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融合”的小学陶艺课程活动

2019-09-10 07:22申宗贤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多元综合素养融合

申宗贤

【摘要】中国陶艺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小学阶段开展陶艺活动课程,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结合家乡紫砂陶文化资源,在小学开展陶艺课程活动,从“学科跨界、表现形式、创设活动、多元评价”等方面入手,结合实践活动,阐述了具体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陶艺教学 多元 融合 综合素养

在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修订版)》中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陶艺的教学内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陶艺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出现,它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和重视。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自明朝迄今,有诸多文人参与紫砂壶的设计、书画、题诗、刻章,也正因为有诸多文化因子的融合,赋予了紫砂更多的美学内涵,为本土学校开展陶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但如果按照紫砂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元素作为学校陶艺教学活动的主线,那是不切实际的,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心理特点,正确解读教学资源,进行取舍、调整,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全面实现育人目标。

一、教学中找准跨界切点

从现行的美术教材来看,已经体现了在美术教学中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相关信息,如“诗配画”“画音乐”等教学内容。但跨界也不是搞大杂烩,应该以美术教学本身为根基,根据不同学习领域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如在教学“微型紫砂花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指导学生欣赏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盆引入,了解盆的起源,再通过展现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盆栽石榴的画面和初唐太子李贤墓中“仕女捧盆景”的壁画,这不仅使学生认识了盆的发展演变,也使其感知了丰富的人文历史。

在学习“微型紫砂花盆”这一内容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了解花盆的“盆脚、盆底小孔”和植物生长的关联,包含着自然科学知识;制作花盆泥片的宽窄、长短和盆的高矮、粗细的关联,还要联系数学学科中的比例知识;花盆方圆各异的造型和所种植物的相衬,也体现了不同的美感和品质。这些信息,在分析紫砂花盆造型艺术的过程中进行了渗透。

在教学中确立这一理念,我们就能够打通一些学科知识的盲点,能够使学生有整体性、全面性的美术认知,有利于培养他们对客观世界整体认识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

二、创作中融入多种形式

玩泥是学生的天性,而泥巴的可塑性,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在陶艺教学中,笔者通过欣赏视频、讲读故事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如在表现“动物”为题材的作品时,学生通过视频欣赏,感知了动物丰富的活动情景,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动物马戏团”“大森林里的动物”等學生作品展示精彩纷呈。

中国的陶瓷艺术教育和创作至今还是存在“单性”的材料思维和运用的问题,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然释放。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使用多种媒材。如“麻布、纽扣、树叶”等,都可以在陶土上表现出一种特别的肌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综合运用的能力,也使学生意识到,美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去创造发现。

三、活动中创设主题情景

陶艺教学活动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并不是在一节课中就要渗透多门学科知识,这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长周期跨学科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高阶思维技能,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形成有意义的联系。以陶艺活动为主线,设计长周期的主题性活动,并延伸至课外的情景中,对于更多学生感知陶文化知识,激发其潜在才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结合家乡“紫砂陶”特色,从紫砂陶的“历史、造型、功能、成型、工具、材质”等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开展编创“紫砂陶儿歌”的活动,汇编成“紫砂陶儿歌集”,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之中。

附:学生编写儿歌

五色土

刘歆雨

五色土,富贵土,始陶异僧传神土;

紫砂壶,悄问世,书童供春是鼻祖。

时大彬,惠孟巨,明代二人最杰出;

到清代,数一数,高手云集不胜数。

近现代,逢盛世,景舟蒋蓉树标杆;

世精湛,壶放彩,德艺双馨飘四海。

望前辈,勤自勉,德才兼备慧门开;

传经典,求创新,紫玉金砂代代传。

做壶

孙晨雅

我有一双小小手,

妈妈教我把壶学,

一拍泥片薄又平,

二捏身筒定壶型,

三搓壶嘴把心掏,

四撮壶柄像尾巴,

五拿盖片成壶盖,

陶土变成紫砂壶,

刘谦魔术亦不如。

从学生编创的儿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是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学习了解,并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整理分析,然后把自己对紫砂陶的认知,用儿歌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有着明显的成效,对于学生参加其他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也必将起到引领作用。

在课程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创设真实的情景,开展“寻访家乡紫砂文化”的活动。走进有五百年历史的前墅古龙窑,探寻紫砂陶原始的烧制流程;走进古朴典雅的陶瓷博物馆,欣赏琳琅满目的陶瓷产品;走进普通的民间紫砂作坊,了解紫砂艺人的生活……在丰富的活动情景中,灿烂的本土文化对培养师生的人文精神、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评价中介入多元因子

正因为陶艺教学融入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以多元化的方式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融合,故而我们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

1.学生评价,展示自我

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经历一个活动之后,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主评价,另一方面也让同伴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活动过程的体验感受、成功收获。在学生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会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也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

2.教师评价,激励发展

丰富的陶艺课程,多方面展示着学生的成长。每个学生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才能,有的擅长动手制作,有的善于文字表达,有的长于创新设计……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发现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多元评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其持续发展。

3.家长评价,关注孩子

在陶艺活动中,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对孩子的评价,也能增强家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我们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让父母评价,邀请家长来校参观学生的陶艺作品展和社团活动,组织开展现场陶艺制作亲子活动。家长们既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通过横向比较,也看到了孩子的不足,对孩子的学习表现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

多元评价,关注着学生的活动过程,并且从不同视角观察学生的表现,对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突破自我,激发其潜在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陶艺与科学、文化、经济、历史等密切相关,学生通过陶艺观赏与制作,形象地接受科学、文化、历史、经济的学习,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在陶艺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尊重学生个性思维,注重体验过程,学生必然会从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人文熏陶,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猜你喜欢
多元综合素养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童诗”也精彩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