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晗
一、“整本书阅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以来,其重点强调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受到了全国语文教师的关注,在必修课程的8个学分当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就占了1个学分,要求在必修阶段的18个课时中“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而且它还贯穿于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其他学习任务群,“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要运用这些经验与方法阅读相关作品”。相比“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等传统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确实给中学语文教育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大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价值。
其实,“整本书阅读”这个概念并非初创,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就是以“四书五经”等“整本的书”作为教材,但它的教学方式却和如今提倡的“整本书阅读”不同,它是按照类似篇章教学的方式,教师精讲,学生精读以阐发经义。而如今的“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以篇章教学为主的教材而言的。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近现代的转型,一是教学内容从单一儒家经典转变为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多学科形式,二是单就狭义的语文学科教学而言,也经历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四书五经”到古今中外各类型选文的轉变过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范围的扩充使得传统教育的“皓首穷经”变得不可能,选拔形式的变化也逼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努力实现各学科的均衡发展。
对于经历了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的人来说,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而持久的“知识大爆炸”,古老而封闭的中国要转型成为现代国家,要补的课很多,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很多,相当于是让传统的中国人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接受西方大量的文明发展成果,并且参与世界范围的知识创造与传播进程,这个挑战是相当大的。在这种教育转型的背景下,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定》中提出“读整本的书”的主张,其实是应对“知识大爆炸”的一种有效方法,这个概念关注的是养成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个能力,才能形成终身的自主学习能力,随时跟踪世界上先进的文明发展成果,而不必过度依赖课堂教学。
虽然“整本书阅读”这个概念在之前并未被如此突出强调,但它的概念雏形早已有之,在中小学教育中也有实践,只不过过去我们习惯以“课外阅读”“名著阅读”的形态来呈现,在教学方式上也未作详细规划。比如,200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一点在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被保留下来,表述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整本书阅读”写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并且做了详细的教学安排,这就意味着“整本书阅读”是重要的、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应该体现在日常教学的内容中。在这种情况下,全国语文教育界针对“整本书阅读”频繁进行的培训、解读、研讨、交流等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对此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做好充足的准备,方能保证实施效果。
二、当前中学阶段实施“整本书阅读”的主要困难
1.应试教育思维
毋庸讳言,在中国,教育方面的任何改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出于强大的社会惯性,现阶段应试教育的思维和做法是非常普遍的。一线教师的惯常思维往往是从考试出发,考虑如何教学才有利于提高分数。所以有很多所谓的“整本书阅读”,包括“名著阅读”的课不是引导学生去读原著,而是总结知识点,出考题,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多教师对于“整本书阅读”或“名著阅读”的真实想法就是怎样处理才能不影响高考,尽量少花时间,还能提高成绩。
北师大二附中的李煜晖老师曾经总结:“中小学课程管理和学习评价滞后课程改革,为整本书阅读增加了难度。教师惯用固有观念指导实践,对书册特点研究不足,对发展学生素养关注不够,经常出现事倍功半甚至荒腔走板的情况。立足真实的教学情境,从阅读规律、教学规律出发,在关键问题上把握分寸,拿捏尺度,是整本书阅读的当务之急。”
2.篇章教学惯性
语文学科的阅读板块,在高考中体现为阅读理解题型,一般表现为“原文+选择题”,题目以提取信息、判断正误为主要考查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就表现为文本只是材料,问题必有干扰项和标准答案,学生个体的阅读经验被忽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态就是教师聚焦文本细节,设计问题,做出确定的理解方式,再通过讲授把它传递给学生,如果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或者标准答案不同,那是一定要被纠正的。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很强的“操控”色彩,失于僵化,对于建构学生个体的阅读能力、积累阅读经验是有害的。
沿袭旧制容易,探索新规困难。这样的教学和考试形式已经有几十年了,中学语文教师的思维模式也相对固定化了,现在“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新出,教师们会觉得无所适从。如果按照原来篇章教学的做法来处理整本书阅读,全班共读一本书,出几道题,每个问题都准备好了标准答案,让学生按此理解,死记硬背,这其实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有害无益。
3.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习惯
“整本书阅读”应该发生于真实的阅读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读过原著之后再进行研讨,才能产生有效的表达和真实的思想碰撞,而在现实环境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舍不得拿出整段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专心阅读,学生的课下时间又很紧张,各科的作业都需要完成。整本书的篇幅长,阅读难度也大,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学生也会出现读不进去、读不懂的情况,这就给“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实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教师的阅读时间其实也存在困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个人的兴趣积累之外,专业的、长篇幅的阅读大多来自大学学习时的课程要求,而在角色转变后,反而很少有时间读整本的书。中学教师的日常阅读往往与备课相关,看的最多的书应该是教材、教参和教辅,长期偏向篇章教学的职业训练使得大多数教师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和指导缺乏经验。
另外,阅读的质量在不同情境下千差万别。虽然我们强调必读书目的经典性,认同它们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但不可否认,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人们都会本能地排斥“规定阅读”的书目。如果在阅读一本书时过于强调功利性,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则阅读过程就会扭曲变形,很难体会到内容中的美感。
每个人都有个体的阅读活动和阅读体验,时间久了也会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能力的建构其实不是靠上课教、考试考完成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静默的过程,发生于每一次的阅读实践中。出于功利目的强迫学生读书,催促学生读书,会败坏他们阅读的胃口。
4.文本问题:以何为教材、教参、教辅?
与传统的文选类教材相对照,“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的教材应该就是原著,这一点毋庸置疑,学校和教师一般也会要求学生去读。然而,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言,文选类的教材中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并不是教学所需内容的全部。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来说,只有原著也是不够的。
除了必读的原著之外,我们还需要阅读对原著的研究性作品、作者的传记、时代背景材料、原著的衍生作品以及类似作品。只有在这样的全景视野之下,学生才能对原著有整体而深入的理解。但是,问题又一次出现:读原著的时间还不够,哪有时间读这些?材料从哪里来?如何进行甄别和检验?
即使抛开这些只读原著,还是有问题:这些经典作品一般都会有多种版本,外国文学作品还会有多种译本,到底推荐哪一种版本给学生阅读才是最好的,最适合的?恐怕这就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了。版本学是专门的学问,一般老师没有这样的专业背景,市场上的版本众多、鱼龙混杂,尤其是公版书,已经到了泛滥成灾、泥沙俱下的程度。如果没有慎重选择版本,阅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更进一步说,学生读这些原著不同于课外的休闲阅读,是需要带着一定的任务去阅读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阅读经验和应有的能力提升,那么这些任务的设计就需要非常讲究,它不是只考查文本细节或是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简单总结,而应该是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针对性的,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能够有效地提升阅读效果,给学生一定的支架,减少他们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
三、如何更好地实施“整本书阅读”
1.保证课上课下阅读时间
保证阅读时间是完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根本,其他的工作都是附丽其上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突破思维惯性和应试教育的速成心理,舍得拿出大块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该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单是语文学科的事情,阅读能力是一种非常关键的能力,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根据学情探索“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特色课程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设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在必修课程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完成,占用18个课时。教师可以在课标推荐必读书目中选择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在书目的选择上也应参考学生的意愿,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可以预见,根据新课标编制的语文教材应该还是以短篇选文为主要呈现形式,关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内容,可能会给出一定的阅读建议,但不会特别详尽。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选择的书目开发特色课程,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结合的形式来完成这一任务,应该是一条可行之路。
3.制訂针对每一本必读书的教学方案
叶圣陶、朱自清两位教育家曾经在《略读指导举隅》提到:“课本所收的,选文之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来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至单调;所以取作‘精读’的教材。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字,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字;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
所谓略读,就是指在教材所选篇目之外的阅读,此书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指导,类似于今日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类的作品,但并非泛泛而论读书方法的书,而是选出了七本书做例子,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可以说是非常切实而有眼光的。选的七本书也很有讲究,兼顾了古今中外、经史子集等各种类型,并非纯然文学作品,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胡适文存》《呐喊》《爱的教育》。
同样是课标推荐的书目,同样是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不同,作品不同,就需要设计不同的课程方案,通过不同的路径来实现课程目标。
比如说,在书目的选择上,长篇小说既可以选择古代经典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也可以选择现当代作品如《平凡的世界》《四世同堂》,也可以选择外国文学作品如《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框架来思考每本书需要准备的材料:
(1)选择什么版本?
古代小说如《红楼梦》有脂本系统和程高本系统的两个主要版本源流,目前最恰当的版本应该是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前八十回为脂本系统,后四十回为程高本系统,结合了两个版本系统的优长,采纳了红学界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校注精当,可以给初读者提供很大的帮助。
而《悲惨世界》最好的译本是李丹、方于翻译的,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一译本言语简明,情绪饱满,“在尊重汉语习惯的前提下还有文学修辞的润色,读起来文采斐然,情感充盈在字里行间”。
“整本书阅读”领域研究专家吴欣歆教授建议:高中生不需要掌握版本学的知识,但要树立‘好版本’的意识。
(2)给学生哪些阅读的支架?
在这部分,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3~5个高中生需要掌握的文学理论或阅读理论,用这些来支撑他们深读文本,扎根文本,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每部作品的不同内容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理论支架,贵精不贵多,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仍以《悲惨世界》为例,教师可以尝试引入“串环式”的叙事结构、“折扇式”的叙事时间等比较有趣的概念,来提示学生如何把握这部长篇小说的结构,避免他们沉溺在细节中,没有全局意识。
(3)如何设计任务?
任务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进程和阅读能力来设计,在初期可以侧重于梳理人物、故事情节等,随着阅读的深入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可以设计更高层次的任务,比如探究小说的主题、研讨审美价值,也可以设计更有意思的活动,比如进行文化探访、创作舞台剧、设计主题酒店和人物雕像等。
我们可以以2017年北京市的高考题为借鉴。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②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③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車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这个题目灵活设置问题情境,学生需重组原著的内容,做出深层次的理解、分析和个性化表达,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用这个思路来设计整本书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读过之后写出作品,师生再基于作品展开评议,那就是非常好的课例了。
(4)选择哪些拓展阅读材料?
可以是文字材料,比如研究性的文章、作者的传记、创作过程、同时代同题材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跨媒介阅读的作品,比如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绘画、游戏等,跨越不同的艺术门类,比较受学生欢迎。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虽然是第一次写入课程标准,但是这个概念是有继承性的,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也有类似的板块,教师基于个体的阅读经验可以给学生做出指导。现阶段在推行“整本书阅读”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阻力,但是在教育部门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一任务的完成是有路径可循的,也已经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希望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克服畏难情绪,正视这一任务要求,从学情出发,探索适合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
[2]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上海:中华书局,201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5]李煜晖.当务之急:拿捏整本书阅读的尺度[D].章黄国学公众号,2019.
[6]胡春梅、陈健.如何阅读《悲惨世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