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妍
摘要:随着中阿两国的不断往来,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交际也越来越紧密。在两国进行沟通和交往的同时,言语行为无疑是一个十分引起重视的问题。“在什么样的场合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这直接关系到交际双方是否可以正常交流以及达到交际的目的,完成交际这个过程。阿拉伯语中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应用特点,清晰地剖析阿拉伯人会话含义的主要特征、文化语境和宗教因素对阿拉伯人日常生活的言语行为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分析探究阿拉伯人的言语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国家进行往来。
关键词:阿拉伯语;言语行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一、语用学
语用学是一门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用来研究在适用领域中的语言现象。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 (1901~1979)和R.卡纳普(1891~1970)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提出的。莫里斯认为符号学包括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60年代,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1912~1960)和J.塞尔勒先后发表了“语言行为”的理论; 美国语用学家P.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以上三个学者的贡献使语用学从概念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
阿拉伯语言学者很早就重视该语言的语用特点。古代阿拉伯学者对语言的运用,遣词造句以及说话者和听者与语境之间的关系的描述非常准确,对阿拉伯语话语交际的特点、语境、非语言因素等特有的语用学理论已是古代阿拉伯哲学、修辞学、逻辑学、句法学、教法学共同关注的交叉学科,非没有冠以“语用学”这一名称或将其作为阿拉伯语语言学领域的术语,但有关阿拉伯语语用思想在阿拉伯学术界很早就有了。
二、语境与得体性原则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的一切都可能成为语言的语境。”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那么人类本身的一切也都可能成为语言的语境。“例如: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等这些都可归为语境。语境并不仅限于临时的交际场合,它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既包括话题、前提和上下文,也包括交际双方的身份、交际双方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相互关系、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还可以扩大为说某种语言的民族或群体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上述的种种因素实际都可归为文化因素。
交际效果的好坏优劣受到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段的影响,也要依据其是否符合狭义和广义的语境,是否切合具体交际情景来判断,亦即依其是否得体为标准。
王希杰指出:“得体性是评价话语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决定话语表达效果最重要的因素。”
“交际活动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心理的人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交际活动中的各种问题都离不开交际主体,交际效果其实就是文化的、心理的价值评价。“得体性”原则,归根到底,是交际活动中的主体——社会的人、文化的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价值评价。对语言材料和语言运用方式的一种主观评价,一种集体的有意识的或者是无意识的评价。”也就是说,对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同样的修辞素材,同样的修辞方式,其得体性与否的主观评价、心理评价可能存在差异。
“得体性”原则的突出代表是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礼貌理论是一种保全公众形象进行的一种交际策略,该理论解释了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礼貌通常被理解为交际参与者为了建立、维护或者改善人际关系而采取的策略问题,或策略引发的一种人际效果,所以礼貌也是人际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Lakoff、Leech、Brown和Levinson等代表人物利用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等理论等,分析礼貌的言语表现和策略使用。Lakoff提出了三条礼貌规则:第一,不要强加于人,针对的是权势关系不对等的交際双方;第二,给对方留有余地,针对的是权势关系对等的交际双方;第三,让对方感觉良好,针对的是亲朋好友。这三条规则适用于不同的语境条件。
会话含义由字面意义同语境的结合通过语用规则而推导出一种间接的隐性意义,人们使用会话含义的动机是为了维护礼貌、不损伤他人的面子。在言语交际中,会话含义具有双重功能,即作为礼貌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言语交际中起到的缓和剂和加强语气的作用。会话含义正反两面的双重性体现在会话含义的功能具有委婉或强硬,平淡或新奇。语境为会话含义的产生和其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条件。
对阿拉伯人而言,礼貌理论体现的较为突出,它不仅是一种宗教礼仪和交际策略,有时或许也是以获取利益和价值为目的。阿拉伯人在寻求他人帮助或有所求时,往往喜欢用大量的恭维之词做铺垫,而他们自身也比较喜欢被他人颂扬和恭维。
阿拉伯人非常注重面子,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取舍上,为了不伤及他人的面子或为了避免交际中的冲突,他们更注重礼貌原则,他们常常将一切无法预知或决定的事情归于安拉,通过这种独特的客套方式或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言语能够很容易地拉近彼此的距离,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问候语中反映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问候语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产生的重要语言习惯,问候语是人类语言文明的最好体现,同时也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礼貌用语。见面问好,早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告别道安,早已经存在于每一个角落。礼貌是文明的象征,成功的交际,需要说话得体,举止文明。
阿拉伯人的言语行为中伊斯兰宗教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与基础,伊斯兰教信仰对阿拉伯民族的精神生活、思维方式、社会制度与风俗习惯等都有深入的影响。就阿拉伯人在言语行为而言,其中体现的宗教参数很多,使用的范围也很广。如见面相互问候时,双方先要表达对神的赞美,在表达承诺、发誓等言语行为时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国少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文化语言学视角》,时事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唐雪梅,马吉德:《阿拉伯语陈述句和非陈述句地语用功能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23卷第3期。
3.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冉永平、黄旭:《人际关系的语用学研究》,外语教学,2019年3月第40卷第2期。
5. 马吉德:《阿拉伯语语用含义与言语行为研究——以纳吉布·马哈福兹小说《始与末》为例》,安徽文学。
6.陈融:《阿拉伯语的礼貌语言》外国语[J]1989年,第6期:第23-26页。
7.王新谦:《礼貌原则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