2000(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