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单元解读与教学建议

2019-09-10 21:04任洪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年6期
关键词:观测气温天气

任洪

《天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单元。在依据新课程标准修订教材,改编这样经典的、成熟的内容时,必须考虑改动后是否更具合理性。我们十分谨慎地对待这次改编,关注了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年级调整后的变化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等。

《天气》单元统整“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两个主要概念组织教学内容,这两个主要概念分别是“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新课程标准的“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在3~4年级有比较多的关于“天气”的课程内容要求,而且非常具体地提出“用工具进行测量,用气温、风向、风力、云量、降水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的要求,这实际上确定了教材编写的主体内容。

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三年级学生对天气现象已经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学生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本单元引导学生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旨在能让他们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学生还会发现,使用科学工具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天气》单元共八课。第1课是单元起始课,明确学习的主题,调查学生前概念;第2~6课,转入对某一项天气特征的观测研究;第7课,分析和总结近一个月以来收集到的数据,对当地天气形成概括性地认识;第8课,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修订后的《天气》单元希望学生能够在概念间建立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自然现象的观察上,强调“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希望学生能从整体的、联系的视角来认识天气现象。

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关阐述,即:

14地球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

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15.3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

据此,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等。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台风、洪涝、干旱等天气会带来灾害。

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的综合。

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收集大量的数据后,分析、制作并发布的。

2.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天气。

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描述天气信息。

用统计图表等工具整理天气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讲述自己的观测、记录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交流。

3.科学态度目标

表现出对天气现象的探究兴趣,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乐于尝试运用各种工具完成对天气特征的观测。

初步养成记录天气日历的习惯。

体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地观测天气。

单元教学建议

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5课《风的观测》、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灵活调整教学顺序。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及时指导、督促,同时,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科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气象观测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通过试教和研讨,我们对本单元的教学提出三点建议:

1.引领学生亲历天气观测活动

本单元有较多的天气观测活动,如果教师能用心设计、充分准备、精心组织,这一单元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将会是极有意义的经历。当然,组织观测活动需要投入很多精力。

2.统整教学时间和空间

本单元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统整教学资源,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理念。多项天气观测活动是长周期的,有些活动需要校内外结合,教师要统一计划时间,还要与其他任课教师协调好,并争取家长的支持。

3.遵循儿童发展规律

本单元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某一核心概念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逐渐复杂的思维路径”,必须遵循小学生技能和情感的發展水平。低估学生的潜能很可怕,高估学生的水平也行不通。我们必须明确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我们关心天气》教学建议

“聚焦”部分,第一个问题“今天天气怎么样”,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描述、交流。教师可以记录学生对天气的描述,学生的回答将帮助教师了解他们对天气的初始认识。

第41页的插图内容分别是“雪天的长城”“晴天的长城”“12月的黑龙江”“12月的海南”,与教材中“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相对应。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更多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天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时要注意第42页上方的大气圈插图,学生可以通过图片介绍,知道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从整体的、联系的视角来认识天气现象。

“台风”“暴雨”插图,让学生了解台风、暴雨等天气带来的灾害,这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科学家利用工具观测天气、发现规律,让我们知道天气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最后,教材要求学生从当天起,学着对天气变化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形成自己的天气日历。这一任务将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成为单元学习的任务驱动,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发展也将体现在天气日历中。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介绍天气日历,引导学生讨论天气日历中可以记录哪些信息?并试着让学生用简单的文字、简图记录当天的天气。

本册教材最前面的“科学家这样做”部分,介绍的是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坚持观测、记录天气资料的故事,教师可以在布置天气日历的任务时,让学生阅读,并讨论应该怎样向科学家学习。

《认识气温计》教学建议

“聚焦”部分,先直述“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让学生从宏观的视角,理解太阳热量与气温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认识到:冷热不同,不同的人感受不同,要准确测量气温就要使用气温计。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工具测量气温。

“探索”部分安排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认识气温计。通过对气温计的观察,知道气温计一般由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组成,气温的常用单位读作“摄氏度”。需要注意的是,《水》单元使用过温度计,但没有强调掌握使用方法,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正确使用。

第二个活动是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气温计模型最好通过投影仪放大,让学生对气温计的刻度进行细致观察,认识到气温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个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学习读数、记录方法:以0刻度为标准点,红色液柱向上多了几格就是几摄氏度,向下少了几格就是零下几摄氏度。

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到小数,测气温取值读数时,一般读到整数位,不用估读到小数点后一位。教师可以利用口诀引导学生读数:“零刻度,读数起;向上数,摄氏几;向下数,零下几。”

“研讨”环节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读数中遇到的困难,教师针对学生碰到的读数困难和不规范做法提出解决办法,并归纳气温计正确的读数和记录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研讨,认识到气温计测量获得的准确数据,可以使描述的天气情况更加精准,认识到测量数据对描述天气、发现天气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是观察三种家庭常用温度计,这三种温度计结构相似,但量程不同。主要让学生观察它们量程的不同,感受不同的温度计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相匹配。

《测量气温》教学建议

“聚焦”部分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明确了这节课的主题是测量气温;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测量气温数据后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第三个问题指向气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感觉到的气温变化,让他们讨论今天的气温是多少?一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一天中气温是变化的,而人對气温的感知是不准确的,自然引出问题:怎样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探索一,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建议教师先让学生阅读使用方法,对于“视线与液柱顶端保持齐平”这一点,可以由教师示范,学生学着做,并请学生相互检查纠正。在后续的实测气温活动中,要求学生相互检查、纠正。

探索二,去室外测量气温。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要求学生注意:在教师指定的地点测气温;尽量轻声,不打扰别的班级上课;小组合作,每人参与测量、读数;按照使用方法规范测量,及时记录。

学生把第一次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一格中,教师布置课后测量任务,要求学生选择几个时间点来测量,并且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这项任务组织难度很大,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准备,还要争取其他教师的协助,每一个时间点的测量,都要加强督查,最好统一组织测量。

柱状统计图是学生在四年级数学课上才会学到,建议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画柱状图,加强演示,提炼方法,如可以教学生口诀:“找气温,点上点;对应条,画横线;涂颜色,即完成。”

“研讨”部分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探讨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来测量气温?可以结合室外实测活动来开展,也可以放在探索环节。后两个问题的研讨,实际上只能放在完成一天测量和记录后的下一节课。可以通过展示各组学生的数据和绘制的柱状图,分析室外一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能够发现一天中早晚气温较低、午后气温较高的规律。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气象站。最后,要求学生在以后的天气日历里记录每天测得的气温。

《雨的观测》教学建议

“聚焦”部分反映的是学生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对降水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对大气中的水循环进行初步介绍后,提出“降水量是多少”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用什么测”“怎么测”“怎么判定等级”等问题的思考。

“探索”部分,第47页下面插图中的几个问题涉及测量的标准,插图中的雨量器揭示了测量工具。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测量雨的大小,使他们意识到测量标准和测量工具的重要性。第48页上面的插图,介绍了简易雨量器的制作方法。制作简易雨量器和测量降水量对三年级学生是个挑战,对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雨量器的制作尽可以放低要求,不建议让学生绘制刻度条,可以由教师统一绘制、复印、分发。也不建议研讨雨量器的结构,因为对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学生上六年级时才能初步理解,因此教师只强调必须选用直筒的容器即可。刻度条的0刻度线,要与直筒杯的内壁底部对齐。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知道降水量是一定时间内降落到水平面上,假定无渗漏,不流失,也不蒸发,累积起来的水的深度,通常气象播报中的降水量是24小时的降水量。而我们课堂上模拟的是一场雨,所测得的是这场降雨的量,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测量方法。而在天气日历中,教师还是要求学生记录24小时的降水量。

模拟测量降水量之前,教师要提示学生:“操作时,雨量器平放;读数时,要平视;记录时,别忘了单位是毫米。”要选择下雨天,去室外实测降水量,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活动,要尽可能让他们经历。

出示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区分雨的等级的数据表,让学生对照,作出判断。这里,又有一个小数点的问题,建议不做详细解释,只需说明9.9比10少一点点即可。

“研讨”部分,让学生思考自制雨量器要注意什么?测量雨量时又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复习雨量器主要的构造特点,巩固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降水量的方法。然后出示一幅装有冰块的自制雨量器照片,请学生想办法读出降水量。

“拓展”活动需要连续10天测量当地的降水量,并要求学生用柱状图的形式进行分析。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雨量器应摆放在较开阔的地方,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倒;每24小时记录一次降水量,做好记录,确定下雨的等级;记录后将雨量器内的水倒掉。

此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的能力。我国不同区域天气情况的差异很大,可能一些地区较长时间没有降雨,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本地的降水情况。

《观测风》教学建议

“聚焦”部分有三个问题:今天的风有多大?是什么方向的风?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风的大小和方向呢?

教师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观察,讨论导入。以学生对风的观察与交流为基础,聚焦问题:“风是我们周围流动的空气,我们用什么方法知道风的大小和方向呢?”将学生感性的观察提升到理性的思考:风向与风速是怎么测得的?

探索一,讨论如何通过观察地面物体来判断风。风的观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我们无法看到风,只能借助其他事物来感受风的变化。

探索二,制作一面小风旗。要选择好材料,效果较佳的是采用轻、薄、柔的真丝材料,旗杆可以用小竹棒,用双面胶粘贴,简化操作,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

风速等级可以分为无风、微风和大风三级,这样划分,以及用小风旗测风速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举起小风旗,用嘴吹气,或者用电风扇分别制造微风、大风,练习小风旗的使用方法。即使是这样,学生实测风速和风向还是有很多困难,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

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测风向与风速,要注意先做好场地踩点、分组等准备工作。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可用粉笔在操场上画好方位,让学生测量并记录风向。如果测量时,风旗的指向不是固定地指向一个方向,教师可指导学生做两分钟的观察,看看在这期间,风旗指向哪个方向的时间比较长,就把那个方向确定为此时的风向。观测风速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风旗,用0、1、2来表示当天的风速。教师引导学生看看各组的测量结果是否一致,达成一致后,将结果记录在当天的天气日历上。

确定风向比较困难,教科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指导: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描述。建议在地上或者周围,标出东南西北方向,便于学生辨认。

“研讨”部分有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汇报、交流怎样利用自制的风旗测量风向与风速,并說一说判断的理由,比较各组测得的数据。二是让学生将通过观察地面物体判断的风速和方向,与利用小风旗测定的风速和方向进行比较,感受工具的作用。

“拓展”部分的制作风向标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因为时间关系,此部分作为拓展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或另外安排一节课来制作,引导学生注意风向标与小风旗在观测风时有什么不同。

对于蒲福风力等级表,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了解,甚至可以用蒲福风力等级来记录风速,但不做要求。

《观察云》教学建议

“聚焦”部分先介绍云是空中的小水珠或小冰晶,进而提出“怎么观测云”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是云决定天空状况。观察云要选择晴天或云朵清晰的多云天气到室外观察。去室外观察云之前,要了解云的基本种类和云量的观测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图片展示几种云,让学生试着判断它是什么云;展示几种云的图片,让学生判断云量。云量的判断具有模糊性,可以多提供几幅天空云况图,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常见的天空状况分类。

认识云的三种基本形态。不要求学生能用十分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或记住云的特点和名字,只需要他们感知天空中的云有不同形状,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记录。再通过对比教科书上气象学家的图片,区分几种积云、层云和卷云的名称,并初步了解不同的云可能带来不同的天气,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不同种类的云。

观测云量。在学生充分观察云的形状、认识云的形态之后,指导他们观测云量。学生能模糊地感觉天空中的少云、多云、阴云密布三种状态即可,能画出相应的天气符号,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教师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在阳光强烈的日子里观察云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直视太阳。学生画云朵,可能会加上主观的想象,比如变成像动物、植物甚至人的样子,教师要强调尽可能画得真实。

“研讨”部分有两个环节,一是可以让学生先展示记录的云图,试着给这些云进行分类。二是小组讨论:今天云量如何?属于何种天气。还可以探讨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可以先以小组展示或班级展览会的形式展示天气日历,让学生相互学习。对于观测、记录出色的小组和个人要给予肯定,同时鼓励其他学生更好地观测、记录。

教师可以出示气象学家的天气日历,组织学生讨论:与我们的天气日历比较,有哪些共同点?气象学家的天气日历中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展示、交流是重要的技能,学生在展示、观看同学的记录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家乡一个月的天气信息,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呢?引导各小组对天气日历上的云量、风力、风向、降水量和气温柱状图、降水量柱状图上的数据进行整理。

统计云量:我们的天气日历中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天?哪一种天气最多?哪一种天气最少?还可以统计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统计风向风速: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主要刮的是哪个方向的风?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这项统计,学生的意见可能不一致,这与他们观测的时间、地点有很大关系。只要他们实事求是地记录、统计,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分析气温:能从气温柱状图中发现气温变化的规律吗?能够从柱状图中发现类似于“低—高—低”,或者“慢慢降低”这样的大致趋势,或者是“变化不大,比较平稳”等情况吗?

分析降水量: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各组交流统计方法,教师对各组的统计方法进行指导。

分析天气信息,概括总结当地这段时间的天气特点。

统计完成后,教师引导各组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情况,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总结。说一说这段时间里,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

了解气候。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当地的气候特点,同时可以列举我国一些有典型气候特征的地区,让学生感受气候的多样性。

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诵读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歌,如有兴趣,可以记一记。同时可以组织学生编制科学小报、气象绘本等,把单元学习向课外延伸。

《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教学建议

从观察分析天氣预报图引入,天气预报图有大量的、丰富的天气信息,学生会发现,自己的天气日历记录的内容,有一些与天气预报相似,有一些则不一样。

说一说:我从哪些地方收看、收听到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有些什么内容?还可以说一说天气预报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

“探索”部分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并将获得的天气信息填写在班级记录表中。教科书第58页中的班级记录表需要教师提供给学生记录。

第二个活动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教科书第59页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天气预报制作的五个过程,教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这些资料,有助于他们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体会到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气象员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研讨”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各小组梳理、提炼的信息进交流和汇报,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研讨。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科书中出示的相关资料,说一说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天气预报中的信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境,比如创设一个外出的情境,出示某地的天气预报,让学生交流外出时的注意事项,这对培养学生继续关心天气的兴趣至关重要。

“拓展”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扮演“气象播报员”,根据自己对天气日历的分析,做一次天气预报。如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气象站或当地的气象观测站。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教师进修学校(315100)

猜你喜欢
观测气温天气
谁是天气之子
天气预报难题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天文观测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论地面气象集体观测的重要性
读一读,选词填空
别怨天气热,身上爱出汗,可能是你生病啦!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实时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