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玲
她,从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成长为一位走向世界的著名教育家;她,创建了完整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被中外专家誉为“蕴涵东方文化智慧的课程范式,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她为儿童而生,以育人为乐,她称自己是“长大的儿童”。她就是儿童教育家李吉林。
1938年6月,李吉林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贫困家庭,自幼失怙。为了不给家庭增添负担并照顾体弱的母亲,李吉林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考入清末状元张謇创办的南通女子师范学校,于1956年7月以全优的成绩毕业。毕业后,18岁的李吉林到南通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通师二附”)任教,直至2019年7月18日因病与世长辞。81岁的李吉林将63年的人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她花费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探索小学教育的改革路径,成为中国教育领域一面鲜艳的旗帜。
“我爱儿童,一辈子爱。如今我已不是儿童,但喜似儿童”
儿童是李吉林的至爱,是她心灵的寄托。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为了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成了她探究情境教育的初心和归宿。李吉林的教育理念非常明确——教育不仅为了儿童明天的发展,还为了他们当下的童年幸福。
李吉林总与儿童站在同一个界面,儿童的爱,一定是她的最爱;儿童学习的困难、身心发展的限制,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忧。她心里掩不住对儿童的喜爱,她像阳光一样普照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而且特别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曾经有个留级生来到她班上,李吉林想方设法地帮助他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感。李吉林说:“孩子的天赋无论是好还是差,都是服务、教育、培养的对象。”她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她像亲人一样全方位地关注着每一个孩子。1998年,李吉林获得“全国王丹萍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她用奖金给在校的百余名下岗职工子女每人准备了一个新年大礼包,每人订了一年的作文杂志,给那些在生活中艰难前行的孩子们带来温暖的爱。
挚爱可以燃起激情,挚爱可以永葆童心。李吉林爱儿童,她称自己是“长大的儿童”,她的教育拥有纯净的美好、诗性的智慧。她创设情境为儿童的思维发展铺路,她探索野外情境课程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即便是寻常的学校活动,她也能从儿童的视角寻找最佳方案。有一年新年庆典,学校请她讲话,在路上她捡到一根松树枝,突发灵感,于是,她抛开精心准备的讲话稿,扮起了“松树爷爷”,将“努力”“坚贞”的品质和学生的生活在情境中融为一体,从而将生命的哲思和对未来的希望种进学生的心田。
李吉林一生为了儿童,一生奉献给儿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心里想的,还是牵挂一生的儿童。2019年4月初,李吉林因病必须住院治疗。她选择了和学校只有一墙之隔的南通市中医院,唯一的要求是:“病房要朝向学校,让我能看到孩子。”校园里清脆的铃声,孩子们的笑闹声,时常会让饱受病痛折磨的她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听到动情时,她还会慢慢从床边站起,深情地凝望校园。她曾和徒弟说:“看到孩子们在开心地玩耍,我就放心了。”坐在病床上,透过窗户静静地远眺工作了63年的校园,这是李吉林留给世界最后的身影。
“奔腾的涌浪更能让人感受生活的真正意义和欢乐”
1978年,李吉林被评为江苏省第一批特级教师。她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到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成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批“弄潮儿”。李吉林从外语教学的情景对话中得到启发,又从中国古代文论“境界说”中吸取营养,顺应儿童天性,突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以“儿童—知识—社会”三个维度作为内核,提出了一系列独树一帜的教育教学主张,探索出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她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委员会总督学柳斌这样评价李吉林的情境教育。
然而,李吉林没有止步于此,对教育的赤诚驱使她把实验深入进行下去,从语文教学向各科拓展,从一个实验班发展到整个学校,不仅关注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注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从“情境课程”再到“情境学习”,李吉林在实践中构建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范式,标志着中国原创的教育思想流派的出现和成熟。随着情境教育研究的深入,传播的广泛,其影响越来越大,李吉林情境教育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教育标杆。
在教育研究的道路上,李吉林从不懈怠。为了抓紧时间进行研究,李吉林放弃休息日,放弃寒暑假,还一次次放弃外出疗养的机会。有一次,上级部门组织专家去欧洲十国和俄罗斯考察,她十分心动,想去那些颇有文化底蕴的国家开开眼界,但是,她最终还是婉言谢绝了。她要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情境教育研究上。“她心无旁骛、无止境地探索儿童成长的奥秘,因而谙熟现代儿童学习之道,能与现代儿童心心相印,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儿童教育家。”提到李吉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朱小蔓这样说。
李吉林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屡屡获奖,五次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李吉林荣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特等奖第一名。但是,李吉林从不躺在平静的港湾去享受荣誉,她永远追求那奔腾的涌浪。在41年的教育科研路上,她独立撰写了350篇论文,出版了28本专著,举办了2次情境教育国际研讨会,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她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17年,李吉林的儿童情境学习系列丛书英文版由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在全球发行,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中的第一人。李吉林以一个小学教师的身份,让中国教育思想走上了世界讲台。
“我有这样一个信念,就是帮助他们成功,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
李吉林说,情境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其实,不只是给孩子添翼,她更擅长的是给青年教师添翼。李吉林将培养青年教师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1990年5月,通师二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成立,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早的校本教师培训基地之一。李吉林亲自担任导师,从师德、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教育科研四个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她对青年教师的训练是系统而严格的,每人一份“成长规划”用以明确目标,一张“作息时间表”力求日有所得。练书法、画简笔画、做读书卡、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撰写论文是青年教师的长期作业,他们做完后,李吉林还要讲评。在“严训”的基础上,李吉林还乐于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各地向她发来讲学邀请,她常把机会给予她的弟子;中国教育电视台录制情境教學讲座,李吉林撰稿后,让15名青年教师登台亮相。
李吉林高屋建瓴的指导,细致入微的提携,化成了青年教师成长的动力。他们用出色的成绩,回报着李吉林的悉心栽培。曾经摘下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桂冠的施建平成为江苏省第一批教育家培养对象;吴云霞、黄美华、唐颖颖、陆红兵等6名特级教师从青年教师培训中心脱颖而出。语文学科人才辈出,捧回10个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最高奖项;数学学科成绩斐然,夺下了江苏省数学课堂竞赛13连冠;英语、美术、体育各科,都在情境教育思想的滋养下,蓬勃发展,开创崭新的篇章。李吉林通过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支富有学术造诣、积极向上的科研型教师团队。2018年,教育系统首次参加全国质量奖评比,通师二附一举获得了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李吉林不仅关心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还竭尽所能为整个小学教师队伍的发展贡献力量。2001年起,李吉林接受了教育部師范司安排的培训国家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任务,在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进行培训,她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不仅如此,只要有可能,她总愿意把时间用在和教师们交流上。去外地开会时,她经常放弃参加主办方组织的观光游览活动,去给当地教师上示范课,答疑解惑。随着情境教育教改成果的推广,李吉林更忙碌了,她在偏远穷困的农村设立实验点,到那里为教师们做讲座、上示范课,努力把情境教育的种子播撒到远方。李吉林已经将教育改革、教育普惠当作了自己的毕生追求。
李吉林为中国基础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被评为“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20位新中国60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人物”。著名学者翟天山说:“李吉林老师是情境教育的创立者,但情境教育已经不再是她个人的事业了……情境教育这个事业是可以持续发展的,可以延伸的。这种教育的延伸给中国教育的发展,给情境教育走向世界带来了深厚底蕴。”现在,情境教育已然成为一棵郁郁苍苍的大树,耸立在世界教育的园地里。
李吉林说,小学教师是她的第一身份,教好小学生,这是她的本分。她有滋有味地做了一辈子小学教师,把全部的兴趣和热情都投注于儿童教育,毕其一生心血构筑了令人称奇的情境教育体系。李吉林怀着对儿童的爱,对教育的爱,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出了一条中国教师自己的路,成为中国本土教育家走向世界的典范。她那胸怀大爱、奉献祖国的责任意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高尚情操,心忧天下、宽厚慈爱的长者风范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留在了所有教育人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