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莉
每年丹桂飘香时,便是一年级孩子欢欢喜喜入校时。回想去年九月,当那一张张单纯可爱的小脸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的心中除了有满心的欢喜,还有一丝丝地担忧:我这新入职的愣头青老师该拿这帮什么都不会的小鬼头怎么办?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与实践,渐渐摸清门道:养成教育是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细心和激励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最有效手段。
叶圣陶先生提出了“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養成良好的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得以养成,训练必须要求严格,必须持之以恒。
我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教育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汇聚起来的。
二、养成教育要讲究方法
在日常管理中,当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时,简单化地批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而是以事实讲道理,在了解清楚学生当时的思想情况后,耐心地讲清道理,在学生明白事理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主动进取,提高自控能力。如:低年级同学经常出现一些因小是小非纠扯不清的小矛盾,面对这种情况,我从不急躁,而是让他们说话,把当时的情况及想法都说出来,之后再给他们讲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明确指出,小学生要有明是非的能力,还要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要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年龄小,具有认识的好奇性及形象性。接受新生事物快,也特别善于模仿。一些具体真切的人和事,常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在“养成教育”中,我常常采用“榜样示范法”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我经常在学生中开展“身边的榜样”、“我要向他学”、“这样做才对 ”等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对方的优点,鼓起超过对方的勇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问题生,教师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注意引导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如: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入学初,我发现他特别好动,课堂上小动作不断,还爱自言自语,虽然多次给他指出,但没有多大改观。于是我改变方法,努力去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孩子很聪明,而且朗读很好,于是,我利用课堂上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这样激发培养了他的自尊心。实践告诉我,对问题生,寻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调动出他们的积极因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一日常规
养成训练是从规范入手,由浅入深;内容从小做细,不要贪大求全;养成训练的要求应离孩子的生活经验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并形成一个序列、循序渐进。例如“上课专心听讲”这一习惯,低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玩东西、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讲话”;到了中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想其他事,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洪亮”;而高年级的要求是“先预习后听讲,听讲时要善于发言”。
养成训练也可以从发现问题、多角度考虑问题、凡事三思而后行等思考的习惯角度出发。这是智慧性习惯的培养。动作性习惯靠反复训练来培养,智慧性习惯同样可以靠反复训练来达成。如发现问题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反思的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的习惯,不墨守陈规的习惯,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挑战权威的习惯,联想的习惯,发散思维的习惯,逆向思维的习惯,探究的习惯等等。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痉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最后,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低年级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反反复复,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总之,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抓住关键从点滴做起,在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行为上训练要严、思维上训练要宽,允许“胡思乱想”,但就是不允许“胡作非为”,再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