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故事讲解法的应用

2019-09-10 15:30蔡晓瑜
学习与科普 2019年4期
关键词:故事学科素养历史教学

蔡晓瑜

摘 要:历史课富含大量的历史故事,它们取材于历史教科书,也来自于历史记述、个人的经历和影视作品等。可以以故事为话题来创设历史情境,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故事 学科素养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贯穿本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指导理想。基于此理念,中学历史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和技能过程的同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

观的过程,进而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

历史课富含大量的历史故事,它们取材于历史教科书,也来自于历史记述、个人的经历和影视作品等。可以以故事为话题来创设历史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让学生自主沉浸于故事情境之中。

一、故事再现历史事件

在教学设计中,以周天子为主角,围绕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我设计了相应的故事片段。

片段一:周朝建立后,疆域辽阔,周天子心想江山是打下来了,可面对辽阔的疆域、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我该怎么管理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展开合理想象,接着教师总结,分封制自然引出。

片段二:过了一段舒心的时光,周天子又犯难了,原来他自己一天天老了,可儿子那么多,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该把王位留给谁呢?学生讨论,教师分析后自然引出宗法制。

片段三:解决完王位继承问题,周天子的心愿也了结了,闲暇之余,他想去拜祭宗庙,可是正午时间到了,随行诸侯卿大夫却还是不来,因为人们看不出谁是官员,被看热闹的百姓堵住了,该怎么让人们一眼分出个尊卑贵贱来呢?学生再次兴奋地讨论、想象。之后教师 引出礼乐制。

比如七年级上册《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中,每征服一国,便在京城咸阳北,仿照其国宫殿,重新建造,称为“六国宫殿”。公元前 212 年,他征发 70 万刑徒,兴建阿房宫,相传,阿房宫有700多所殿宇。秦始皇把掠夺来的奇珍异宝藏在宫里。据说他一天住一个殿,直到死时,宫室还没有住遍。项羽烧阿旁宫,烧了三个月大火仍然不熄。

提问: “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阿旁宫大火可以烧这么久?”

讨论: 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组,展开讨论,时间为 8 分钟。通过学生各式各样的想象,甚至有可笑的答案,但是,就是在大胆猜想中,学生对秦王奢侈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随后将秦王的荒淫无度引出来,接着导入到下一个知识点: 秦朝的暴政。

秦王暴政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先看一下孟姜女哭长城的图片,然后老师让学生启动想象,思考为什么孟姜女的丈夫要修万里长城?

秦王“扫六合”,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的强国, 建阿房宫、骊山墓、修长城,然而,秦朝都城的市场上却出现了奇怪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成了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然后让学生启动想象。

最后,老师总结,由于秦朝沉重的徭役,无比残酷的法律和繁重的赋税,自然而然让学生得出结论,秦朝的暴政造成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讲述历史故事,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历史故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

二、故事再现历史背景

新课程的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插图,除历史地图外,还有许多照片、图画以及漫画和示意图。教师要选择有思考价值的历史图片,利用图片,触类旁通,深化历史知识,把图片知识转化为历史场景、历史氛围,恰当地引导学生发现、观察,从而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如普通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比较枯燥,比较难理解。新课导入时,教师用精彩的历史图片、以及精辟的名言警句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下:

展示图片:罗马圆形大剧场(遗址)。让学生“神入”历史,给这幅历史图画配上解说词。

学生设计:

名言:引用德国法学家耶林《罗马法精神》:“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灭,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研究罗马法,是为了明白它是怎样造就罗马的宏伟辉煌,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借鉴有哪些精神?

历史“神入”的导入方式,最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通过图片、诗词、影视片段、等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激发探究的欲望,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高中新课程人民版必修二《开辟新航路》一课,其中有幅图片“西欧商人清点钱币”,让学生“神入”历史,给这幅图配上解说词。让学生分组合作,之后展示。

學生设计:

(丈夫)约翰逊:嘿,玛丽,别看书了,快来看,今天赚了这么多!

(妻子)玛丽:噢,你嚷嚷什么啊?

(丈夫)约翰逊:你看什么书?(抖抖手中的钱袋)你看看,这才是我们要关心的,这是东方的黄金。你知道那里是什么样吗?哦,你肯定不知道。那里是天堂,那里遍地是黄金。你知道他们都穿什么吗?穿丝绸。丝绸你知道吗?噢,它光滑极了,轻软极了,漂亮极了!

(妻子)玛丽:是啊,我正在看《马可·波罗行纪》,中国真的遍地黄金啊!

(儿子)汤姆:(听得出神,兴奋极了)“真的吗?”

十四、十五世纪的西欧,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已经渗透到西欧人的家庭生活,这些成为新航路开辟的主观因素。从这位学生设计的解说词来看,他显然准确地领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三、故事再现历史人物

这一课还有一幅“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图片,学生是这样解读的。

学生设计:

哥伦布的船队即将靠岸,哥伦布命令部下立即拿起武器,同时命令另外一些人做好驻扎准备。岸上的土著居民看着他们拿着枪,穿着盔甲,惶恐不已。哥伦布拿着枪凶狠地说:“瞧,连衣服都不穿,你们真是野蛮人,不知羞耻!若奉上财宝,就免死!”有人耳语几句,哥伦布思考一下又说:“让万能的主教化这些野蛮人吧!”很快,哥伦布的部下在不远处就竖起了十字架。

这位同学准确理解图片,善于应用历史知识,勤于思考,合理判断。哥伦布这些航海家也是早期的殖民者,他们上岸后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对付当地土著居民,除了野蛮掠夺之外,还通过传播基督教进行精神控制。图片中不远处有两人正在竖起“十字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中,就有宗教因素,教会鼓励西欧人到东方传播天主教。这个细节并不是教师事前设计好的,正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使课堂因自由“生成”而精彩。

比如七年级上册《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秦王暴政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先看一下孟姜女哭长城的图片,然后老师让学生启动想象,思考为什么孟姜女的丈夫要修万里长城?

秦王“扫六合”,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的强国, 建阿房宫、骊山墓、修长城,然而,秦朝都城的市场上却出现了奇怪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成了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然后让学生启动想象。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讲述历史故事,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历史故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故事学科素养历史教学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