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文荣
摘要:音乐带给人们听觉上的享受。敏锐的听觉能力可以准确的把握住音乐信息,并形成对音乐的感觉。相比较来看,内心听觉对演奏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如何能够认识其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也是演奏家的一门必修课。本文章将通过聆听、想象、实践与记忆等不同的形式进行论证,研究内心听觉能力的形成途径。
关键词:内心听觉 音乐信息 音乐感觉 形成途径
对于演奏而言,音乐是听觉上的享受,音乐艺术以听觉为基础,听觉,反映出出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著名的文化理论家刘勰就提到过:“创作者的创作过程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听众在作品当中感悟到创作者的情感。欣赏音乐则要通过音响来感知听到的作品,且能较准确地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其中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是欣赏者个人感情融入到音乐情感当中,两者产生共鸣。而较强的音乐听觉能力将会给听者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专业演奏者能够运用自己敏锐的听觉能力来捕捉音乐信息和获得音乐感觉是学习音乐作品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加之音乐本身是一个瞬间的流逝的,且无法复制、无法保留,所以一个好的听觉能力对于演奏者是多么的重要。以前的音乐要想“保留”,只能通过谱面来记录音符,这样才能让后人知道作曲的音乐。但是从19世纪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直到现代,特别是通过现代的录音技术的实现和发展,声音被保留的效果也越来越真实,我们也才能听到大量的经典作品被优秀的演奏者(演唱者)来诠释,同时也使我们后人能更好的了解与更好的学习音乐艺术。
而根据听觉形成过程以及作用方式的差异,听觉划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外部听觉(也被称作被动听觉)、二是内心听觉(也被称作主动听觉)。而后一种听觉能力的提升对演奏者至关重要,这作为本文研究的核心。
一、内心听觉的含义及其特征
内心听觉是指在脑海中开展的音乐活动,而内心的听觉能力相关的心理现象代表着听觉意向的变化。”①而内心听觉属于学习音乐者的重要的音乐能力,这种能力使其构成内心听觉音乐意向,反映出其对音乐的创造力以及先导性的特征。
内心、外部听觉存在的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前者属于内心对全新的音乐的积极主动的探索、或是预测以及感受。后者属于被动接受外界音乐,注重对某种声音或是外部音乐的感知以及记忆过程,这种听觉带有一种独立性。比如:当我们听到某种声音我们可以通过外部听觉分辨出这种声音是乐音还是噪音,如果是一段旋律我们也可以听出这是什么作品,或者经过音乐训练的人还能更快速的听出这段旋律的节奏、和声、使用的乐器等等。但这也仅仅是外部听觉,因为无论你从某一段旋律中分辨出再多的节奏、和声、使用乐器,如果不加以内心的听觉的参与,听到的始终都是一个个不能联系起来加以运用的片段。而内心听觉离不开外部听觉,其注重心理上全面的运用声音,反应出对音乐整体形成的听觉意象,或是远遠超出了这个范围,“它并非外部听觉在内心层面的简单的复制粘贴,在脱离了外部听觉的限制以后,音乐内心听觉具有创造性以及先导性。”②以作曲家为例,主要凭着内心听觉创作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满足其内心需求的不同音响手段,作曲家仅仅在感受到心中所需的音乐以后,才将其创作出来,这种内心听觉决定了作曲家的作品呈现方式。例如,伟大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失聪之后仍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就包括誉为经典的不朽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捷克民族乐派影响力较大的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最为经典的交响诗套曲的作品《我的祖国》,是双耳失聪后的作品。音乐领域,人们将其称作音乐天才,而其实在作曲家的意识当中,积累了不同的音乐音响,掌握了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如同乐评家们强调的“这明显利用了以往积累的大量素材以及较强的听觉能力,与更高层次的音乐想象力与多种音乐逻辑手段。”由于双耳失聪,使其不得不利用听觉表象的综合与理性的逻辑思维或是发展。”③演奏家也不例外,其演奏过程中也在内心当中感受到了一些即将要走出的音响,然后保持演奏自如,或是准确判断后续的音质、或是变化速度、音色等,最后通过调整,使其可以保持最佳的演奏状态,进一步提升音乐效果;与此同时,音乐欣赏并非外部听觉器官发挥作用,而是听觉器官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听觉活动,在感受音乐魅力的过程中,内心的听觉指导其作出最佳的选择。内心听觉的创造力较强,演奏者心理状态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更应该是长时间坚持,不能间断。
二、如何培养演奏者的内心听觉能力
(一)学会聆听
有很多人说听音乐时闭着眼睛或者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只亮一盏小灯的时候听音乐最好,这样会方便于想象甚至是方便“与古典大师们对话”······ 但我认为听音乐有的时侯还是需要感官的参与。特别是听大师级的演出,他们的表情,肢体语言随时都在影响着你的感受,有时甚至视觉带给我们的冲击超过了听觉。就像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和他的朋友们在演奏改编自皮亚佐拉的“liber tango(自由探戈)”时,其带给我们的感受是超出想象的。这么一段耳熟能详的曲子被他们演奏时的一个闭眼,一个抿嘴······甚至是在交替演奏时相互传递交流出的每一个眼神或是身体的倾向都在完美的表现着音乐,让人感觉他们那些动作都是音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颇负盛名的作曲家科普兰在其经典的作品《怎样欣赏音乐》当中就提到过:“想要对音乐加深理解,则应当注重倾听音乐。”④因此,对演奏者而言,只有坚信其音乐潜能,倾听音乐,才可以提升自身的音响美感。
聆听音乐时,内心听觉感知能力得以提升,主体并不仅仅只是孤立的音高听辨,而注重音乐的整体感知力,也就是从整体上提升音乐的美感及其所带给听者的共鸣。对于器乐演奏者而言,听觉才是把握音乐作品的关键性因素,多听才可以提升其音乐感知力。而聆听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演奏者内心听觉能力。在聆听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以后,才可以感受到中外音乐史上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流派、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的魅力,更以此提高自己的的音乐理解能力和改正、改善自己在演奏(或演唱)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引发和加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感染与共鸣。
(二)学会记忆
训练记忆力对提高演奏者内心听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其音乐听觉意象,由此可见,良好的音乐记忆决定了演奏者的内心听觉能力的变化。
而有些演奏者通常“背奏”一些作品都是将作品练熟,从而在演奏时再以练琴时手感的顺序进行演奏,也许这是个人练琴的习惯,但如果万一在演奏中突然脑中一片空白,“手感”突然消失,加之外界不可避免的干扰,而大脑并没有准确记忆乐谱,那么将是什么后果呢?!也许反应快的可以临时拼凑,将忘的一段跳过直接进行下一段的演奏,可如果反应慢些或心理素质不太好会怎么办?听众就算不熟悉作品,通过演奏者声音的间断,卡壳,不断地反复同样也能知道演奏者忘谱了。如果听众能原谅演奏者的失误,也许会在演出结束后给于鼓励;可如果听众不许呢?这对于演奏者将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如果一名音乐家具有较强的音乐记忆能力,那么其极有可能具有良好内心听觉能力,而背谱演奏作为提升演奏者音乐记忆力的最常见的方式。因此,真实完整的背谱演奏能够使演奏者集中注意力进行音乐创作,这一过程也可以推动其音乐表现力的全面提高。
例如管乐类的单簧管在演奏美国作曲家格什温写的“蓝色狂想曲”(钢琴与乐队)的开始部分时,单簧管从一个低音经过连续的音程上行模进至最后一个高音的这一小段,如果演奏者内心听觉不好或运用不当,其演奏中就会总感觉音符的高度不够或音乐不够流畅,而且会影响引出乐队后的音响、音准!如果是小提琴在某个作品的演奏中没有运用内心听觉也会有这种“音不准”的后果,例如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曲子前面是大段的小提琴在E弦的高把位上模仿苗岭山林里的鸟叫,但如果内心听觉差就不能正确演绎作品,从而也失去全曲的效果!
所以演奏者在背谱演奏的过程中,应当以内心听觉感悟旋律的变化,以及音乐作品的音色、音质,才可以充分展现听觉表象,全方位控制演奏的变化,使大脑、心脏、手脚、眼睛等各个部位相协调,思维情感、视听觉、肌肉神经等实现完美配合。而美国影响力较大的心理学家J.R.安德森曾提到:“我们最佳的记忆在于对有价值的信息的記忆。”⑤与此同时,背诵乐谱也能够根据乐曲的曲式结构的分类形式,选择分段背奏的方法,对形式大体相同,变化不明显的乐段应当关注其相似乐段的差异点。任何一个演奏家想要在内心感悟音乐作品的本质,则应当深刻的理解音乐作品。而演奏者通过背谱的方式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形成新的记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演奏者的音乐感知力,从整体上把握音乐作品的变化。
(三)学会想象
对于音乐想象而言,听觉意象是其决定性因素,内心听觉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感知决定了内心听觉能否形成,音乐想象是用于衡量内心听觉发达程度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演奏者自身音乐想象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着演奏者的音乐感知的完善。
以钢琴为例,当我们演奏不同时期的作品时,应先明白不同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如古典时期钢琴作品需要音响的颗粒性,而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既需要保持音响的颗粒性,更需要表现贝多芬式的钢琴“交响”音响。比如在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中也就已经具有交响性,比如第7首D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前面的几个小节是左右手由D、升C、B、A、升C、D、升F、A、D···的单音以P的力度出现到最后左右手八度上行的ff力度,这么一个乐句我们可以联想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的引子部分中同样的由一个单簧管引出最后全体齐奏中的效果并将其运用到这个奏鸣曲中的演奏中;再比如当第七首奏鸣曲的呈示部的副主题出现时,由升F到D的上行小六度的跨度(D音是强拍位置)使旋律充满了流畅自然的亲切感,而左手是分解的爬音织体伴奏,既要突出爬音中第一个音连续的流动性,又不能让伴奏打断或强于右手的旋律,那我们可以想象右手的旋律是交响乐队中第一小提琴的演奏,而左手爬音低音可以想象成交响乐队中低音提琴厚重但轻巧的走动,使乐曲低声部平稳,而左手剩下的音符可以想象成中提琴和大提琴的音色,但同样也不能打断或强于右手旋律的流畅与完整······
再比如演奏莫扎特的钢琴作品,演奏者同样需要将自己的左右手想象成“弦乐四重奏”。右手旋律想象成第一小提琴(有时也可以是第一、第二小提琴齐奏),再将其余的不同声部分别想象成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这样既方便提醒演奏者注意音乐性,同时也能更好的锻炼我们的内心听觉感受,当我们养成这种习惯时,就会通过想象,使其自己演奏的音乐特色更加鲜明,个性化风格更明显!
由此可见,想象作为演奏过程中决定性的心理要素,演奏者应当利益不同的渠道,积累更多的生活知识,表达其形象感受,并将其与演奏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演奏的生命力,也是呈现内心听觉感受的基本形式。
与此同时,视唱练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眼演奏者的内心听觉能力,并从多个渠道,训练演奏者的这种能力。或是通过内心默唱、或是通过视唱以及背唱的方式、或是进行音程构唱以及填空改错等形式、以及曲调旋律模唱的方法相结合提高其内心听觉能力。而单音符的方法与曲调旋律相结合也是提升音乐感知力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在没有现成乐器校音的前提下通过内心读谱也能使内心听觉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也可以运用传统视唱练耳的方法与现代多媒体的视听手段相结合来提高音乐感知力。
三、总结
由此可见,提高演奏者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其音乐综合素养,是其感受音乐语言魅力以及形成规模的形式,我们将其当成演奏的关键性的一部分,除了进一步加深对听觉概念的认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对优质音响分辨能力,在此基础上,感受音乐的律动以及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曹理、何工,上海音乐出版社
[2]《音乐美学基础》[M].张前、王次,人民音乐出版社
[3]《实用音乐教学论》[M].吴跃跃,文化艺术出版社
[4]《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C].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释:
①《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J].普凯元 交响2000(6)
②《音乐内心听觉原理初论》[J].普凯元 宋超 交响2002(1)
③克列姆辽夫著《音乐美学问题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148-149页。
④《怎样欣赏音乐》[M].(美)科普兰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
⑤《认知心理学》[M].(美)J.R.安德森 杨清 张述祖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157
⑥《音乐心理学基础》[M].普凯元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