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文宾
摘 要:小学阶段是儿童最初接受社会教育的时期,对于儿童对健康发展极为重要。然而,就目前的社会统计数据而言,校园欺凌现象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影响着小学生的正常校园。本文就小学校园欺凌的类型展开论述,探讨欺凌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以防止或减少欺凌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校园欺凌;欺凌现象;学龄儿童;预防措施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个定义,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在校园公共区域进行欺凌。校园欺凌是一种严重损害学龄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高风险行为,是受到社会焦点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一、小学校园欺凌的类型
1言语欺凌
言语欺凌就是用过当众嘲笑、辱骂以及替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进行欺凌的行为,是一种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有数据表明,言语欺凌行为大多发生在女生和女生·之间。她们通过嘲笑、讽刺、羞辱、辱骂他人,甚至是威胁恐吓等形式使对方的身心受到伤害。
2肢体欺凌
肢体欺凌的表现形式大多为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是一种容易察觉欺凌形式,这种欺凌现象大多发生在男孩子和男孩子之间。虽然身体欺凌是最明显,也最容易被识别的欺凌形式,但在现有的资料数据报告中,身体欺凌所占的比例仅有三分之一。.
3社交欺凌
社交欺凌是以孤立、杯葛以及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形式发生的,是不容易察觉到的欺凌形式。为了排挤、孤立某一个人,人们会去刻意的编造某些谣言,或者添油加醋的改造他人原本的话语加以传播,来达到是他人声誉受损的目的。
4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是指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行为,是一种容易察觉欺凌形式,也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所出现的新型手段。社会上存在的“键盘侠”等并不单指成年人,其涉及范围乃至初入课堂的小学生都是可能的。现代设施的普遍性,让小学生同样具备了隐身在屏幕后面欺凌他人的条件。
二、小学校园欺凌的原因
1学校因素
枯燥无味的教育方式,松散放任的监管态度都是导致欺凌现象产生的因素。学生对课堂教学丧失了兴趣,多余的精力便會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比如说,沉迷于网络游戏中、逃课、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等。而作为校方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会让学生意识不到事情或行为的正确性和严重性。欺凌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其他的学生可能会加入欺凌的行列。而受欺凌的对象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可能会产生厌学等情绪,甚至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2家庭因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接受外界信息的绝大部分都自源于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学习的内容。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相对的,不良的家庭环境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关系氛围等都是影响因素。
3社会因素
媒体信息的传播也是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一大原因。儿童处于心智发展善未完成的时期,学习的一种方式就是模仿。对于当代社会,电视、电脑等大众传媒工具是家家户户都具备的,小学生的娱乐活动之一便是使用这些工具。作为一名成年人,我们具备了筛选信息的能力,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辨别能力是薄弱的,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当儿童接触到暴力信息,就可能会潜移默化的学习暴力内容。而在生活中面对类似的情境时,就会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4自身因素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交际能力、不同的性别都是个体差异的来源。典型的欺凌者通常是冲动霸道的,比较多自我中心,缺少对弱者的同情。而附庸欺凌者的那部分人可能是因为不想受到欺凌,也可能是出于好奇心等因素。
三、小学校园欺凌的预防措施
1学校方面
(1)加强品德、安全和法制教育。学校应开展品德、法制、安全等专题的教育宣传,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欺凌行为的错误性和应负的责任,学习防治校园欺凌的行为方法。
(2)完善校规制度,提高监察力度。学校应严格履行规定制度,对于违纪违规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惩罚。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出现,扼制欺凌行为的产生。鼓励全校师生共同监督,对于欺凌行为不可隐瞒,不可模仿。发现问题就要报告老师,而校方应严肃处理,不能存在偏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
2家庭方面
(1)关心儿童学校生活,正确教导。家庭关系氛围是儿童安全感的依据。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了解儿童在校情况,及时给予情感支持和安全保障。培养孩子正确的观念,不能胆小怕事、隐瞒真实情况,不能仇恨报复、欺凌其他同学。
(2)严于律己,树立榜样。为人父母,一言一行都要恰当合理。只有让自己拥有良好的品格、行为习惯,才能让儿童有例可依。
3社会方面
社会的进步可以在经济和科技上体现,同时也体现在文化上。而文化信息的绝大部分源于大众传媒。加强审核力度,不让不良信息有可乘之机,让儿童避免学习到不良的行为观念,从根本上·杜绝欺凌行为的产生。
四、总结
校园欺凌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于受害者,可能会造成恐惧、抑郁、自残、自杀等心理问题,甚至也会让自己成为欺凌者,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欺凌的经历会该受害者带来心理创伤,若是不能很好的解决,会对儿童往后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减少和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需要学生自己、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举足轻重的小学阶段开始,为儿童构建正确的行为观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秩序风气。预防不良行为的产生,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曦.小学校园欺凌情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7(31).
[2]曹筱聆,郭义靖.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12):171-172.
[3]陈丽连.事先预防问题在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的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67.
(作者单位:广西上林县南宁市乔贤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