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非科普小说《人体旅行记》评介

2019-09-10 07:22张之杰
科学文化评论 2019年3期
关键词:科普

摘  要  索非是20世纪30—40年代著名科普作家,作品以医学为主,在当时独树一帜。在大陆,索非因赴台及无政府主义背景,几已遭人遗忘。在台湾,因其心存遁世而默默无闻。通过简介其科普代表作《人体旅行记》,分析其内容、写作手法等,并略作评论,以期为索非科普著作的研究抛砖引玉。

关键词   索非  科普   人体旅行记

中图分类号  N09: R-09

文献标识码  A

一   前言

索非(1898—1988),原名周祺安,出身安徽绩溪望族。其父周绍谨,前清监生,胡适三姐夫①。20世纪20—40年代著名文化人,以参与无政府主义、推动世界语、从事出版和科普创作闻名。因笃信无政府主义,主张废姓,并以身作则,除了自己改名索非,还为其子取名“鞠躬”,为其女取名“沉沦”(后改为沈沦)。鞠躬(1929—)日后成为为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沦日后成为导演(图1为上海“孤岛”时期所摄索非全家福) [1]。

1946年春,索非应好友无政府主义者范寿康之邀前往台湾,后老死岛上。索非羁台及其无政府主义背景,使得在大陆出版的一般辞书上查不到他,相关研究也极少,其著作皆未重刊。1983—1984年,知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曾设法出版《索非作品选》,惜因索非人在台湾而未果[1]。

2017年2月间,笔者从叶永烈先生处得知索非其人,同年5月间撰成《显与隐:科普作家索非的两段人生》[2],纵谈索非在大陆及在台期间的际遇及人生态度。又因叶永烈先生大作,得知索非之科普代表作为《人体旅行记》,特地前往图书馆借阅,此书置“密藏室”(非开架),需调阅,且限馆内阅读。笔者复印一册,经仔细阅读勉力草成此文,以期抛砖引玉。

二   索非的科普创作

当今讨论索非的文章大多是些杂文或访谈,学术论文罕见,就笔者所经眼,仅李洁教授《索非科普创作的缘由及其特点探析》[3]一种。李教授认为,索非从事科普的缘由有三点:其一,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和熏陶;其二,受到开明书店编辑出版理念的影响;其三,基于医学救国的理想及个人经历,包括母亲死于霍乱等。这三个缘由当然言之成理,不过要是考虑到他的无政府主义信仰就更完备了。

无政府主义重视教育。1908年,中国无政府主义巨擘吴稚晖先生发表的《无政府主义以教育为革命说》,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重要文献。该文提出:“无政府主义者,其主要即唤起人民之公德心,注意于个人与社会之相互,而以舍弃一切权利,谋共同之幸乐。此实讲教育也,而非谈革命也。”①因为以教育为革命,无政府主义者热心教育、文化事业,普及科学乃其课题之一。

索非是开明书店元老。1938年,同为开明元老的赵景深在《文艺新潮》发表《记索非》,他说:“我国最缺乏像法布尔《昆虫记》那样的科学小品,周建人、顾均正、贾祖璋、高士其和索非诸家能努力及此,使得科学普遍化、通俗化,真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4]赵文将索非与周建人、顾均正、贾祖璋、高士其并列,可以看出他在当时科普界的地位。

索非除了精通世界语,还通英文等外文。据其子鞠躬说,他凭着自学,考取上海市工部局的医师(西医)执照,每天利用午休时间,在开明附近的欧洲大药房楼上的小诊所,免费给穷困百姓看病①。工部局是上海公共租界的最高行政单位,下辖若干处,其中卫生处又辖若干科,包括核发执照的执照科②。索非的执照是租界工部局核发的,而非上海市政府卫生局。

由于索非具有医生身份,其科普作品以医学为主,在20世纪30—40年代的科普界独树一帜。他经常以索非和“余在学”之名,在《中学生活》《新少年》《中学时代》《学生月刊》《少年读物》等刊物上发表医学科普文章[3];又出版《疾病图书馆》(1937)、《孩子们的灾难:学校传染病篇》(1939)、《人体旅行记》(文化生活,1939)、《战时救护》(1939)、《人与虫的搏斗》(1941)、《人体科学谈屑》(1941)。除了《人体旅行记》,其余皆由开明书店出版,《人体旅行记》为其科普代表作。

索非的医学科普创作的受众为青少年,他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入手,根据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和知识背景,透过文学手法,以各种体式创作青少年看得懂、感兴趣的作品。索非的医学科普作品深受瑞士医学史家西格里斯(Henry E. Sigerist)的《人与医学》(Man and Medicine)的启发。此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36)的出版和胡适有关,见此书胡适序文。

索非在《疾病图书馆》的序言中说:“他(西格里斯)是用通俗的笔调,把人、病人、病的征象、病理、病因、医疗及医生等的历史的经过,以及科学的演进这些现代的最深奥的学理,化为通俗的富于兴趣的故事,避免了一切不必要的专门名词,却一点也不会离开整个医学的范围。”“(我)虽然远不如西格里斯的《人与医学》的伟大,可是在中国用这种形式演出的医学常识书,我自信还是一个创举。”[3]的确,20世纪30—40年代从事医学科普创作者,除了索非,似乎还找不出第二位。

李洁教授鸿文已全面探讨索非的科普创作及其成就,但未见有人针对其个别著述作专题研究。笔者不揣浅陋,谨以索非科普代表作《人体旅行记》为标的,从基本设定、内容与人物、写作手法等方面简介此书,结尾并略作评论,以期为李教授鸿文续貂,并盼能抛砖引玉,引出更多人研究索非——这位不该遭人遗忘的科普作家。

三   《人体旅行记》的设定

索非科普代表作《人体旅行记》为文化生活出版社“少年科学丛书”之一册,作于“孤岛”時期的上海,1939年出版,1947年再版(图2),是部具有科幻意味的科普小说。

“Science fiction”这个词,意为有关科学的故事。在英文的语境中,不论故事中的科学是现实的或是幻想的,皆属之。将science fiction译为中文,笔者认为可分化成科幻小说和科普小说两个词,前者情节虚构,所依据的“科学”也是虚构的或非现实的;后者情节出于虚构,所依据的科学知识却有凭有据。科幻小说属于文学,不具备科普功能。科普小说是科学的,也是文学的。换句话说,科普小说是以小说的笔法叙说科学的人事物,因而具有科普功能。

为什么说《人体旅行记》是一部具有科幻意味的科普小说?因为它的基本设定——师生进入人体旅行是科幻的,而内容却是地道的生理卫生知识。换句话说,科幻只是个引子,科普才是主体。

一批师生如何进入人体?出发前,每人分发一组工具:“在这些零杂东西中间,一副眼镜算是最重要的工具,然而却是难看得不成样子,厚厚的玻片,呆笨的架子,完全不像眼镜,简直是乡间拉水车的黄牛的眼罩。”[5]戴上这副眼镜,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人体,甚至从一个小伤口进入血管,观察整个循环系统,书中这样描写:师生一行人穿着潜水衣,在操场上整队许久,未见团长发下出发命令。这时远远走来一位美丽的姑娘,手里挽着花篮,连跳带唱。团长笛子一吹,叫大家准备,却惊动了姑娘,又看到 “我们这个人不像人、兽不像兽的队伍,……于是她丢掉了挽着的花篮,拔腿飞奔,鲜艳的花儿散了一地,天女散花似的”。

她在惊叫飞奔的时候,脚下不知被什么东西绊住了,立脚不稳,猛然地,一个筋斗,翻身跌在地上,一只雪白粉嫩的腿上,不知道被什么东西挖去一块皮肉,鲜红的血涓涓地流出来。

“立正!”团长直着嗓子在喊口令。

“开步走!”

我们踏齐了步伐,“一,二!一,二!”地向前走着。前面的方向,正是向着跌倒在地上的女郎。可爱的女郎呻吟地倒在地上,血从她的破伤处涓涓地流出来。……

“跳!”刚刚走近女郎的身边,团长又发出这道命令。

不知道团长在玩什么把戏,我们这一跳,一齐跳到女郎的血泊里了,这时候我们已无法看见那个可怜的女郎,只觉得满眼红光,红得比市上的霓虹灯还要红。([5],页151)

他们已进入女郎的血液里了!

四   《人体旅行记》的内容与人物

《人体旅行记》分为四篇:前奏([5],页3—18),含人物素描、偶然的决议、出发的前夕等3章;消化系统巡礼([5],页19—83),含科学的惊异、在牙门口(口腔)、夔门(咽喉)、窄道(食道)、黑地狱(胃)、曲径(小肠)、阴沟(大肠)、消化系统概要等8章;呼吸系统巡礼([5],页85—137),含出发前的纠纷、隧道(鼻腔)、阱(咽喉及气管)、迷宫(肺)、升天(飞出呼吸道)、呼吸系统概要等6章;循环系统巡礼([5],页139—226),含反动(争执)、长江大河(血液)、救命圈(红血球)、三位一体(血球、血小板和血浆)、百川汇海(心脏)、天罗地网(肺循环)、三关(心脏瓣膜)、歧途(主动脉弓)、斗士(白血球)、循环系统概要等10章①。全书采第一人称叙事。该书“前奏”,叙说参与人体旅行的人物、动机、道具等,得多费点笔墨说明。

“前奏”第一章“人物素描”,介绍他们学校的教职员,开笔就说:“我们学校里的教职员们的姿态,真是无奇不有,不知校长先生是从哪里物色得来的。就从校长说起吧,校长自己是一个跛子!”“舍监先生更有趣,他的行动简直像一个贼。”“教务长胖得简直像一只猪。不要说走路,教他站着也似乎有点费力。”[5]这三位难免常遭到同学们作弄。

那个不分冬夏老是戴着瓜皮小帽的国文教师,简直像个唱戏的,……你知道他怎么老是戴着帽子,原来是一个癞痢头。

说起来你不会相信,我们的化学教师是一个魔术家……

体育老师不像人,简直是一只猢狲,……我们看他在操场上跳来跳去的情景,大有围观猴子出把戏之概。

历史老师像个说書的。……

地理老师像个走江湖卖膏药的。

在所有的教师中间,要算图画教师最漂亮,……而且他还有个响亮的歌喉,唱起歌来无出其右,所以他同时也担任了音乐教师的职位。

然而我们却一致地欢迎着生理学教师,一来他兼任着动物学和植物学以及物理学的讲席,我们见面的机会特别多些,二来因为他做人非常和气,和我们在一起,亲热得胜过同班同学。……他是一个实验主义者,他常说读死书是毫无用处的,……他无论讲授哪一门功课,总是搬来许多模型或实物,……我们在他的讲堂上,差不多不是在读书,简直是在游历。([5],页5—6)

介绍完主要人物——宛如导游的生理学老师,随笔又带出一位滑稽人物:“在我们学校里,还有一位十分有趣的事务主任,人倒十分忠实,可惜他是一个哑巴。”作者设定了跛子校长、胖如肥猪的教务长、哑巴事务主任等人物、如猢狲般的体育老师、爱美的美术老师等,除了逗趣,也为人体旅行增加了趣味和话题。譬如事务主任遇到状况只能“O,O,O”地叫;教务长胖得跟不上趟;体育老师一刻也不得安静;美术老师随时生怕弄脏了衣物;国文老师常会即景吟诗……

“前奏”第二章“偶发的决议”,叙说生理学老师如何重视实验,以及提出做个系统性实验的计划:“零碎的实验固然可以获得不少的多方面益智,但终究不如系统的实验来得获益更多。我们已经经验过许多零碎的实验了,我总还想找一个整个的机会领导你们做一回系统的实验。”

先做什么呢?同学们的意见分歧,最后老师做了决定:“我看还是先从生理学方面做一个系统的实验吧。”“系统的实验需要一个整个的时间,并且需要一个完备的生体。……到时候我们去旅行人体,从生活着的人体来完成我们的目的。并且也应该先征得校长、教务长以及各位教职员们的同意,如果他们乐于参加,那末对我们的工作也是不无帮助的。”同学们齐声叫好,“兴高采烈地完成了一个决议”([5],页13—14)。

“前奏”第三章“出发的前夕”,叙说生理学老师的人体旅行计划获得全校师生响应。学期结束典礼那天晚上,师生齐聚大礼堂,听取旅行团“团长”生理学老师说明计划内容:“第一应规定出几条旅行路线来,并决定一个先后的次序;第二应该决定负责记录的人员,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尽量记录下来,藉供日后的考案……”

关于路线和记录,团长生理学老师说:“第一条路线,我们预备巡礼消化系统,记录的工作归德级担任。第二条路线,我们预备巡礼呼吸系统,记录的工作归智级担任。第三条路线,我们预备巡礼循环系统,记录的工作归体级担任。第四条路线,我们预备巡礼神经系统,记录的工作归群级担任。第五条路线,我们预备看一看皮肤、肌肉与骨骼,记录的工作归俭级担任。第六条路线,我们预备看一看分泌与排泄,记录的工作归美级担任。——如果还有时间,我们可以巡礼生殖系统,和其它器官,好在我们还有仁级和美级的同学,记录的人员是不会发生问题的。”([5],页17)

末了,团长又吩咐:“必须绝对听从我的指挥!”接着说出还没说的第三项规定:“第三应该绝对始终如一,大家全始全终,谁也不许中途告退。”大家都同意了,团长笑容满面地说:“我已经替诸位预备了必要的工具,每人一组,我吩咐校役拿来发给你们。”([5],页18)

立刻,我们每一个人的手里都有一组工具,是一副眼镜,几只里面不知道藏着什么东西的瓶子,几片玻璃,一套衣服,一顶降落伞,一只口罩,几个纸包,一具手灯,一支铅笔,一束稿纸,还有些零杂的东西,合盛在一只袋里。”“每一个人都兴高采烈地期待着早一些实现这一个有趣的旅行。([5],页18)

五   《人体旅行记》的写作手法——以消化系统为例

第二篇消化系统巡礼(德级记录)第一章“科学的惊异”,说明那副特殊眼镜的作用,前已言及,不赘述。第二章“在牙门口”,全校师生依照身高排成一路纵队,由体育老师答着数前进,不知走了多少路,团长要大家戴上眼镜、旋转集光圈,眼前出现了一个红土冈,经团长解释,原来是一个人的下唇!

第一人称叙事者(我)不免疑惑:“我們都是人,是人而竟会爬上一个人的嘴唇,除非我们变小得像微生物样,那只有这一个人的嘴唇变大得像个山冈了。在这个奇怪的现象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不是在旅行,简直是在演童话哩。”([5],页27)

还有,“我们站着的既然是一个活人的下唇,那末倒悬在我们头顶上的自然是一个人的上唇了。我们细心地观察,果然这两个土冈的两端互相连系着,构成一个口框,这就证明我们团长的话并没有说错哩”([5],页28)。

“这是一个张口呼吸的人。”团长说:“所以上下唇离开得那么远。一个人的嘴,除了说话和吃东西以外,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紧闭着。我们只能用鼻子来呼吸,空气经过鼻腔,一则可以使空气变成温暖,二则可以减免尘埃和病菌之类的侵袭;张口呼吸的人颇多危险,一则冷空气容易直达喉头,易致感冒,二则会使尘埃和细菌之类成了侵袭之路。”([5],页28)团长借机做了番卫生教育。

接着师生观察了牙齿和舌头,观察龋齿时,体育老师自愿进去观察。“我去,我去,体育教师不曾安定过,一直在每一颗牙齿上跳来跳去,任情浏览,这时候欣然应征,愿意前去,说着纵身一跳,跳到那颗坏牙齿那里,找到了坏洞,往里一钻,就不见了。”

团长正在解说门齿、犬齿、臼齿的功能时,体育老师从坏牙齿里爬出来,满身尽是污秽。“闷死我了,臭死我了。”接着由体育老师报告牙齿的构造,包括釉质、象牙质和髓质,“可惜我观察的牙齿是已经坏了的,所以釉质也坏了,象牙质也坏了,髓质也坏了,大概是在腐烂吧,那种腐败的气味臭得很,这臭气几乎把我窒息了。”([5],页32—33)

大家正在聚精会神的倾听,“忽然一个遍体通红的怪物,凭空卷了过来,我们立刻被扫得东倒西歪,站立不住”([5],页35)。那个遍体通红的怪物是舌头,跛脚校长站立不稳,跌到舌下去了,连呼“救命!救命!”大伙把校长救起来,身上满是又湿又滑的水,团长解释,那是涎(唾)液,是从涎(唾液)腺分泌出来的。接着又说明唾液的消化作用,以及舌头和味觉的关系。

如此这般,接下去观察悬壅垂、扁桃腺、会厌、食道、胃、小肠、大肠,最后“晃呀晃地经过了直肠,涌进了肛门,全体被撵出这个人的体外了”[5]。奇异的旅程,加上逗趣的人物,活泼的对话,以及偶而发生的一些小惊险,使得团长(生理学老师)的解说并不觉得沉闷。不知不觉间,上了一堂消化系统的生理卫生课。

六   评论与讨论

笔者所依据的《人体旅行记》文本,为1947年10月再版本。这个版本没有序言,也没有后记。料想1939年初版也是如此。从中看不出写作动机,也看不出任何有关作者的讯息。根据“前奏”第三章“出发的前夕”,师生将巡礼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看一看皮肤、肌肉与骨骼、分泌与排泄,如果还有时间,可巡礼生殖系统,和其它器官……而此书只有消化、呼吸、循环等三个系统,可见写作计划并未完成。

对索非科普著作文本有较多研究的李洁教授说:“索非科普创作的目标读者是青少年,他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入手发现创作题材,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文化水平,选择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戏剧等适宜的文学体裁,灵活地运用自述式、书信式、日记式等叙事手法进行创作。”又说:“索非医学科普创作的体裁丰富,有科学小品、科学故事、科学童话等。”[3]李洁将《人体旅行记》归类为科学童话。

笔者认为,《人体旅行记》是部科幻式科普小说。它的科幻部份——师生借着一副神奇的眼镜进入人体,但并没说明师生进入人体是怎么缩小的,从人体出来后是怎么被还原的,也没考虑到人体内的特殊环境。举例来说,师生进入人体,没戴氧气筒怎么呼吸?穿上潜水衣怎能互相对话?在血液中如何不遭受免疫系统攻击?

科幻虽非科学,却不能作童话或神话式想象。以科幻小说的太空之旅为例,宇航员仍需搭乘宇宙飞船,走出宇宙飞船必须穿戴防护设备,不能像神话或童话般,不需任何装具即可遨游霄汉。以这个原则检视《人体旅行记》,难免有不足之处。

笔者从图书馆借得《人体旅行记》,翻阅之下不禁联想起当代科普、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的《奇异的旅程》(台译《联合缩小军》,Fantastic Voyage,1966)[6]。该书的大意是:美国情报员策反了一位苏联科学家,当苏联科学家飞抵美国后,遭到汽车自杀攻击,脑部瘀血,命在旦夕。医疗小组搭乘一艘缩小成细菌大小的潜艇,以针筒注入苏联科学家的动脉,经过心脏、肺动脉等,经颈动脉进入脑部,过程中历经艰险,包括白血球和抗体攻击,卧底的领航官苏联特务的破坏等,在一个小时大限内完成任务,并还原成原来大小。全书一气呵成,趣味盎然。

阿西莫夫的《奇异的旅程》虽属科幻小说,但也传达了若干科学知识。从较宽广的角度来说,也可称之为科幻式科普小说,仍具有科普功能。《奇异的旅程》的缩小“原理”是:把一切都缩小,包括原子,这样才能无限制的缩小。将物体缩小要有个道具,《奇异的旅程》的道具是部称为“微缩器”的机器,物体的缩小或还原在这部机器中进行。

就《人体旅行记》用来放大或缩小的道具——神奇眼镜来说,缺少一套言之成理的说词。举例,唱歌女郎看到一队身穿潜水衣的队伍,吓得绊倒跌伤,这群人怎会一跳就进入她的伤口!是怎么瞬间缩小的?甚至小到可以坐在红血球上旅行!女郎怎不会为一群人突然消失感到诧异?而一群人走出伤口时,那位女郎仍在原地,怎不会为一群人突然出现感到震惊?这些都没有交代。

至于科普部份,除了有少部份已过时,但并没什么大问题,代表索非凭着自学,对解剖学、生理学以及医疗卫生等具有相当基础。书中的插图,不论是器官解剖图、组织构造图、示意说明图都还算清晰。少数插图显然是国人自己画的,如嗅觉示意图([5],页102)就画得极好,图中少女的衣着是中式的。书中容或有不够严谨或错误之处,这方面倒不必责备求全,早期国人自撰的科普作品大多如此,即使是大陆科普界奉为经典的高士其的《菌儿自传》,其不严谨或错误更甚,笔者曾为文评论①[7]。

就写作技巧来说,此书创意独特,每有巧思,例如师生一行人以绳梯从咽喉进入气管,观察过支气管、微支气管和肺泡,待要离开时,一声大声咳嗽,绳梯随着痰咳出体外。怎么办?团长叫大家拿出降落伞,“顺着呼气的势,我们一齐凌空上升,升出气管,经过喉头,经过咽腔,恰巧那时候这个人打呵欠,我们顺势经过口腔,一个个从口腔飞出体外了 ”([5],页134)。

从所引的若干段書文可以看出,索非的文字相当好,同时代的科普作家中能够胜过他的人恐怕不多。此书所缺的似乎是小说写作技巧,小说要有冲突,情节要跌宕起伏。此书虽有若干巧思,也有逗趣的人物,但通篇有如讲课——只是从在课堂讲课、换成在人体内讲课罢了。

1983年5月3日,索非之女沈沦致函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信中提到重刊乃父科普作品之事:“我爸爸就留下那几本书,其它几本可能由于科学的发展已不太合适出版,而《人体旅行记》这本书,我感到还是有出版的价值。……如由于科学的发展,对书中的某些部分需要作注解,这事可由我哥哥来做。”[1]信中的哥哥,指索非之子,中科院院士神经解剖学家鞠躬。

笔者认为,《人体旅行记》如重刊,科普部份固然需作更新(即沈沦所说的注解),科幻部份更需改写,这方面有《奇异的旅程》作范例,改写时有迹可寻。如扬弃科幻,模仿《哈利波特》亦无不可,设定成魔法学校师生的人体之旅,可营造出另一种趣味。总之,人体及其携带物如何瞬间缩小或还原,应有一套可以自圆其说的说词。

1983—1984年,叶永烈先生曾努力寻求出版《索非作品选》,叶先生在其著作中说,出版社因“在当时以为作者在台湾,政治态度不明,不便出版”[1]。如今索非已亡故逾30年,出版《索非作品选》或《人体旅行记》应该不会再有政治忌讳。当代科普大家朱洗先生作于1937—1945年的“现代生物学丛书”(六册)已重刊(新星出版社,2015年),索非的《人体旅行记》也应该重刊。然而,不考虑政治问题,还得考虑销路问题!对一位久遭遗忘、已没有任何知名度的科普作家,不知哪家出版机构能有此魄力?

致谢  本文蒙淮北师范大学的李洁教授及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惠赐资料及图片,谨志谢忱。

参考文献

[1]叶永烈. 巴金的早年密友索非[N]. 中华读书报. 2017-03-01.

[2]张之杰. 显与隐: 科普作家索非的两段人生[J]. 科学文化评论, 2017, 14(4): 76—84.

[3]李洁. 索非科普创作的缘由及其特点探析[J]. 科普研究, 2015, 10(4): 71—76.

[4]赵景深. 记索非[J]. 文艺新潮, 1938, 1(7): 231.

[5]索非. 人体旅行记[M]. 北京: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47.

[6]林国堂译. 联合缩小军[M]. 年鉴出版社, 1977.

[7]张之杰. 谈谈红顶科普作家高士其[J]. 科学月刊, 2009, (1): 64—67.

猜你喜欢
科普
胆囊结石的科普小知识,你都知道吗
对抗肿瘤,营养“给力”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