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清
【摘要】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设计进行不断优化,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和能力。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的意义、存在问题,以及有关优化设计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优化问题;有效方法
数学学科给人的感觉就是知识点抽象化,部分知识内容难于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觉得有一定的难度。多数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时候会用设计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就目前来看,初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设计存在相对偏难的现象,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小学生来说,有时难免对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初中数学问题的优化对教师来说较为迫切。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的意义
目前数学教学模式,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对于刚接触到初中数学的学生来说,有些学生无法适应抽象的数学知识,部分学习内容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通过教学问题的优化设计,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生活的现象来分析问题,以便不断调动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利用优化后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知识问题探索和讨论中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氛围,自主参加到课堂学习中,抛出问题作为引导方向,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更有效地接收相应的知识点。此外,在问题优化的过程中,教师不妨加深与学生互动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从而更加全面地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梳理,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想要高质量地实现数学教学的问题优化,教师就要了解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存在问题,如同我们解答数学题一样,只有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根据问题的情况研究解决的办法,找到相应的答案。如今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了盲目性的问题,虽然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增加了课堂提问,但并未达到学生和教师交流的目的,反而引起了学生的不适应。有些教学中的问题难度明显偏大,或者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逻辑性不够紧密,这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初中数学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型问题设计
启发型问题的设计就是对学生采取先虚后实的形式提问,让他们根据问题去获取最佳的答案。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教师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利用教师现有的资源来启发学生思考,将抽象化的象限转化为平常使用过或者见到过的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物品,可将整个教室看作一个平面直角坐标轴,靠墙角的竖排课桌看作是坐标轴的y轴,第一排的课桌当作坐标轴的x轴,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室这个坐标轴中自己位于哪个坐标和象限位置。教师通过现场提问,即可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又加强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操作型问题设计
操作型问题的设计就是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法,以此来更好理解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将数学抽象化的知识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思考,规范学生的逻辑思维,达到课堂学习的效率。比如,教师在讲解《等边三角形》相关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直尺等画一个等边三角形,或者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做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形状物体,然后教师抛出问题,比如等边三角形应该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和实际操作中想到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同时为学生演示。这种操作型的教学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动脑能力。
3.质疑型问题设计
质疑型问题的设计是对问题解答的拓展,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将答案只局限于一种类型。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共同地探讨和学习。比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方程式,给出已知条件这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那么(k-1)y2+2y+1=0求k的范围,这个时候学生会运用学习的知识直接求解会得到k≤2这个答案。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所有≤2的值都符合要求吗?如果k=1是否满足题意?学生可根据教师提出的疑问再次计算会发现,这道题的结果是k≤2且k≠1,那么如果我们对题的大纲进行修改,不给已知条件,只求(k-1)y2+2y+1=0时k的值,学生们可根据计算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k=1时,另一种是k≤2且k≠1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这样反方向的解题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理解的误区在哪里。
4.开放型问题设计
开放型的问题设计,实际上侧重于学生发现、思考、联想、分析、讨论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从而得出问题的结论。开放型的问题设计其特点就是多向性,教学课堂中运用这种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二次函数时根据已知的问题来得到结论。例如,函数y=x2+3x+4能看出哪些结论,坐标轴的位置、顶点的方向、开口方向、递增或递减的情况类似于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可参与的面比较广,根据已有的问题我们可以延伸到其他问题,如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延坐标轴的解析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开发学生的开放型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诊断型问题设计
诊断型的问题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带有诊断性的问题,对学生容易出现差错的弱項加强训练,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防范错题的“免疫力”,力争把“短板”转变成为“潜力板”。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发现有许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发言比较积极,对于上课的内容也能理解,但是到考试的时候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在审题不够细心,思考问题有时候不够全面,对学习的知识掌握不够透彻。然而在新型的教学理念下,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设计诊断型教学法,让学生在出现错误、改正错误、防止错误,在错误中吸取经验。
与小学阶段不同,初中阶段的数学是启发学生对运用逻辑思维对抽象化数学内容理解的一个开始,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因此作为初中数学的一线教师,应当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方法,不断优化设计一些有效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杨小明.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探析[J].文理导航,2016(2z):3-4.
[2]陈娥.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探析[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7).
[3]许菊云.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J]. 理科考试研究,2016(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