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梦影
摘 要:《父親的草原母亲的河》是由我国著名的作家席慕蓉作词,乌兰托嘎作曲,并且由德德玛演唱的富有蒙古韵味的草原歌曲。这首歌向我们展现的不仅是蒙古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也表达了席慕蓉女士对父母深深地怀念之情。
关键词:艺术特征;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演唱分析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两千年初,德德玛演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一夜之间,响彻大江南北,刮在辽阔的内蒙古高原,蒙古包到大街小巷,德德玛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这首歌竟如此风靡,当初只是随心而就,怎么都没有想到过流行。回忆当初:德德玛初次见到歌词时,没心早已抑制不住的彭拜,后来经商讨,歌词稍加修改,再见到歌词是,他含着泪说这是最好的歌词——“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心中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此时的德德玛早已热泪盈眶。仅仅25分钟的节目,德德玛却觉得像电视剧中的主角一样,经历了40多年漫长等待,他终于回来了。回想起父母临终都不变的那句话时常萦绕在我耳旁,:孩子,我们去不了了,将来你一定要回我们的草原。她瞬间泪如雨下,爸,妈,你们的孩子回来了!
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创作特点
(一)曲式特点分析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整首作品的主旋律由38个小节组成,6拍子这种节奏,一般在新疆民歌中比较常见,在蒙古歌曲中是比较少见的,乌兰托嘎先生在创作这首歌曲时打破了以往传统蒙古族音乐“曲调性强,节奏感弱”的观念。其实如果细细研究,乌兰托嘎先生之所以这样创作也是不无道理的,歌词是以叙述、抒情为主:“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仔细品味反复阅读不难看出,也只有6拍子的节奏才能发挥出自然和美妙的感觉。八六拍的节奏不仅有着宽广的气息和扩展延伸,又不乏让整整首歌曲充满轻盈的灵性,这种节奏经常出现在蒙古族舞蹈当中,《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也有这种感觉融入其中。曲式结构为A+B+C的无再现的单三式结构,第一乐段部分一共有13小节,共三个乐句,第一乐句是1-3小节,主要体现主功能和弦,第二乐句是4-6小节,感色彩随着旋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强烈,结束在了属和弦,第三乐句7-9小节,进入到了下属功能的区域,第一乐段结束。在蒙古族歌曲中,首先出现最多就是草原。在这首歌词中,开头就是就是,“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去过蒙古或者是感受过蒙古族人的热情,就可以知道蒙古的天蒙古的草,尤其是下过雨之后青草的味道,自己仿佛是一只小羊羔,久违的青草铺在眼前时,可以想象那种沁人心脾的味道……感受到了席慕蓉对草原的准确把握,或者说席慕蓉父亲准确地把握了草原的特征。再者说河流,河水。在这首歌中的河流就是说哺育的意思,河流哺育了蒙古人民。草原河流山川蒙古包等等构成了蒙古鲜明的特色,看到辽阔的草原,问道草原的清香,感受大河的壮阔,她“泪落如雨”。
(二)旋律及调式特点
整体看《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调式是非常简单的,全曲为b小调,看似平淡无奇的调式巧妙地与旋律相结合,独树一帜的创造出蒙古族特有的韵味。乌兰托嘎先生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他创作的旋律自然也就有蒙古音乐特有的曲线。《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旋律线大多以级进、大小跳进为主,形成波浪形,节奏起伏不大。全曲给人以柔和饱满、清新自然、细腻婉转的感觉。
三、演唱特点分析
德德玛,是我国蒙古族一个优秀的女中音歌唱家,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也是我国优秀的一级歌唱演员。在内蒙古工作期间,她学习本民族传统长调的演唱方法。德德玛善于专研,几十年的的时间,她巧妙地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结合在一起,并且融会贯通。
草原一望无际,蓝天碧水,青草幽幽,再加上蒙古族人民善于骑射,赋予了德德玛一种草原音乐文化的内涵,在她的歌声里,你可以看到美丽的草原,尝到清香的奶茶。《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德德玛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她的演唱特色。
两句开头,德德玛用轻声演唱,柔情与刚毅浑然一体,轻柔飘渺感营造出游离和漂泊的氛围,滑音的应用与重音的结合,浑然天成自成一体。“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这一句的“家”字作了一个轻柔的上滑音,营造出故乡在游子心中像梦境一般美丽的感觉,以反衬游子对回故乡寻根的期望与激动。
此乐句,德德玛在演唱时,紧密结合了旋律中的连音线,把自己带入到草原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时的激动与兴奋,心中纵然有万千感慨,但总有表达不出的情怀,远看河水,近看草原,遥想祖先。德德玛巧妙的把观众带入到情境之中,引发无限遐想。接下开乐句进入高潮,由瞎想到感叹,进入高潮,德德玛老师,先用低声区演唱出父亲深沉的爱,再用高深曲展现母亲的大爱,一高一低,前后呼应此时头腔与胸腔共鸣,声音弹出去又即刻收回,接着又采用蒙古族固有的歌唱技艺,使旋律悠长连绵,情景交融,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本文对《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艺术特征与演唱进行调查分析,对蒙古草原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过对《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特征和演唱分析,能够进一步了解该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对普及音乐知识,增强音乐鉴赏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演唱上,加强自身对民族声乐的演唱认识。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崔逢春.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4]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