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
摘 要:所谓主体参与,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作为培植学生主体意识、发展主动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已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剖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现状入手,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来思考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问题,并结合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提出实现有效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主体参与有效性;数学
一、什么是主体参与
所谓主体参与,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有效的主体参与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成为自己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学优生往往由于具备了数学学习的某些条件和能力,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的信心和主动性相对欠缺,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稍逊,往往表现出等、听、看的观望态度,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及表现的机会。我们认为,这种以部分学生的发展代替全体学生发展的教学,是完全忽视整体效益的。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已充分意识到并正在改变“教师摆,学生看”、“教师讲清楚,学生听明白”的灌输式的教学,努力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但由于教师对主体参与的理解及具体操作上存在着偏差,导致主体参与的有效性产生明显的差异。从教师组织教学的角度进行反思,我们认为造成以上现象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问题情境的设置缺乏挑战性,使得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动力不足;第二,学生探究的空间过于狭窄,使得学生失去了主体参与的机会;第三,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关注不够,使得不少学生只能充当“陪客”的角色。
二、如何提高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要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具体会涉及到:是否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主体参与的能力如何等诸多因素,但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点具体的操作方法:
1.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实现学生有效参与的重要前提。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和问题化情境等,我们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最重要的是对于学生来讲必须“富有挑战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当然,我们所说的“富有挑战性”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
2.适当拓宽探究的时空,引导学生深层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中我们较多采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的策略,从实践效果来看,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而有效的主体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有层次的差异参与,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在目标、方法、评价方面体现出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3.适当拓宽探究的时空,引导学生深层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是实现有效主体参与的关键。我们认为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拓宽提问的空间,改“小步走”为适當的“大步走”。
目前,大量的课堂提问往往设计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这种一问一答式的教学不妨称之为“小步走”。上述[案例二]就属这类。把问题提得“大”些,即“大步走”,是让学生更投入地去参与探索、发现的有效方法。当然,“大步走”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2)适时开展小组合作,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合作交流的常见形式是小组讨论,它最有助于使学生处于“放松的警觉状态”,对学生自主、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客观上创造了条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为合作交流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所以讨论前先独立思考对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没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等于无源之水。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见解之前就急于开展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从而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这样的合作其实已失去了真正的意义。相反,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才会有自己的见解,他们看到的才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并且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教学中我们较多采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的策略,从实践效果来看,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4.分层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而有效的主体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有层次的差异参与,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在目标、方法、评价方面体现出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1)学习材料的组织注意开放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探求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究材料的组织、呈现时,尽可能地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思维,从而有效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2)课堂练习的设计注意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中获得发展、体验成功。
要求在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存在差异的学生,做同样的练习,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有效参与的。我们认为,课堂练习的设计既要确保达成基本教学目标,又要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
综上所述,提高主体参与的有效性,让学生高质量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并为学生实现思维的深层参与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提高与发展,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斯苗儿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斯苗儿主编,《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美]杰里·布罗非著,马兰译,《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月刊》2004年第7、8期).
[5]李召存,《主体参与有效性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