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义
摘 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措施,主要有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运用生活题材进行写作、带领学生走进实际生活、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这四种措施,希望能够对小学生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更新也在不断深化。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有利于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一、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思考如果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予每一位学生父母般的关爱,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开展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应对表现优秀的同学进行言语鼓励,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再现生活情境,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例如,《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回家的途中撞到了一辆小红车的反光镜,致使反光镜损坏,作者留下了字条,三天之后,小红车的车主打来电话向作者表达感谢的故事。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什么是诚实?”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感想。然后,教师可以使学生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关于诚实与信任的故事,让学生组织好语言给大家讲述。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领悟到诚实与信任的真谛,再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加深理解,使学生懂得要勇于承担责任。这一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独立思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运用生活题材进行写作
现实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绿色原野,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积极资源,使之很好地服务教学,将会使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味[1]。语文学习来自于生活,生活题材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进行写作。小学生认知事物的程度普遍较低,但是对现实生活却十分熟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进行表达,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日记任务,日记的字数不用太多,两百字左右就可以了,相当于一篇微写作的字数,让学生准备一个专属的日记本,将一天发生的经历记录下来,能够激发学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校园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园,学生对校园内的情况非常熟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我的校园》为题目,通过对校园进行细致的观察,讲述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还会加深学生对校园的热爱。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作文,看看别人笔下的校园是什么样的,自己的作文有哪些不足之处,然后进行改进,创作出一篇文质皆美的佳作。
三、带领学生走进实际生活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与课堂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延伸。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践中的难免会有一些偏差,或者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观察在生活中忽略过的事物[2]。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认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例如,《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脍炙人口,其中使用了很多的比喻,将“梨”比作“灯笼”,“稻海”比作“波浪”,“高粱”比作“火把”,能够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但是,对于认知能力较低的小学生来说,如果不亲身经历,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正值秋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入秋天的怀抱,让学生感受这一丰收时节的到来,体会秋天带给我们的欢乐。通过课外活动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对于语文学科的热爱。
四、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小学语文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识字和写字,对于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学生来说,教材的内容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生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地点,生活中汉字随处可见,能够为小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比如,提问黑板上方悬挂的标语牌怎么读,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了不认识的汉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查字典,学生在查找中能够增加对于汉字的印象,增加学生的汉字储备。仅靠学校一方进行生活化教学成效并不显著,教师可以与家长达成共识,使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生活中进行引导,促使生活化教学进展顺利。家长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做一些利于语文学习的事,比如,在孩子看动画片时提问孩子这一小段动画片讲了什么,能够增强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水平,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能够为语文学习提供内在动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在摸索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袁治军.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1):249.
[2]簡永爱.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