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颖
关键词 对分课堂 中国近代史纲要 教学模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9.065
Keywords sub-class;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eaching mode; application
学校教育核心在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莫过于教学模式的创新。目前,继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越发受到各地普遍重视。“中国近代史纲要”(后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如何运用对分课堂新模式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对分课堂是指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由著名的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指的是把课堂的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时间由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从而来引导学生展开交互式教學。由于对分课堂将教学活动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因此也被简称为“PAD课堂”。[1]其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创新:在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师只需讲述主要的知识点,剩余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内化吸收,促使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作为下节课进行学习讨论基础,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一定帮助。
另外,对分课堂改变了传统“即时讨论”为“延时讨论”,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内化知识。传统的讨论法,通常以“即时讨论”的形式实施。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讲课后立即讨论教学内容。“即时讨论”在学生尚未理解他们刚刚听到的内容,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和吸收知识,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意见,其讨论也往往缺乏深度和意义。而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讨论在时间上相错开,即“延时讨论”,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面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合作沟通能力。
2“纲要”课程的学习现状
就目前“纲要”课程学生学习现状与反馈调研结果来看,可谓形势严峻,主要问题如下:
(1)学习缺乏积极性。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刚要》课堂上要么看专业书要么学英语;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玩手机成瘾,课堂提问用百度应付,作业论文上网完成,他们基本是抱着防点名的态度去上课。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普遍重视不够,学习缺乏积极性 。
(2)学习目的不明确。许多学生对“纲要”课程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自己的史学素养,他们对中国近代史历程没有感触,中国近代史知识欠缺,把“纲要”学习仅仅定位在为通过学期的期末考试。有的甚至把课堂当成了补觉的“温床”,令人痛心。学习缺乏动力,目的不明确。
就调研情况看,在“纲要”课程学习中,只有少数学生上课听讲认真,态度积极,配合老师教学,作业也能保质保量完成。“纲要”课程教学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3 对分课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
3.1 基本概述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提出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教师讲授、内化吸收和学生讨论。将此环节具体到“纲要”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承担“纲要”的教学老师简明扼要地提供教学材料;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个人查资料和独立学习,反思教师所教的内容,并结合“纲要”教材写出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一周后的课堂上,把4到6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来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提问、互相学习;最后,小组还存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则给予解答。
3.2 具体实施
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展示对分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的操作运用:
教师讲授:在“纲要”对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用传统课堂教学一半的时间(约20-30min)来教授精华内容,明确告诉学生要学习什么、学习的原因以及如何在宏观层面上学习。
内化吸收:“纲要”课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熟悉教材,复习笔记,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其中“纲要”的当堂作业是讲授和讨论之间的核心步骤,也是对分课堂成功的关键。例如,在教师精讲后提出“纲要”的一个课堂问题“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思考并进行简单的评论,在课后进行系统整理,并为后面有备而来的小组讨论做好准备。课堂作业的目的是在课后复习时指导和督促,确保对基本内容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内化吸收知识。
学生讨论:在讨论阶段开始时,教师可以在开始讨论之前1-2分钟内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和作业要求。讨论分为4个步骤:小组讨论、教师选择性检查、自由发言和教师总结,这个顺序相当重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记忆过程。小组讨论通常由4名学生组成,持续5-20分钟。结合作业的情况,要求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展示各自的成果,解决难题和问题。随后进入全班的沟通状态。第一步是由老师进行选择性地检查。教师随机选择3-4组学生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小组共同存在或者未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他们自己个人的问题。之后,老师邀请全班同学进行自由发言,无论是个人或者小组还是剩下未解决的问题都可以提出,老师给出答案,时间大约是5分钟。最后,教师花几分钟时间做出简单的结论来解释学生疑惑的问题,需要深化的问题和需要升华的问题,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答案,教师再对应进行整理和归纳,让学生再一次充分吸收。[2]
4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针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效果,笔者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随机的抽样调查,在抽样调查的207名学生中,大部分学生(89.7%)喜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仅有少部份学生(10.3%)不喜欢。根据调查学生反馈,喜欢这一模式的原因主要是同学们认为对分课堂教学对于学生个人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专业知识的成长与学习态度上都有正面积极的引导,尤其在认知方面,通过小组的经验分享、互动历程,培养理性思考、沟通和表达的能力,并在互动讨论的学习历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建构新知识。在学习的情意态度上,不再是被動的学习者,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索者。而谈及不喜欢这一新教学模式的原因主要是基于个人缺乏信心,排斥在大众场合发言,针对这一类学生也要求教师要改善策略,多鼓励这类学生要迎难而上,并为他们提供发言练习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针对上述调查,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对分课堂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采用讲授模式过分强调了教师在学生个性和主动性中的权威性,而对分课堂重新分配教学中的权利和责任,它赋予学生应得的权利,使他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给予全体学生平等,从而使班级更加和谐、舒适,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对分课堂重塑了课堂中的权力结构,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了真正的学习社区。
另外,对分课堂模式强化了对所谓落后学生的尊重。在传统的课堂上,学习成绩被认为是评判学生优劣的最重要标准,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少数“聪明而优秀”的学生受到称赞和模仿。在对分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是根据许多标准来判断的,包括沟通和协作等社交技能,以及更具开放性的维度,如创造性思维,不强调标准答案的重要性。这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优势的空间,而无需与少数“精英”学生进行比较。对分课堂实践成功的关键在于更多的赞扬和鼓励落后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科书或教学大纲,放弃教师的自我中心,这是对学生的真正尊重,也是对分课堂成功教学的前提条件。这种有效教学新模式,也有助于它在各个学科中运用推广。[3]
5 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大学教学和教师发展也在不断的改进,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任何一种单一的行为都不能满足现代大学教学的需求。“对分课堂”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争论,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它针对当前学生学习的现状,注重对大学授课方式的改变,保留了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一教师讲授,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主动性,改变学生懒散的习惯和上课漫不经心的作风。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表面上看教师讲课的时间少了,但其权威性及与学生的交互性增强了,更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新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也必将成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路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 李华,吴云勇.互动式教学模式论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
[3] 冯露,亢一澜,王志勇,孙建,王世斌,贾启芬,沈岷.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7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