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东 戚小丹
1999年,从杭州市西湖区求是小学率先在全国探索义务教育名校集团化办学至今,已过了20年,全市教育集团已从2004年的28个发展到2018年底的371个,成员单位1385个,其中,全市中小学教育集团174个,学前教育集团197个。全市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率达58.27%,全市幼儿园名园集团化覆盖率达到59.39%。 名校集团化办学已成为杭州教育体制创新、管理优化、质量提升的强大引擎,为浙江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成功案例。
回顾: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三个阶段
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从单个学校的探索到县域的整体推进,再到如今的跨区域提升,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名校+”的1.0版本(1999年—2010年)——以优质资源快速扩张为特征
自1999年求是小学从学校层面率先探索名校集团办学,到2004年上升为区域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杭州大胆探索了“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名园+民园”“科研院所+学校”等办学模式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期间,杭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于2006、2007、2009年,连续三次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的实施意见,保障了名校集团化全面推进。
第二阶段:形成区域特色共同体的2.0版本(2011年—2014年)——以县域内优质均衡发展为标志
自2011年起,为满足不同区域教育特色发展需求,涌现出了一些体现区域特色的新模式:第一种是以西湖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为代表。它以优秀管理团队输出为特征,实行“捆绑式”结对,推进城乡学校理念、特色、管理的一体化,强化核心学校的引领示范和成员单位间的互动合作。第二种是以江干区“新教育共同体”为代表。重点打造“名校新校”“区域联盟”“教师研训”“院校合作”四个教育共同体,呈现出学校利益共享、注入优质资源以及区块整体拉动三大特色。第三种是以拱墅区“学校发展群”为代表。以“分片规划、平等组合、鼓励个性、捆绑考核”为基本组织原则,将若干所学校联合起来,以群的方式进行工作,充分发挥群主学校的辐射作用,带动群内学校的发展。
第三阶段:探索从县域到市域的新名校集团化3.0版本(2015年至今)——以全域共建共享为目标
随着杭州城市发展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主城区与萧山、余杭、富阳三区的深度融合,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给杭州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杭州审时度势,开始迈入以“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为主要特征的新名校集团化办学之路,以提升家门口学校的发展力、辐射力和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探索:以推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难题
杭州的实践证明,名校集团化是杭州破解“上学难”特别是“上好学难”问题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创新之路,也是杭州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的一条成功之路。但随着杭州市十区融合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杭州教育在破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方面还面临以下三大挑战:一是随着新老城区的深度融合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面临优质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的难题;二是跨区域、跨层级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需要打破市与区县之间以及区、县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三是对不同层级、不同区域间教育管理主体、投入主体,尚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影响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持续推进。
鉴于此,杭州市又提出了回应广大市民对优质教育新需求的破解新策——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所谓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它是指以优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以“跨域突破、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为主要特征,打破县域界限,探索跨区办学,形成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之间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新路径。
区域突破:补齐教育发展短板。一是名校扩张拓资源。推进杭二中、学军中学、杭十四中、浙大附中、长河高中等市属高中名校集团与桐庐、建德、淳安三县(市)属学校组建跨区域、跨层级紧密型教育集团,推动主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县(市)延伸;探索市和区县合作共建共享市内名校,学军中学、杭二中、杭高、中策职校等市属名校集团与余杭、萧山和大江东合作共建余杭海创园学校、萧山钱江学校和大江东分校。安吉路实验学校、建兰中学等义务教育段学校也启动城区名校“出市入县”的改革行动。二是一体化招生促融合。主城六区和萧山、余杭、富阳、临安四个新城区的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实行双向定额招生,推进十区高中招生一体化,使新区学生有更多机会享受优质资源。三是一区带一镇补短板。上城等五个主城区教育局以“一对一”结对形式帮扶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五个乡镇街道,加速其融入主城区。
县域盘活:优化区域存量资源。深化“紧密型学校共同体”“新教育共同体”“学校发展群”“教育联盟”等区域内推进名校集团化的创新实践,优化集团“捆绑考核”等绩效评价机制,强化核心学校的辐射引领功能,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发展。
师资融通:整合教育核心要素。一是跨层级转编。为有效解决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教师流动等问题,市教育局协同市编委办、市财政局在桐庐、建德、淳安三地开展教师跨层级转编的创新实践,一次性划转60名事业编制至杭州市本级,专项用于师资互派、合作办学,从源头上解决集团化办学核心学校师资紧缺等难题。二是优乡村师资。启动杭州市“名师乡村工作室”建设,高质量建设乡村名师工作室119个,全力支持乡村教师整体提升。三是促教师交流。2014年起连续四年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校长交流,累计交流普通教师5112名、骨干教师1765名、校长828名,参与交流的骨干教师占比达20%。
技术带动:深化教育共建共享。推进以“名师公开课”、网上名师工作室、一师一优课、微课学习在线点播系统等为代表的教育视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支持名校集团核心学校建设以共享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为主要內容的网上学校,构建集团成员网络学习共同体推进优质资源市域城乡全覆盖;鼓励名师“走网”,借助互联网技术在线开展专业化的诊断、答疑、辅导,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隙覆盖和精准推送。
制度创新:推进教育现代化。高位入手,顶层设计,是系统实施新名校集团化办学,优化市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关键。在改革实践和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实施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推进市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若干意见》的政策举措。该《意见》坚持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导向,以现代教育治理和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统筹市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重点聚焦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完善、名校名师资源共享、优质在线资源共建、经费人才激励保障等举措,促进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和联动,集中政策资源对接“在家门口上好学”的目标。
展望:开启建设美好教育新征程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杭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又出台了《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建设“美好教育”的实施意见》,并把深化新名校集团化战略作为杭州建设新时代美好教育的重要内容。明确到2022年,全市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中小学、幼儿园比例达到65%以上,其中参与跨层级、跨区域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中小学占比达到30%以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幼儿园参与城乡互助共同体学校比例保持在98%以上。相信随着一系列措施的落实,新名校集团化办学一定会成为教育体制创新、管理优化、质量提升的强大引擎,一定会形成基础教育全域优质均衡发展的杭州新经验。
作者单位: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