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章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应当顺应这种社会发展形势,紧密结合体育教学特点,革新体育教学模式,提升体育人才质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体育人才。为此,本文就基于人才培养视角,在阐述培养高校体育人才必要性及体育教学模式方向选择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革路径,旨在创新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更好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高校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社会各阶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然而,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学模式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育人才培养成效远不如想象的好。为此,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与深化,就要求高校应着眼社会需求,并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及时革新体育教学模式,培养更多体育优秀人才。鉴于此,本文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以期为相关教学研究提供可参考价值。
一、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着眼于服务、生产及建设等多个方面,并重视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与课程设置都是围绕培养应用人才目标展开。而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体育教学更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及应用性。鉴于此,高校应结合体育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革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即打破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个性需求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掘学生的体育潜能,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所以说,在素质教育及新课程背景下,培养高校体育人才势在必行。
二、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方向选择
首先,当前高校体育学生多为“90后”,由于学生个性特征较为显著,对新型教学模式欢迎程度更高,所以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部门要充分引进更多新型体育人才,旨在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自由性及体育教学内容多元化需求。
其次,高校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即授课过程对设备器材配置要求很高,并不是只要有一块空地就可以了。以拓展训练或定向越野等来说,高校必须配备相对固定的场地及设备,如若缺乏相应场地及设施就无法顺利开展相应教学内容,进而影响学生的训练情况。所以说,优化体育教学设备配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再次,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来支撑,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是难以提升的。对此,只有针对不同教学模式,选择合理且适宜的教学组织方式,才能为高校学生更好学习提供一定保障,进而培养出更多体育优秀人才。
从次,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当下,国内诸多高校已经设置了新型体育项目,如瑜伽、围棋及舞狮等,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还为学校体育课程学习带来了更多趣味性。为此,结合时代发展进一步调整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至关重要。
最后,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授课内容、教学实践能力、课程创新意识等多方面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虽然高校已制定相应评价制度,如实践技能展示、实践成果展示,但这些评价制度还缺乏一定的可行性(重视锻炼结果,忽视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全方面协调发展,更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为此,完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非常有必要。
三、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一)强化教学新型人才引进
据了解得知,当前大不多高校由于缺乏一定的高水平体育专业人才,导致基于人才培养的体育教学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为此,要想实现素质教育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对人力要素的重视是关键。人力要素对于任何组织的发展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高水平的人力要素对组织发展进步有重要促使作用。为此,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也不例外,也需要高水平人才的辅助开展教学,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基于此,在人才培养视角下,为进一步满足新课改新要求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需求,开展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强化教学新型人才引进至关重要。特别是一些新型的体育项目,如街舞、射击、棒垒球等,都需要新型优秀体育人才提供教学。尤其是对于那些刚起步的高校来说,强化教学新型人才引进更为紧迫。因此,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当下,为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体育人才,高校必须强化高水平体育教学人才的引进,旨在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对现有的体育教师进行培养,包括教学理念、体育理论科研水平及教学能力等,进而提升高校整体师资水平,完善专业结构。由此可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迫切要求教师有极强的专业能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系统,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好准备。
(二)优化体育教学设备配置
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学设备,教学设备既要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的保障,更是衡量实践教学及规模的重要指标。然而,经实践得知,在当前大多高校之中,均存在不同层面上的体育教学设备问题,不仅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还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推进。鉴于此,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优化体育教学设备配置尤为重要。
具体而言,为全面弥补高校体育教学设备配置问题,高校应基于人才培养视角主观性增加和完善新的教学器材及设备配置,为培养更多体育优秀人才奠基。具体而言,对于一些体育实施较为老化的设备及时更新换代,且相应的增添一些新型的体育教学器材,促使师生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体育教学及学习上的满足。基于此,高校体育教学相关管理部门,应合理科学进行资金规划与配置,以期适当增加高校体育教学设备配置资金,进一步扩大新型体育教学设备配置,为实现体育人才培养贡献力量。由此可知,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只有在体育教学设备配置上加以重视并全面完善,才能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培养更多优秀体育人才。
(三)創新高校体育教学组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形式下的体育教学组织已不能满足现代化体育教学需求。究其原因,传统形式下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且枯燥,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无法激发学生运动潜能。为此,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要想得到改革,创新体育教学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就等同于教学组织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进一步推动改革发展,培养更多体育优秀人才。
以高校班级授课为例,虽说这是一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但随着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也就需要不断改革与完善。如创立新的课程结构模式,在班级授课基础上加强个别化指导,改变和丰富班级授课中学生组织方式等。如分层教学是顺应新课改新要求下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将分层教学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可让各层次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法,从而以饱满的兴致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获得更为优质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多体育人才。
(四)调整高校体育课程结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学合理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的体育课课程结构,既能优化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提升学生课堂体育技能训练质量。相反,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既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跟不利于学校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为此,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调整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与以上所述三点同等重要。
具体而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专业理论、专业实践及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定位。只有找准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才能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合理设置高校体育课程,为学生个体发展服务。即高校体育教师要跟随时代发展,拓展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如瑜伽、交谊舞、围棋、舞狮等,并将这些新兴体育项目引进体育课程建设之中。其次,高校还可以实行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形式,强化学生课堂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丰富学生课程结构合理性。最后,还要将终身体育理念融入体育课堂教学,旨在通过课堂学习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由此可知,调整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是推动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应加大重视程度,不可忽视。
(五)完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
影响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因素,除了以上四点之外,也包括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为此,要想推动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完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举足轻重,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制度,才能科学评价学生,促使学生更好学习发展。
例如,高校教师可以记录学生各阶段的专业及实践成绩,如每个学习阶段的量化分值,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旨在研讨与分析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体育教学计划,促使学生明确自身阶段性任务,并朝着这个方向科学有计划的开展体育训练,以期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体育人才。由此可知,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将过程性与结果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还要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在一起,进而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及公平性,为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强化教学新型人才引进、优化体育教学设备配置、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组织、调整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完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这五方面进行的探究与分析,旨在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体育专业人才。因此,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一定要加大此方面重视程度,并做出相应的改变,以期为我国基础学校体育工作有效开展及社会各阶层奠定良好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余贞凯,赵艳艳.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云南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8,34 (05):57-60.
[2]彭庆文,王昌友.基于终生体育服务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以怀化学院为例[J].体育学刊,2018,25 (04):105-109.
[3]颜照坤,田鑫.能力本位视域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 (21):9-11.
[4]张莉萍.高校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 (1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