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生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往往是后人按照现实需要对过去发生的一切进行理解和构筑的,虽然历史和现实是有密切联系的,但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由于两者之间的距离感,导致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过程中出现了学习兴趣的缺失与认识的偏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与现实距离引发教学问题
在教学《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关于南京大屠杀知识点的过程中,当观看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影片和图片时,一些学生无动于衷。原本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没想到引来的却是类似于鲁迅笔下“看客”的冷漠;而在于学生探讨《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时,对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等前人事迹,有的学生不屑一顾,甚至怀疑现实是否存在。现在面对的初中生都是“90后”甚至是“00后”,学生生活的年代、思维方式、接触面与以往的学生相差较大,这让课堂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对学生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而产生的教与学的问题,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由于时间、距离导致对历史的认知错位。历史所学习的内容都是已经发生的,有的距离现在很久远,远远超出学生的感知范围。因此,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从当时的情景中去认识理解,而是立足于现在反观过去,必然出现各种认知错位。如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这不是学生不爱国或是素质问题、道德问题引起的,更不是鲁迅所说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只是因为时间、距离导致的认知错位。第二,由于空间距离导致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学生主要活动在学校,所能接触的大多都是日常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因此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因为对有些实际问题的不甚了解,导致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片面,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甚至影响公民素养的提升。
具体解决途径
针对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而产生的教学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实践中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解决方案。
角色扮演、生活体验 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列举了种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而体验式教学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如角色扮演、历史剧等可拉近学生与现实的距离,在学生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加深对重大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一课时,让学生扮演查理一世和新贵族代表对话,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到阶级矛盾的激化。除了在课堂中扮演各种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与历史相关的活动,更好地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现代媒介的利用 在信息化时代,一方面,课堂教学在运用多媒体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也能有效地拉近学生对于历史与现实间的距离。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历史转折》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时,可直接将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家庭承包责任协议书展现给学生。通过这张协议书,还原历史真相,再将小岗村“大包干”前后的粮食产量进行对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当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农民生活很辛酸,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另一方面,虽然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但课外活动对课堂的补充、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对于课堂上的一些问题,师生可在课下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比如,QQ群、博客、论坛等平台。学生针对某些问题或是感兴趣的话题,在查阅大量资料后进行广泛讨论,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又能锻炼学生能力并提升其素质。
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什么?是将来的历史。英国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曾说:“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历史课联系实际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其根本落脚点。教学过程中,要将历史与国际国内时事相结合,创设历史与现实链接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理解。如在讲述“西安事变”的时候,以恳切、义正词严的语调讲述张学良从哭谏到兵谏,以慷慨激昂的语气,评析大敌当前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生动而又富于表情的叙述,必然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結束语
史学的宗旨在于“经世致用”“彰往而察来”。因此,历史学科教学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生活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历史,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灵活而充分地运用现代媒介,这样才能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避免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问题而导致的一系列认知错位和价值观问题;同时,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良好习惯,更好地解决现在或将来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了解和记住过去,更应该在学习和研究过去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