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田田 周启加
【摘 要】 以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提出的宏观结构理论为基础,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试图了解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语篇宏观结构策略的训练是否能够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宏观理解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获取文章主旨大意,把握作者态度观点,最终提高学生对阅读语篇宏观理解的能力。
【关键词】 语篇宏观结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19)03-0067-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一、引言
2018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笔试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据此,笔者通过对近十年的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的多项选择题进行分析,发现其含有以下几种题型:作者态度题、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题、细节分析题、词汇题等。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往往对考察细节和词汇的微观题目把握较好,正确率也较高,而对考察作者态度、主旨大意等的宏观题目把握较差且正确率较低。基于这一现状,对学生进行阅读的宏观结构策略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二、语篇宏观结构策略
宏觀结构(macro-structures)这一术语是由德国语言学家Manfred Bierwisch最早使用于文学作品中,但却并未涉及到分析语篇宏观结构的语义层次方面。 德国语言学家Gerd Wotjak涉及到“语义微观结构”和“语义宏观结构”这两个术语。 1980年,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 以此术语为名写了一本著作,提出任何语篇处理如果不考虑信息的宏观组织及其过程都是不合理的,陈志华和刘新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语篇宏观结构理论。
语篇宏观结构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更加深入地对语篇进行分析和理解,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宏观结构为基础制定语篇学习的方案。该方案包括对语篇连贯的分析、对语篇超结构的划分和对语篇宏观结构的解读。首先,对语篇连贯的分析需要通过分析语篇内部的衔接机制,促成宏观上的连贯。其次,语篇的超结构指的是整个语篇的功能框架,即文章谋篇布局的结构方式。最后,宏观结构是语篇的意义结构,对宏观结构的解读即是对文章语言意义的解读。
宏观结构通过宏观规则来处理,宏观规则体现着宏观策略,即随着语义层级的逐渐上升,不同的宏观规则会将下一层级的微观结构处理进入到上一层级的宏观结构。其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删除规则(A&B&……→N)
删除主命题中与语篇指代意义不相干的含有次要信息的子命题。
2. 概括规则(A&B&……→N)
根据上下义关系,将两个或多个微观结构的子命题概括为一个宏观结构的主命题。
3. 建构规则(A+B+……→N)
建构规则也是将两个或多个微观结构的子命题概括为一个更高级别的宏观结构的主命题,但它可以通过常识和推理恢复部分原命题的内容。
本教学实验旨在验证将以上宏观结构策略运用于实际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否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实验设计
1. 研究对象
以笔者授课的两个2018级大一新生两个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人数为36人,另外一个班为对照班,人数为35人。使用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一周两次课,实验周期为12周。
2. 实验前测
笔者在开学第一周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实验前的阅读理解测试。为了符合大一刚入学学生的英语水平且保证学生从未做过试题,试题从2018年高考英语试题(全国卷)Ⅱ卷和Ⅲ卷的阅读理解中选出六篇。为保证测试的效度,将测试题中的两道词义猜测题去除,保留六篇文章中22道标准化多项选择题,每题赋值1分。其中微观细节题共13道,宏观的推理判断题、作者态度题以及主旨大意题共9道。测试时长为100分钟,其间不休息。测试结束后,用Excel表格对两班学生阅读测试的总得分、细节题目得分以及宏观题目得分进行统计,运用SPSS 20.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如下结果(见表1、表2、表3)。
三个表中平均值与t值表明实验组的整体平均分要低于对照组,但表1和表2中p值分别为0.426和0.340,均大于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细节阅读测试题和宏观阅读测试题中均没有显著差异。表3中p=0.665>0.05,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阅读测试的总成绩没有显著差异。所以,可以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归于同一水平。
3.实验计划
对照组的教学依据学校下发的教学大纲,讲解课文时采用精讲的模式,注重词汇和句型以及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结构的讲解。而实验组则对课文的教授不采用精读的模式,对花费在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等方面的教学时间进行缩减,充分利用时间进行教学实验的内容。在实验进行的整个时间段内,要求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同学每周完成两篇四级真题的课外阅读理解并书写阅读汇报手册。对照组只要求记录课外阅读的内容即可,而实验组不仅要记录课外阅读的内容,还要记录自己在做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使用了课上所学的哪一种宏观策略,对遇到的问题有没有帮助,以及最终是否将题目做正确等等。
由于宏观结构策略在学习中的运用都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需要学习者通过记忆才能有效地将宏观结构策略运用于大学英语的阅读学习中。所以在对实验组实施宏观结构策略教学计划之前,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有关记忆的原理和学习策略与技巧等。然后,设计多种形式的语篇阅读开始对学生进行语篇宏观策略的训练。整个实验历时12周,具体计划的实施如表4。
4.实验过程
(1)记忆的原理
大一新生往往在阅读过程中采用高中已经习惯的逐词记忆的方法,但随着大学英语对其要求的提高,英语阅读篇幅的增加,显然他们之前的记忆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当下做阅读理解的要求了,因此有必要改变学生原有的记忆习惯,讲解有关记忆的原理,为之后宏观策略的实施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周实验过程中,笔者向学生介绍了记忆的概念、分类、过程以及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通过组块的方法来进行记忆,将前边部分的阅读内容总结为一个组块或者在自己记忆容量允许范围内的多个组块,与后边的阅读内容进行连接,就能提高对阅读的记忆能力。
(2)学习策略与技巧
在第二周的实验中,笔者将此次宏观结构策略训练的过程模式总结为:宏观结构学习策略→有意识运用策略→熟练运用策略→无意识运用技巧。
(3)语篇衔接与连贯分析
从语义角度来说,语篇连贯可以是文章主旨上的关联、时间上的关联、文章背景上的关联等等。而语篇衔接则是连贯的一种特殊形式,内在的语篇连贯是通过表层的衔接机制来完成的。所以,在教学实验过程中,笔者穿插着带领学生分析阅读理解的衔接机制,并要求学生在做课外阅读时进行自主分析文章的连贯性。
(4)语篇超结构划分
语篇超结构指的是语篇的常规性结构框架,它体现的是语篇的宏观形式,决定了语篇的功能。语篇超结构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实验过程中,笔者通过读前预测、读中验证、读后总结的方式试图让学生自主探究文章的框架结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的预测内容与阅读到的内容进行对比,适当调整脑海中的文章脉络结构。读之后,学生要针对整篇文章绘制超结构图示,按照自己所绘图示进行文章的复述。
(5)宏观规则使用
语篇的宏观结构是语篇的高级语义形式,语篇中的子命题融合为较大命题的过程,就是微观结构向宏观结构转化的过程,而促进这一过程的转化就需要前文提到的删除、概括和建构这三种宏观规则的使用。
四、实验后测
在实验即将结束的第12周末,笔者采用本学期教学计划外的课本中出现的阅读理解题目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共24道标准化多项选择题,每题赋值1分。其中微观细节题共17道,宏观的推理判断题、作者态度题以及主旨大意题共7道,测试时长为120分钟。测试结束后,同样用Excel表格对两班学生阅读测试的总得分、细节题目得分以及宏观题目得分进行统计,运用SPSS 20.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如表5、表6、表7。
表5中p值为0.413>0.05,说明在试验后测试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节阅读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语篇宏观结构策略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细节成绩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表6中测出p值为0.03<0.05,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宏观阅读题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期12周对实验组进行的宏观结构策略训练对提高学生宏观阅读测试题的成绩有较大帮助。表7中p值为0.022,说明两组在阅读总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语篇宏观结构策略的训练在提高学生宏观阅读题成绩的基础上,更促进了学生阅读总成绩的提高。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教学实验以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经过实验前对两个班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个班级在阅读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可將两个班学生的阅读水平归为同一水平。在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过程中,对照班按照学校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实验班则在教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宏观结构策略的训练。最终对两个班级再次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则在宏观阅读测试和整体阅读测试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细节阅读测试方面则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由此可见,语篇宏观结构策略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运用,虽然在提升细节阅读能力方面没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宏观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促进了学生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
六、结语
本次教学实验表明语篇宏观结构策略的训练虽然在细节阅读题方面没有显著的作用,但是对提高学生对语篇宏观阅读的理解却起着重大的作用。并且随着对语篇宏观理解能力的提高,最终会促进学生阅读总成绩的提高。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宏观结构策略的训练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39-45.
[2]Manfred Bierwisch. Poetik und Linguistik[M].Munich:Nymphenburger, 1965.
[3]Gerd Wotjak. Untersuchungen zur S truktur der Bedeutung.[M].Berlin:Akademie Verlag.1977.
[4]陈志华,刘新全.知识与语篇理解——话语分析认知科学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Mckeach W H,Pintrich P R,Lin Yi-Guang, Simth D A,Sharma.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2nd ed.)[A]..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C]..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