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弟章
小時候,特爱听哭。不管那哭声是悲痛欲绝、撕心裂肺还是别情离叙、难舍难分。只要有哭声,便去奏热闹,听究竟。
印象最深的是我伯母去世那天,几个堂姐和堂嫂们在棺材前一声娘一声妈的哭得肝肠寸断,声哑泪干,其凄凄惨惨、死去活来的场面让人十分深沉、伤感。
那时候年幼无知。听哭,仅是好奇而已,根本体味不到大人们那些生离死别的痛楚和生活历程的辛酸。后来,随着听哭次数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慢慢明白了那些哭声里亲人间的永别之痛和人世间的惆怅之苦。
记忆中的哭有两种。一是对长辈逝去时的哭,名曰哭丧;二是女大出嫁时的哭,称为哭嫁。
这些哭,并非是随意的哭,有其规范的哭词、真执的情感。比如哭丧有落气时候的哭,守夜时候的哭、除灵时候的哭,还有五更调、接亡十二个月、打井歌等等。落气时候的哭以诉说父母生病后的痛苦和儿女无能为力的无奈为主。一直从一月到十二月,以每个月的时节和作物生长的状况比喻父母生病离世前的病痛和儿女们心头的悲伤。如:正月种麻麻不生,我娘得病脑壳昏;二月早菜不复种,我娘生病喊头痛;三月葛叶离葛藤,我娘得病很深沉……冬月里来雪飞山,丢儿丢女不心甘,腊月里来去一年,丢儿丢女好惨然。嫁出去的女儿哭法也有所不同:太阳出来泪汪汪,我娘得病在高堂;侄儿侄女来报信,手拿雨伞匆忙忙;走到当门抬头望,听见锣鼓响丁当……
哭嫁又名哭嫁歌。分为开声歌和劝唱歌。大意是叙述在家愉快生活的往事和今后生活的惆怅,劝唱则是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劝导女儿到婆家要做好的事项。如开声哭娘:鸡叫五更天要亮,冤家开声先叫娘,我娘抚我一十八,冤家要走把娘想。水有源来树有根,是谁抚我是我娘。天下只有我娘好,娘的恩情我不忘……娘则劝唱:一要推魔做豆腐,二要烧茶做好汤……九要夫妻同和好,十要孝敬爹和娘。哭嫁歌也是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哭词,哥嫂、姐妹、伯父、舅舅等,大都是诉说别情离绪,互诉衷肠,互相勉励。
古往今来,哭丧和哭嫁是祖祖辈辈的传承。为了哭得好,那些嫂嫂姐姐们一旦有亲戚或邻居家的白、红喜事都要前去听哭或陪哭,从中学习、炼习哭法,掌握哭的技巧。
听哭,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经济、科技落后,交通极为不便。长辈去世后,生前的音容像貌只能在梦中重现。女儿出嫁后也是很少回来,难得见到一次。那时婚姻无自由、恋爱可言,是通过媒人介绍,父母作主、包办,有的甚至指腹为婚、童养媳。出嫁后对新家庭里的生活充满陌生与忧虑感。
如今,经济发展了,科技发达了,交通便捷了,长辈们生前的一言一行,音容像貌,女儿出嫁后可通过照片、手机视频随时聊天、怀念。逝者也不在家里入棺、附近入土。专门的殡仪馆、专业的丧葬乐队,为逝者的葬礼细致而周到地一条龙服务。之后葬入固定的公墓、观山。逝者的亲人们只需负责接待前来告别的亲朋好友即可。心情也不那么悲伤,自然也没有了哭声。婚嫁也是在双方长时间浪漫的谈情说爱后,不仅对双方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还共同规划了今后的生活远景,水到渠成地在金碧辉煌的酒店、宾馆,由专业的婚礼主持人,热情洋溢地介绍、祝福她们的幸福、美满。哭嫁歌也随之消失。
其实,当年喜欢听哭,还有一个深藏心底的秘密:混一餐饱饭、粘一点油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