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扶危济困
[释义] 扶,帮助;济,搭救、拯救。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大意] 早就听说您以行侠仗义,于危险之中救人而闻名于江湖,没想到还果真如此。
[家风故事]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不仅自己做了许多扶危济困的好事,还将其化为家风,开创了一个古代的“慈善基金会”,存在了数百年,所造之福,从宋朝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成为一大奇迹。
他叫范仲淹。他有一名句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绝非空言,而是其家风的一种反映。
范家是书香门第,自唐朝开始兴盛,历代都有學而优则仕的人物,同时也早就形成了清廉刚正、仁善好施的家风。只不过到了范仲淹时,家道没落,父亲在他两岁时便匆匆离世。孤儿寡母只得依附一朱姓人家,范仲淹也因此改名为朱说。朱家对待这外来户十分刻薄,以至于范仲淹幼年读书时曾寄居于寺庙之中,缺衣少食。故而他考取功名之后,便毅然将母亲从朱家接出,并恢复“范”姓。
按照寻常人的心理,范仲淹在做官发达之后,似乎应该采取一些报复措施,可是他没有,反而在恢复姓氏、分家而居后,还时常对朱家进行一些帮助,仁善之心可见一斑。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名臣,曾掀起一场改革风暴,还曾领兵抵御西夏侵袭,学问上的造诣更是精深,属于文武双全之人。但他却过着贫寒的生活,官都当到宰相级别了,还住在简陋破屋之中,没有买田买地。皇帝曾封赏他百两黄金,他用来周济穷人,买地办学,兴建起一座苏州府学。教化之功,极为出色,引起朝廷注意,下令天下效仿,苏州一地更是从此文教大兴,状元辈出。
到了晚年,他将自己的余财都拿来在家乡买了一千多亩良田,成立了一个“范氏义庄”,由范氏族人共有共管,救济穷困族人,避免自己当年孤儿寡母的事情再度发生,同时也会周济附近其他穷人。“范氏义庄”堪称古代的“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从范仲淹创立开始,存在了八百余年,到民国时期,由于历代子孙的捐赠,其田地已多达五千余亩。
其子范纯仁,是被评价为“位过其父,而几有父风”的一代名臣,人如其名,有许多仁善之举。在为官之时,曾遇到辖区饥荒,按照朝廷规矩,需要先上报再开官仓放粮,范纯仁却知救民如救火,刻不容缓,冒着丢官下狱的危险,毅然放粮。
有这样的家风,这样的子孙,也无怪乎在传统家族已经普遍呈现出衰落迹象的北宋时代,范氏却逐渐兴旺发达起来,其仁善家风,与范仲淹创立的义庄一道,长盛不衰。
摘自《新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