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泽县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2019-09-10 07:22张发奎吴勇金吉秀张琼蒋先林王玉方
种子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玉米

张发奎 吴勇 金吉秀 张琼 蒋先林 王玉方

摘   要:在云南省会泽县,玉米是主要种植的粮经饲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3万hm2,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玉米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为了提高玉米种植的效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玉米病害进行防治。对当地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发病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玉米;主要病害;发生;防治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3-0088-02       中图分类号: S435.131       文献标志码: A

玉米种植过程中,病害防治是主要栽培措施之一,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玉米病害进行综合防治,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确保玉米的豐产丰收。在云南省会泽县,玉米病害一直困扰着玉米产业发展,2014—2016年,结合实施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编号CARS-02-79)-玉米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控制前移技术(项目编号CARS-02-05B)项目,种子部门及推广部门对全县玉米种植品种、栽培措施及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调查,试验研究与综合防治相结合,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对玉米病害进行防治,提高了农民对玉米病害的认识和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会泽县玉米病害防治指导思想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按标准采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进行综合防治。施用符合国家规定,有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农药生产批准文号、产品质量合格证的农药。

2   会泽县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2.1   玉米叶斑病

玉米叶斑病主要包括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在会泽山地春玉米种植区,从拔节至灌浆期间7—8月份,温度18~25 ℃,又是雨季集中期,附着在残余的玉米秸秆中过冬的病菌,借助温热的气候条件易发且发展迅速,造成大面积发病,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2.1.1   发生特点

大斑病下部叶片先发病,叶片发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形成菱形病斑,造成大面积叶片失绿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

与大斑病相比,玉米小斑病的特点是叶片中的病斑相对较小,一般在1 cm左右。发病初期,叶片上呈现水渍状褐色斑点,后为椭圆形在两个叶脉之间,边缘赤褐色病斑。虽然病斑小但是数量比较多,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黑色霉状物,抽雄后为发病严重期。小斑病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发病时间早于大斑病。

2.1.2   防治措施

玉米大小斑病病害的发生流行原因,一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存在大量浸染源,三是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选用抗耐病品种、消灭越冬病源、施用化学药剂等综合措施,是防治大小斑病的关键。

2.1.2.1   选择抗病品种

根据会泽县玉米大小斑病生理小种,选择普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提高抗病内因、减少化学污染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建议采用会单666、会单190、云瑞88以及胜玉6号等品种。

2.1.2.2   加强栽培管理

根据试验结果,采用生物多样性防控技术,将玉米与马铃薯进行宽窄行套种或与大豆间作,可以减少大小斑病的发病率。在玉米大小斑病发病的初期,根据GB/T15790的规定,可用50%多菌灵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10 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也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喷雾进行化学药剂防治。

2.2   玉米青枯病

2.2.1   侵染时期及症状

玉米青枯病又名茎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且由多种寄生和半寄生性病原菌引起。在会泽县玉米种植区域内,常见症状有青枯型,叶片自下而上突然萎蔫,迅速枯死,叶片灰绿色,灌浆期后乳熟至蜡熟期症状明显;黄枯型,包括从上向下枯死和自下而上枯死两种,发病时期与青枯型相近,茎基局部软腐。病原菌在种子或土壤上越冬,病残体是主要初侵染源,从根部伤口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高温、高湿是茎腐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从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生,乳熟至蜡熟期为病害发病表现明显时期。发病植株成熟期遇雨后天气暴晴,地上部变为青灰色干枯状,穗柄发软致使果穗下垂,千粒重显著下降。该病在会泽县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2.2.2   防治措施

2.2.2.1   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云南省会泽县玉米种植区域及布局,主推玉米杂交种综合性状表现,建议选择会单888、会单666、会单190、华兴单88、云瑞88以及靖单8号、胜玉6号等品种进行种植。这些品种均为兼抗性品种,可以将病害的发病率控制在最小范围。

2.2.2.2   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全县土壤养分情况,会泽县为增氮、补磷、补钾区,结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探索出最佳N-P2O5-K2O比为13-12-7的配方肥,肥料施用的指导原则为:以测土确定配方做到科学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播种时施用腐熟农家肥15 000 kg/hm2,N∶P∶K为10∶10∶10,三元复合肥750 kg/hm2作种肥,施用时肥料和种子要隔开,避免两者直接接触,施后立即盖土,避免伤种、烧芽和肥分损失。在5~6叶时定苗后完成,施用碳酸氢铵300 kg/hm2,在抽雄前10 d左右、玉米长到11~12片叶(大喇叭口)时,追施尿素750 kg/hm2作秆穗肥。

2.2.2.3   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采用宽窄行、地膜覆盖集雨栽培种植,种植规格为(90+50)/2×40(cm),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和良好的土壤透气性,减轻病害危害程度。

2.2.2.4   物理及化学防治

玉米青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人工清除发病株,集中烧毁,进行土壤深耕,控制和减少传染源。也可以用药物进行防治,在发生初期用72%的农用链霉素3 000倍进行基部喷施2~3次防治;发病中期用98%惡霉灵2 000~3 000倍灌根;也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喷雾,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

2.3   玉米纹枯病

2.3.1   发病特点

玉米纹枯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为害玉米近地面几节的叶鞘和茎秆,引起茎基腐败,破坏输导组织,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输送。播种过密、施氮过多、连绵阴雨易导致发病。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主要发病期在孕穗期至灌浆结实期。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

2.3.2   防治方法

2.3.2.1   清除病原

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发病部位。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密度67 500株/hm2,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害侵染。

2.3.2.2   选用抗(耐)病的玉米杂交种

包括会单888、会单190、会玉336、西单7号、云瑞8号等品种。

2.3.2.3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1 600倍液,也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喷雾,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

2.4   玉米穗腐病

2.4.1   发病特点

穗腐病是对玉米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和产量。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株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等多种霉菌侵染引起。穗腐病易发、高发,主要是种植品种抗病性弱、田间菌源积累量大、高温高湿、连绵阴雨造成。玉米的种子、根茬、茎秆、穗轴等病残体为病原菌寄主。在播种时,病菌粘附在种子表面,发病造成种子霉烂、发芽不正常,影响出苗;在成熟期当日平均温度在18 ℃以上、湿度达80%以上时,病菌快速生长成熟,遇风飞散,飘落在玉米的花丝上,引起病害发生,穗轴顶端及籽粒变成黄褐色、粉红色或黑褐色,严重时扩展到果穗的1/3处,当连绵阴雨或湿度过大时可扩展到全部果穗,造成不抗病品种大面积发病。发病籽粒表面生有灰白色或淡红色霉层,穗轴呈黑褐色。

2.4.2   防治措施

2.4.2.1   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抗病内因,减少病害侵染。建议采用会单888、会单190、华兴单88、云瑞88等品种。

2.4.2.2   采用精简化丰产栽培技术

会泽县属云南山地春玉米区,春季干旱少雨,雨季集中在7—9月,高温高湿利于穗腐病发生。采用地膜覆盖、窝塘集雨精简化丰产栽培技术种植,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加强肥水管理,形成良好的丰产长势,增强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2.4.2.3   农业措施防潮、灭菌

根据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编号CARS-02-79)-玉米穗腐病前移防治技术田间试验研究,在玉米生育前期对玉米穗腐病进行物理和化学防治,即:播种前用消毒剂ClO2对前一年发病较重田块进行土壤消毒;收获时遇到多雨天气,分散平铺或悬空吊挂堆放,做好防水防潮措施,若有烘干条件及时烘干,防止受潮高温感染病害;收获后,采用粉碎作饲料、氨化、沤制农家肥等措施,对玉米秸秆、玉米穗轴、根茬进行处理,阻断病原积累,减少发病机会,具有较好防病效率及增产效果。

(收稿日期:2019-01-31)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为什么玉米长“胡须”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