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2019-09-10 07:22杨慧
介入医学杂志(英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治疗

杨慧

摘要:目的 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自愿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与阿司匹林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心绞痛持续时间、胆固醇水平、血压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

引言

心绞痛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症,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使得发生心绞痛的人数逐年上升,对患者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构成极大威胁。导致急性心绞痛发作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患者心肌发生急剧暂时性的缺血缺氧,多种原因均可促使心绞痛发作,如情绪激动、劳累、暴饮暴食、寒冷刺激等,而加强对心绞痛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探讨了心内科治疗急性心绞痛的方法以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符合实验研究标准的7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65.4±4.8)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83±1.63)年。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63~84岁,平均年龄(68.9±4.6)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72±1.91)年。兩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住院治疗初期接受身体检测确诊为急性心绞痛患者,且治疗配合度高。所有患者以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晓并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治疗,主要用于常规心绞痛的治疗,如常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脂质等,服用药物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药物。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的用药方法如下:75mg/d,28d/疗程。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心绞痛改善情况、发作频率等进行仔细的记录,评估并记录心绞痛痛感是轻微还是剧烈等,以便对用药效果进行及时的了解。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与发作时间,测量两组患者的胆固醇、舒张压与收缩压三项指标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工具使用SPSS18.0软件,其中(±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式为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χ2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对比

经4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的胆固醇与血压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胆固醇、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胆固醇与血压水平明显改善,且三项数据均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 论

急性心绞痛的临床发病率较高,心绞痛发作后患者会表现出心前区急剧闷痛、压榨痛等,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可为1-2min,也有些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会更长,但通常可在15min内得到缓解。导致心绞痛发作的原因较多,如情绪激动、过饱、过劳、吸烟、受寒受凉等,不但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会对患者健康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需要对此类疾病引起重视,积极治疗。治疗急性心绞痛的常规方法主要给患者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达到快速缓解症状的目的。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药物可缓解病情,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常应用阿司匹林、依那普利等药物竞争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可有效预防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的过程,显著提升血浆肾素活性,减少醛固酮分泌量,进而使血管阻力有效减少。依那普利可通过干扰缓激肽降解,减少血管阻力,使血管扩张,增加血管内血液量及含氧量,使心脏负荷有效减少,抑制血小板集聚作用,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阿司匹林中有效成分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有效抗血栓,以防出现不稳定心绞痛导致心脑细胞处于缺血状态,同时阿司匹林的药物稳定性较高,用药治疗后药效持续时间较长。但是,经临床实践发现,应用阿司匹林、依那普利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时,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时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从而有效控制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与发作时间。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结合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促进血小板活动,联合依那普利与阿司匹林等药物时,可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常规药物治疗,在依那普利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可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每次发作时间,提高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胆固醇水平与血压水平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可改善血脂与血压水平,从而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

对于心血管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通过详细分析,可采取以下措施帮助患者减轻症状:(1)在急性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必须要马上暂停所有活动,采取平卧的姿势,并调整好自身的呼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随时家中配备氧气设备,患者在发病时可以进行吸氧的方式来缓解症状。(2)在急性心绞痛发作时,可以采取穴位按压的方式,必须精准找到患者的足三里处的穴位位置,并用力按压,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缓解心绞痛的疼痛状态。(3)在急性心绞痛的情况下,患者可以服用硝酸甘油进行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症状,服用剂量为每次1至两片,服用后认真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以及服用效果,如果没有得到任何缓解,可以继续适量加大剂量服用。综上,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结合7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在治疗过程中,采取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分别是常规的治疗方式和常规加氯吡格雷药物的治疗方式。临床治疗资料显示,在心血管内科治疗急性心绞痛的过程中,关于心绞痛的次数和疼痛的持续时间等等多个方面,均可通过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控制和治疗,有效帮助患者治疗病痛。

参考文献

[1]徐海涛.探讨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3(15):52-52.

[2]贺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6):98-99.

[3]李如华,张晨晖.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3):28-29.

[4]张 艳.比索洛尔在急性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5):98-99.

猜你喜欢
心血管内科治疗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胺碘酮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