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柯
除了漫威、DC的超级英雄,星际、星战的史诗汹涌,好莱坞总是隔三岔五输送一个机器人典型, 为人类洗脑,给观众解嘲。比如《阿丽塔》中的战斗天使,《桑尼的优势》中的复仇少女,《机械姬》中的智慧女神,《铁甲钢拳》中的拳击手,《机器人瓦力》中的垃圾分拣员……这一切对于生活来说还停留在幻象的阶段。
而最近,波士顿动力公司宣称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首款商用机器人——四足的 Spot 机器狗。消息一出,似乎为艰难的机器人商用化之路掌起了一盏明灯。这不仅对于一家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研发的公司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验,更是对机器人行业求生突破的一次大考。
Atlas的惊艳一跳难掩行业痛楚
2017年年底,Boston Dynamics(下称波士顿动力)发布了Atlas的視频,评论炸裂。Atlas展现了体操专业运动员的灵活度,在连续跳过几个台阶后,一跃而起,完成了一次漂亮的360度后空翻,甚至落地后还举双手庆祝。网友纷纷表示这个才艺可以上春晚。当然,Atlas功夫也是若干次失败垒成的,在视频末尾还放上了Atlas空翻没站稳直接压箱的大型翻车现场。
当时,帝国理工学院专家指出,Atlas是亚稳态的,鲁棒性很好,这体现了波士顿把握了功能精确性的度。
说起Atlas,这名字的确来自古希腊神话中,说的是擎天巨神,形象就是身背地球的巨人,常常与地理书或者地球仪绑定。而Atlas绑定的就是波士顿动力。它的老板马克·雷波特(Marc Raibert)今年已经70岁了,却依然对新技术孜孜以求。
马克28岁时拿到了麻省理工的机器人博士学位。3年后,他去卡内基梅隆创立了 CMU leg 实验室,专门研究机器人。37岁时,他返回母校担任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顺便把实验室搬了过来,继续机器人研究。
1992年,43岁的马克创办了波士顿动力,并拿到了来自五角大楼利润丰厚的军事合同。
2013年,波士顿动力刚被谷歌的 X 部门收购,信心满满地打造了一代Atlas。
然而,2017年年中,谷歌母公司Alphabet却拱手把波士顿动力卖给了孙正义的软银。此后,波士顿动力进入了商用的快车道。从发展Handle和SpotMini,到今年4月收购Kinema Systems ,波士顿动力强化了视觉传感和深度学习。此前,Kinema专门为物流拣选开发了Pick系统,以及一款机械臂产品。合并后,双方联手打造了Boston Dynamics Pick System,并装配了新Handle机器人。据悉,Pick系统也被认为是波士顿动力的第一个商业化产品,目标直指物流市场,希望为客户提供一种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在Atlas诞生之后的18个月里,全世界见识了东京大学推出的腱悟郎(Kengoro)机器人,做俯卧撑、引体向上、打羽毛球,6倍于人类的灵活度;关注了香港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开发的机器人索菲亚,那张酷似奥黛丽·赫本的脸和舌灿莲花的表现……随着机器人功能性和相关技术的不断飞跃,Atlas的对手们越来越多,再过半年,Atlas的同门师弟Spot Mini即将开启商用进程,全球机器人行业依然绕不开一个存在多年的困局:商用之路走得坎坷艰辛。
虽然如今还有很多新兴企业不断入局机器人领域,但其商用化道路的不瘟不火,反过来也对企业对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反噬作用。而面对智能化的全面袭来,对机器人的需求日益攀升,如何在风口之下活下来,让产品商用化是一条必经之路。
风口之下的求生欲测试
当然,不得不承认,由于波士顿动力技术超前,商业化的步伐还是比较缓慢。即使排名世界第一依旧难掩尴尬的局面。更不用提前赴后继的竞争者。面对媒体,机器人行业很难,是最常被提到的一句话。无论机器人公司处于哪个阶段,都有突然死亡的可能,比如Jibo、Kuri、Anki、Rethink Robotics 。当然,也有幸存者,比如协作机器人龙头的 Universal Robots,去年公司营收成长 72%,今年目标成长 50% 以上。
综上,丰田研究院的行业资深人士James Kuffner列出了机器人公司8项求生欲考验:充沛的资金,坚定的领导,技术流员工,丰富的资源,扎实的基础,卓越的产品,周密的市场战略,以及完美的执行。
显然,面对这个测试,很多公司都会败下阵来。但是波士顿动力,还是义无反顾地all-in。这一方面来自创始人马克的壮志雄心,另一方面也是机器人商用领域的残酷反应。比起那些传统的臃肿、静态、机械、重复的机器人,未来的机器人应该是智能、敏捷、机动、灵活的,它是能与人类协作,对环境和行为敏感的家伙。而后者正是波士顿动力努力的方向——试图打破这个无形的机动性的边界。
而要实现这一点,除了企图心,还必须有足够的资源。金主软银当然希望尽快获得投资回报,从Aldebaran(Pepper机器人)到Fetch robotics(仓储自动化机器人),软银的投资都是商业环境中的机器人。所以,波士顿动力推出Pick系统只是开始,年底上市SpotMini才是关键。
总之,马克对媒体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开始每年生产1000个SpotMini。客户包括日本建筑公司等。
除了波士顿动力,也有很多同行在做机器人商用化。其中,Knightscope提供了机器人保安服务,可以在停车场和商场巡逻,价格约为每小时7美元,比人工便宜。不过,Knightscope的轮式设计无法上楼梯,所以才出现了2017年机器人掉进喷泉的悲剧。不过,相较之下,Spot机器人倒是可以小跑着越过障碍。
此外,还有一群同行在开发类似产品,比如Unitree Robotics设计的四足机器人Laikago, Ghost Robotics制作的Vision和Wraith系列,以及 ANYbotics公司生产的ANYmal,可以进行海上平台测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有48个国家在发展机器人,一半涉足服务型机器人。日前美国正在将机器人假肢和无人机等技术转为民用,其占服务机器人市场约60%的份额。日本计划至2020年,实现产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翻番,扩大至1.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32亿元),增量集中在服务机器人。而针对护理人员缺口,相关医用机器人市场规模也将达到1.2万亿日元。欧盟计划到2020年将投入28亿欧元用于研发医疗、护理、家务、农业和运输等领域的机器人。
如何拯救国内机器人商用乱象
全球机器人商用的尴尬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推动行业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使得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内机器人商用起步较晚(2005年),在技术积累、人才培养、产业联动、市场培育、用户养成等方面不成熟。虽然从2014年开始,机器人创业公司不少,但融资停留在天使和A轮,金额不足千万,值得思考。如果按照前面的求生欲测试目标,很多公司熬不过生存期,何谈量产和落地,就算勉强推向市场,一味寻求AI噱头包装贴金,过度消费亲子教育场景,推广效仿传销微商套路,没有陪伴难以建立用户黏性,这样的机器人商用前景令人担忧。
机器人领域需要沉淀,因此成立20年的优必选可以在春晚跳舞、冠名支持铁甲雄心,而立足消费升级做大懒人经济的科沃斯可以风靡海内外,关键还是它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耕耘多年,才能乘着AI浪潮逐渐在各自领域成为独角兽。
随着国家通过《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等政策,正在释放对机器人产业的关注与支持。艾媒咨询预计到2020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年销售额将超过300亿元。
IDC预计,到2027年,智能机器人产业在中国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以上。
而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趋势的到来,加之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市场对于机器人商用的需求正在扩大。特别是在餐饮、酒店、商超、金融、养老、楼宇、运输、物流等领域,伴随着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我国的机器人商用或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