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探•真知

2019-09-10 12:37王苏华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6期
关键词:造型笔墨

摘要:让写意人物画认识的空白逐渐脱离,开启了认识写意人物画的萌芽,对写意人物画笔墨线条和组织画面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感知与觉醒。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的造型特点和形式特点以及如何用笔与用墨,经过系列的整理总结,拥有更多的感受和思考,亦是提高自我的审美认知与动手能力。

关键词:水墨人物;造型;笔墨

一、写意人物画的造型特点和形式特点

写意人物画的造型是以意象造型为特征,是画家与表现对象的主体与客体交融的合一,用写意的手段和形式将其表现出来。既不追逐客观对象的真实,也不对客观对象作过分夸张或者主观臆造。意象造型即以客观对象为依据,凭感情去感受感觉,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这种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的交融所产生出来的形象,一定与客观对象有一定的距离,既熟悉,又陌生,处在一种似与不似的状态之中。

正是凭借这个似与不似之间的距离,突破客观真实性的约束,自由能动地去选择和利用造型的多种因素。可以舍去光影,减弱体积与空间的作用把体面关系转化为线面关系,把立体的三度空间转化为平面的二度空间,可以打破焦点透视和表面现象的局限,去强调形象的内在的肌理,本质的结构,根据艺术形式美感的需要经过适度的提炼,适当的夸张、变形,塑造理想化的艺术形象。

传统中国绘画在造型手段上,舍弃明暗光影,减弱空间体积的作用,追求线面造形为主要形式特征,因此,以线造型就成为平面造型的主要手段,写意人物画造型也不例外。

事实上,客观物象中无法找到真正的线的存在,自然中的物象线的形式都具有体积。但是,由于中国画特殊的观察认识方法和表现形式,构成了意象造型的特点,线条又恰恰是中国画落实意象造型的最佳手段,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表现性,是客观与主观的最佳媒介。

线还能表现这些变幻不定的表象背后内在的本质性的东西“骨”。这就是写意人物画的造形注重对象的结构和生长关系,即所谓的“骨法用笔”的特点。写意人物画的线条不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要求它必须越过对象的表象去把握结构框架。线本身也要成为一种审美对象。如画衣纹,衣纹本身有时可能有条理,但有时可能不符合内在规律杂乱无章,这就要通过主观的认真审视,经过筛选重组,使其既不违背自身的规律,又符合艺术的审美要求。才能够在宣纸上最自由地“造物在我”,才能最为自由地游刃于客观物象与主观心灵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物画是线的艺术,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就是指用线落实意象的能力。

前期需要经过写意人物画的临摹训练,让写意人物画认识的空白逐渐脱离,开启了认识写意人物画的萌芽,对写意人物画笔墨线条和组织画面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感知与觉醒,同时对学习中国画有了更强烈的动手能力和求知欲,拥有了基本的写意人物画表现技法能力和中国画初步审美意识。从而对绘画本身有了更加主观的认识和对人物画的表现力,拥有更多的感受和思考,主要培养对写意人物画写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研究笔墨和线条的表现技法与控制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意笔人物画表现手法。

二、写意人物画技法规律

笔与墨,是一对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尽管笔墨不是同类。笔是工具,墨是材料;笔在画外,墨在画中;笔是用笔方法,墨是点画墨痕;墨通过用笔将对象表现出来,达到完美的结合。正如潘天寿所说:“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用,相离则俱毁。”“笔为墨之骨,墨为笔之肉,苍是笔力,润是墨彩。”

笔墨相合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平衡的变量关系:笔的变化增多,墨就趋于简化;墨色变化增多,笔就趋于简化。例如,勾勒线条,皴擦点去,以笔为主;渲染托晕即以墨为主。为了便于叙述笔墨的技巧,我们把笔法和墨法分开加以介绍。

1、用笔

在写意人物画的用笔方面,历代画家总结了很多体会和经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笔意、笔气、笔力,这是指笔的使用中所承载的来自人本身的精神力量和生理力量。中国书法与绘画的用笔具有统一性,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所包容的內涵十分深奥。研究其内在规律,得心应手地掌握好用笔方法,是画好写意人物画的关键。黄宾虹所总结的五字诀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平:如锥划沙,行笔用力匀劲,忌系马桩,忌忽飘忽坠,忌鹤膝蜂腰,忌板。

圆:如折钗股,一是转折曲行不脆裂,有强性,另是剑脊法,即一笔下去中间留白而具有立体感和苍劲感,很见骨力与圆意。忌刻、忌描。

留:如屋漏痕、用笔不是脱缰的野马,要勒得住,积点成线,可以在任何一点上撤笔、硬断。

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忌涂,忌抹。

变: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是平圆留重的变化使用也就是笔性、笔管、笔意和各种性能变化的平圆留重的展开,忌结。

2、用墨

墨作为中国画面主要形式语言,在笔和水的作用之下,发生浓淡干湿的墨迹变化。这种变化和自然物象中的明暗、黑白等错综复杂的客观表象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在理论上为用墨提供了客观参照。不同的墨性与不同的墨性相组合,是与不同的心理情感效应同构的。墨是偏重于表达主观情感的语言,是一种主观的反应。这和西画使用色彩表现物象有本质上的差异,西画是使用色彩表现物象的真实,色彩的冷暖变化是偏重于表达感觉的语言,它是一种客观的反应。墨法一般说有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等。

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要先用笔蘸清水,在碟中与淡墨略加调和,然后,再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就能产生浓而有层次的活墨。

淡墨法:有湿淡与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这样,淡墨晶莹透亮而有层次变化。干淡是调完淡墨后,用纸把笔头水分吸干画面能产生既干又润,润中带飞白的效果。

焦墨法:用焦墨最容易干枯燥气,不宜多用。一般用于小面积的结构处,起画面提神作用。用法在笔根处仍需有一定的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偶尔渗出一些,达到焦中蕴藏滋润的效果。

宿墨法:宿墨法是晾至半干之后的墨。宿墨因浓重,类似锡管里直接挤出来的颜色的浓度,所以黄宾虹认为宿墨用笔不可拖、涂、抹,要落上去。宿墨还可以调水使用,因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宿墨的使用,稍有败笔,便在纸上显露出来,所以用笔时要注意虚实、松动,才能防止枯硬污浊。调水后使用淡宿墨,也不能拖、涂、抹。宿墨和鲜墨合用可产生斑驳与鲜滋、凝聚与淋漓的对比效果。

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墨破才能分出层次和变化,干后虽干犹湿,华滋厚重。所谓破墨法就是趁湿画,趁湿一气呵成。

积墨法:积墨法是墨色干后层叠可达多遍,其原则是墨不碍墨,墨痕层次似隐似现。积墨对于前后之间的墨性墨阶限制不大,既可以用相同墨色一遍遍积上,如用干淡墨多层积枯成润,也可以用不同墨质遍遍积上。

泼墨法:泼墨法有两种。一种是把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洇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整理。这种方法难于控制形象,有些偶然性,在人物画方面较少使用,不管哪一种泼法,都要注意匀与不匀,有形与无形,同时注意浓、淡、干、湿的笔法墨韵。这里还有用水与用色的方法,不建议过多尝试水墨人物画是由对一个人物的认识、观察、分析、理解的过程,进入到以笔墨去解析、传达、体现人物形象形态的表现过程。

以上所谈仅是我个人平时教学思考总结,写在此供同行们商榷。

作者简介:

王苏华(1991.2—),男,汉族,籍贯:山西大同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作者单位: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造型笔墨
笔墨丹青绘晚霞
基于内外流场仿真分析对整车性能研究和优化
北魏佛教石窟雕塑造型与装饰风格的分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笔墨厨神
湖光山色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