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继萍
摘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是初中语文老师的必修课,为此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认知阅读目标;二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三是培养习惯,寻求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教会学生自主阅读,让阅读伴随我们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兴趣 习惯
人,学会运用工具,于是成为区别于动物的人;人,习惯并喜爱阅读,于是成为精神意义上的人。从幼儿园甚至更早开始接触的绘本,到小学时的拼音读物,再到现在初中阶段有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伴随着阅读,我们不断成长。人离不开阅读,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成为一门必修课。
一、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认知阅读目标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方面的教学引导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个人品德的提升都有突出的作用,因此关于语文阅读的教学引导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初中生处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听不听的年纪,日常布置的阅读作业基本浮于表面,浮光掠影地一带而过,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让学生明确认知阅读目标尤为重要。
首先,引导学生制定清晰的阅读目标。将阅读目标的制定尽量和学生个人兴趣联系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自觉履行读书计划,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的成长过程。同时,阅读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制订学生阅读计划的时候可适当分段式管理,比如设定星期任务、月度任务、年度任务,完成后予以一定的奖励,这对于学生来说能增强信心,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
其次,創设情境,合理设计问题。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才能思考采用何种方式来更好地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前设计好合理的、有目的性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学习,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比如学生在阅读《艾青诗选》时,班级展开阅读课,让学生主动介绍艾青生平,走近作者,然后配合作品情感,指导学生给诗歌配乐朗诵,学生在课堂探索过程中充满了热情。
最后,因材施教,丰富阅读内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可让初中生更能接受,从阅读中感受绚烂多姿的书籍里的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应认知设置情境对于学生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性,完善教学手段,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以此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面对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感悟,老师教导给学生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抓住这不同的阅读体悟。有学生跟我说,她读《小王子》,每次读完后对小王子和狐狸的理解便有不同。阅读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对一些不感兴趣的书籍,部分学生看不下去,那就略读。给学生制定目标,自己选择精读和略读的书籍,因材施教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时候,注意融入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主动去阅读。老师应考虑到初中生的特点,并将现阶段相应的阅读教学目标与之结合起来,更为高效地开展阅读培养工作。这个时期的学生在阅读方面理解力有所欠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辅助图片或视频,多角度、多方式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利用互动讲故事或看视频的方式来激发阅读兴趣。假期是能使人沉下心来阅读的好时机,积累了一个假期后,鼓励学生讲述名著阅读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或语句,比如《昆虫记》中令人心跳加速的捕食者、《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传奇色彩等,找到切入点,学生就能很快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课前两分钟,让学生借助一定的名家名言对名著进行推荐,“诱导”学生进行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推荐曹文轩的《草房子》的时候,让学生观看影片中的经典片段,激发学生兴趣,然后选择几个有趣的语段让学生朗读。学生越读越有兴趣,并探讨起里面的人物来,甚至看到杜小康遭遇变故后流下了同情的泪水,没几天就主动把全书看完了。
消除阅读名著时的心理负担,让学生轻松走进名著。 初中生对名著缺乏了解,甚至一看到必读书目就内心排斥,认为读名著无趣且无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读一些短小精悍的篇目,从而消除学生面对名著时的压抑和紧张心理。比如,读一读鲁迅经典的小说,《简·爱》中“我们是生而平等的”那段经典对白,读一读《巴黎圣母院》中的经典语段等。在阅读之前,必须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走入作品,比如在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首先要了解作者饱经磨难的一生,才能更值得我们去珍惜他在苦难中留给我们的伟大精神财富,才能带着这样的情感去读懂作品,提升阅读效果。
从文本诵读出发,激活学生情感,打动学生内心。 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阅读的语感,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诵读或多媒体播放诵读,进一步激活学生情感,走进文本,走向作者。现代诗歌单元十分适合朗诵,在《沁园春·雪》的诵读中感受毛泽东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以及伟大的政治抱负,在《我爱这土地》的诵读中感受艾青对祖国这片土地舍生忘死的热爱,在《乡愁》的诵读中感受余光中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诵读中感受林徽因诗中的温暖和爱。叶圣陶先生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用心诵读,才能读出文本中的韵味。
三、培养习惯,寻求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阅读知识的积累、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努力、坚持,在老师的引导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有效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以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主动进行阅读,提升自身阅读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阅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并学会灵活变通,努力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在阅读名著时,可以采用简略阅读与深入阅读相结合的方法。比如对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可以精读其重点段落,让学生沉下心来,慢慢揣摩作者的情感意图。精读必须要注重阅读质量,从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中,读出浓浓的父爱,感受到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情感。我们也会面对一些难以沉下心来仔细阅读的作品片段,比如外国名著里通常会出现大段的环境描写,或者心理描写,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采用略读的方式,毕竟在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看书更多的是故事情节。采用精读也好,略读也罢,我们都应该注重名著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对中学生来说不仅能开阔视野,还能净化心灵。
阅读喜爱的文学作品时,也可以采用片段式阅读法。每部作品,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可以将这些熠熠生辉的精华部分摘取出来,让学生重点赏析,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就使人印象深刻,《水浒传》中以宋江为首的英雄好汉们的形象使人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西游记》中一个个经典的小故事尤为招人喜爱。深究细节、揣摩形象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著作,以故事为起点,找到阅读的乐趣,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我。
对待必读书目,采用知识问答的方式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通过对作品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将其变成竞赛题目,让学生带着
语文学科充满了人文色彩,这就注定了语文老师不能照本宣科地解读文本。只有教会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拓展知识,更好地提升自我,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类考试。当我们在“润物细无声”中默默积累阅读经验,获得阅读带来的愉悦时,我们的心灵将得到洗涤,情感将得到升华,阅读也将成为伴随我们一生的财富。让阅读伴随我们成长!
参考文献:
[1]连国强.试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8,31(11):62-63.
[2]尹广会.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8,30(21):67-70.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