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质量路径研究

2019-09-10 07:22金诗灿何景春
高教学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提升

金诗灿 何景春

摘  要:对历史教育的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在给“纲要”课程带来新机遇、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纲要”课程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须从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做起,结合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融入新思路和新方法,才能有效应对挑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形势;提升;“纲要”课程;教学质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2-0069-04

Abstract: The emphasis on historical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have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methods to teachers of the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but also brought new pressures and challen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 teachers must improve their own level of knowledge and theoretical cultivation, combin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and new technologies, and integrate new ideas and methods to effectively meet challeng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 new situation; promotion; "the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teaching quality; measures

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2018年4月,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2]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指出“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4]这一系列谈话和重要举措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日渐凸显。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历史教育尤其是党史、国史教育的高度关注。[5]P12018年的《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纲要”课程由2个学分调整为3个学分。[2] “纲要”课程学分的增加,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思想,也充分反映了“纲要”课程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地位的提升。然而,“纲要”课程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这一老生常谈却又不得不谈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纲要”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及新媒体、新技术等新事物的出现,“纲要”课堂教学面临着很多挑战。关于“纲要”课程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已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的研究。结合多年本科教学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目前“纲要”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的普及化以及国家对历史教育的重视,部分大学新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对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就要求大学教师不但要熟悉本科教材,还要熟悉高中历史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国家规定,我国初高中都开设了历史课程,且历史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以湖北为例,《湖北省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鄂教幼高〔2017〕11号】明确规定历史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十五门科目之一,其分值为60分。在用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时,历史作为招生录取的计分科目,以原始卷面成绩计入招生录取总分。[6]历史学科的地位得到强化,保证了初中阶段历史教育受到足够的重视。在高考中,历史学科的地位也在提升。2019年4月,福建、江苏等8省作为全国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相继公布了改革方案。到2021年,多个省份即将 “3+1+2”模式,“1”为必选项,备选只有物理、历史两门,以100分计入成绩。这无疑会对历史学习和历史知识的普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7]

第二,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得大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来源和途径日趋多样化、多元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8]一方面,一些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另一方面,纷繁芜杂的信息给教学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现在某搜索引擎推出的“百家号”,在搜索结果中占有很大比重。“百家号”中对历史的介绍,包括现象的分析、规律的解读、人物的评价等,存在许多问题。又比如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提高关注,故意发布一些歪曲史实的所谓“标新立异”的信息。这些通过网站及自媒体等渠道获取的知识,良莠不齐,若已在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則后期的纠偏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由于手机的普遍使用,一部分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玩游戏、上网聊天、看视频、听音乐,给课堂秩序及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三,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弱化。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主导者,与学生之间的界限比较明显。随着形势的变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呈现出弱化的趋向,单向知识传授向双向互动转变,这种界限也逐渐变得模糊。[9]如果教师在教学上仍然单纯重复教材内容,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没有突出教学重点,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没有体现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教学目的也无法实现。

第四,部分教师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上存在误区。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部分教师抵触新技术、新方法,没有考虑到新时期大学生接受、吸收知识的新特点,固守传统教学方法与模式,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种是过分依赖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来提升课堂吸引力,忽略了对教材整体内容的系统与深入研究,导致课堂讲授娱乐化、知识获取碎片化。这一方面影响到了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全面学习和整体掌握,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无法使学生有获得感,因而也就无法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

第五,课程内容的调整给教师备课带来的压力。依据中宣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纲要”教材内容不定期进行修改。有些修改较少,有些修改较大。每次教材变动,都会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2018年修订的“纲要”教材,就对第十章的内容进行了较大修改,同时又增加了第十一章的内容。课堂教学重点明确向后面几章进行倾斜。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熟练教材内容修改的目的、内容、重点,依据这些对教学方案、计划进行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版教材的教学要求。

二、提升“纲要”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

针对目前“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以提升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课程。

(一)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高自身学识水平、理论修养

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1]。“纲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时间跨度最长、覆盖面最广的一门课程,时间跨度近180年,涵盖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吃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熟悉相关背景知识,做到教材内容烂熟于心,重难点把握清晰牢固。[10]否则,课堂教学将会遇到很大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进度难以掌握。如果教学内容不够熟悉,课堂上的复杂教学环境将会使教师较难应付。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丰富与否,理论水平高低与否,是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当教师熟悉教材内容,做了充分的备课工作之后,讲课时对知识点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对于课程进度的掌控,对于学生情绪的即时调动就能做到得心应手。否则,知识储备不足,对知识点不熟悉,理解不到位,在讲课时就容易出现卡壳、重难点讲授不清甚至主次颠倒等问题。在诸如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表情的细微变化上,都会有所体现。

(二)善于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要保持内容的完整性、新鲜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把内容讲好、讲活,做到入眼、入耳、入心,对于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后对教学辅助产生重大影响的工具。多媒体课件中图片及音视频的应用提升了課堂教学的立体感和直观性。[11]恰当地选择、准确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必备技能。对于“纲要”而言,图片及视频的运用对还原历史的真实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效果。应当注意的是,由于资料较多,在图片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有所取舍。如在制作PPT课件时,一定选择与教材关联度较高的图片,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的图片。视频的应用更是一把双刃剑。视频的内容和长度的选择,较之图片更加困难。播放的视频一定要与课堂讲授的内容密切关联。同时,要高度注意视频时间的控制。过短的视频无法交代清楚要表达的内容;过长的视频易使学生感到疲倦,同时,易使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产生质疑。

其次,对于新型教学方法,要在手段和内容上同时创新。随着技术和理念的更新,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不断应用和推广,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这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在吸引学生关注课程,促进学生融入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不错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交流、沟通,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不应减少、甚至割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接触这一环节。[12]同时,任何教学手段、任何新兴教学工具的出现,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没有对教材的精准把握,没有对教学内容的高度熟悉,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作基础,新技术、新设备在课堂上的使用就失去了意义,形式的花哨永远代替不了内容的精彩。因此,要正确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新技术和新设备、新型教学工具的使用始终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三)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

在高校,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能够及时将自己的教学体会与问题反馈转化为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要能够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利用长期理论研究的成果丰富拓展课程内容。[13]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从事科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资料搜集与整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拓展和理论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向相关领域顶级专家与学者进行学习和对话的过程。通过科研工作,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科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与教材与课堂结合紧密的学术前沿内容及时传递给学生,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获得感。

(四)教师的课堂讲授要高度注意表达技巧

在讲授理论和重要事件的内容、意义的分析和判断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和规范。[14]同时,也须注意,满堂的长篇大论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而过度的口语化也会使得课堂讲授庸俗化,效果不佳。在正常讲课过程中适当穿插口语化故事或案例分析,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学生情绪,提升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生动的情形设定来加强学生印象。但是口语应用要注意“度”的把握。“过犹不及”,过度的口语化表达会使得课堂教学庸俗化,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不利于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不利于学生用规范化的语言来表达观点、阐述问题。

(五)区分文理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进程较快[15],一些专业师生比过低,给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本科思想政治课,即使在满足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的情况下,师生比也在1:350左右。据调查,截止到2016年12月, 本科生课堂教学规模在100人以上的占比依然为66.56%。[16]100人以下的中班教学是近期要实现的目标。根据目前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政策,逐步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文理科区别教学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科生和理科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教育侧重点不同,对历史背景和知识点的把握程度有很大区别,因此要在课堂上进行差异化针对性教学。人教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与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内容有诸多重合之处,个别内容甚至比本科教材更加详细。所以,“纲要”课教师既要熟悉大学本科教材,又要熟悉高中教材。对偏文科的学生要注重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适当挖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近现代革命、建设、改革开放重大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对相关历史规律问题的深度理解和把握。理科的学生历史基础相对薄弱,对偏理科的学生在课堂上要着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教材上的核心内容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和重大事件的认知。文科生和理科生均有的课堂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两者都要兼顾。

(六)要积极贯彻集体备课制度,创新集体备课形式,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通过集体备课,定期进行教学研讨,针对教学难点、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通过校际交流,发现自身不足,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吸收先进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体来讲,“纲要”和其他课程一样,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和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一个探索过程。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裹足不前。教学环境的改变与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环境的改变。同时,这种适应又不能单纯理解为妥协,不能为了适应环境而弱化教学目的,淡化教学内容。要在坚持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创新和传统之间寻找一种动态平衡,这才是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2]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人民教育,2018(18):6-9.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奋力谱写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选[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6]我省发布高中招生改革意见 必考科目共15门成绩呈现方式有变[N].楚天都市报,2017-12-30.

[7]晋浩天.第三批八省市公布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3+1+2”模式有何不一样[N].光明日报,2019-04-24(教科新闻).

[8]岳瑾明.互联网时代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面临的新课题[J].高教学刊,2017(10):64-66.

[9]邵西梅.主体间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3):101-104.

[10]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N].人民日报,2016-12-09.

[11]余志君.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教学中的作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74-75.

[12]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5-117.

[13]卢旭东,肖铁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8(3):84-87.

[14]赵斌.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的素质和魅力[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1):142-146.

[15]张烁.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N].人民日报,2017-09-29.

[16]艾四林,吴潜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16)[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54-155.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提升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