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读,将思维引向深入

2019-09-10 07:22平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葵花青铜文本

平芳

问题导读是教师根据学生阅读实际,运用提问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深入思考,发掘问题,自主领悟,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实现阅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导读课上,教师要善于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在学生产生共鸣的地方、疑惑的地方等进行问题导读设计,创设思考的情境,训练学生的思维,达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下面以课外阅读《青铜葵花》为例,阐述问题导读法在课堂上的实践与运用。

一、用问题导读封面,叩击学生思维

课始,教师手捧《青铜葵花》课外书:“当我们拿到一本书,首先看到的就是它的封面。书的封面和人的脸面一样重要,而封面上最醒目的则是题目。”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青铜与葵花,明白这是两种不同的事物。然后出示封面上两位主人公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你能根据青铜和葵花这两个事物给你的感受来猜一猜他们的性格吗?”学生非常踊跃:“青铜一定非常坚强。”“我猜葵花是个乐观开朗的孩子。”此时,教师顺势而导:“是不是像你们猜的这样呢?(出示描写青铜和葵花的句子)书中是这样描写的,自由读一读。”短短的几段文字,让学生对青铜与葵花两位主人公有了别样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追問:“一个会读书的孩子,肯定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老师从众多版本中挑选了四个版本的封面图(图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封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每幅图中都画着一条小河,而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水乡……

孩子们拿到一本书,扫描封面后经常会直接跳过,进入文本的阅读。殊不知,封面中包含着众多的元素,能有效指引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赏析式问题导读法,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引领学生聚焦封面,欣赏封面。在导读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从学生的原点出发,既有层次性,又有衔接性,引领学生关注书名、插图,通过猜一猜、辨一辨等方法,激发他们的兴奋点,让他们在猜想、辨别中趣味盎然地发现、探索、品析,使有序思维向深处延展。学生发现,原来封面也很精彩,不容错过,需好好赏读,探究的种子悄悄发芽。

二、用问题导读目录,激活学生思维

《青铜葵花》的目录设计非常精美,作者对每篇目录进行了高度凝练的概括,以三个字的标题形式呈现。教师出示目录中所有标题:“同学们仔细观察目录,看看有什么发现。”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目录都是三个字的,每个目录描写的都是一种事物。之后设计活动:“老师给每个目录配了一张图片,你能根据故事的目录给这些图片排序吗?”学生小组讨论,将目录和图片一一对应。集体校对后,教师继续追问:“从目录里,我们往往能推测出故事的内容。其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呢?猜猜这个章节可能写的是什么故事。”

目录是对内容的梳理,观目录便能观大概。但是同样,目录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盲目地带。那么,读目录该读些什么?用什么方式教他们读呢?上述环节中,教师经过精心设问,给简单的目录赋予了很多内涵。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激发了学生源源不断的思维动力。“看看有什么发现”,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你能给目录排序吗”,引导学生贯通前后内容。“你能猜猜这个章节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直指想象的无穷处。这样品味式的问题导读,不仅教会学生读目录的方法,更教会他们一种大阅读观。

三、用问题导读情节,发散学生思维

《青铜葵花》情节生动曲折,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选取了《芦花鞋》片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猜测:“当青铜家只能拿出一个孩子的上学费用时,大人们会怎么决定,两个孩子又会怎么做呢?”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想。“故事里的情节是不是和你猜测的一样?”教师继续出示片段,让学生读一读。当学生发现他们想的办法是“抓阄”时,好奇心再次燃起。“猜猜看,谁摸到了红银杏?”又一个开放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作者是怎样写的?”抱着强烈的期待,学生读到了结果:葵花抓到了红银杏,能继续上学。此时,教师话锋一转:“青铜为什么笑?为什么笑中含泪?藏着什么秘密?”停顿几秒后,“大家还是到原著中去寻找答案吧”。

此时,每个学生的眼睛都是亮亮的,他们好奇心起,兴趣正浓,他们的情感在“猜对了”和“猜不对”的落差中强烈起伏。是什么唤醒了他们巨大的能量?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内容出发,找准学生的疑惑点,以问导读,读中引思,思中求变,变中求进。这些猜测性的问题是系统的,逐层递进的,是紧密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学生循着教师的问题,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思维的触角向四面发散、向纵深发展。而当自己的猜测与书中的情节存在差异时,他们的心理产生落差,对文本产生了更大的阅读期待,从而有效带动了整本书的阅读。

四、用问题导读写法,拓展学生思维

还是以《芦花鞋》片段为例。接着上一环节,教师进行问题设计:“刚才我们对故事的情节进行了大胆猜测,可是我们发现,好多情节让我们预料不到,却又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在充分交流感受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设问:“作者的文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内心?他的写作又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当一回探索者,再次潜入语言文字之中,细细品味,看看你能发现作者哪些写作秘诀,把你的发现写在书签上。”

如果说前面的情节猜测是基于学生情感的激发,那么这一批注写法环节则是基于学生理性的思考。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在教师启发式问题导入下,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入,他们的目光从表面走向文字的背后,品词析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体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在这里,教师聚焦知识点进行问题导读,引导学生结合写作经验对语言文字进行批注,将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核心,追求“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达到文本阅读教学的技巧与技能的双重发展。

五、用问题导读意义,深化学生思维

文章的结尾让人潸然泪下:“可是有一天,有一个消息传来,城里的人要将葵花接到城里去生活。”葵花会离开大麦地吗?青铜一家会让葵花走吗?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头头是道地加以分析,两种答案都有。大部分学生出于同情,希望葵花不要离开,甚至有学生质疑:“青铜都已经这么苦了,难道不能给他美好的结局吗?”教师相机出示作者曹文轩写的一段话:“……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仔细读读,你能读懂作者想说的话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体会到作者写苦难小说的真正意图: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让歌声荡漾在清苦的岁月里。

迁移式问题导读是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深层次引领方法。在设计问题时,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子和辐射作用,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基。本案例中,教师从故事的结尾发散开去,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对葵花的去和留进行思辨,在思辨中表达自己的立场:结局能否变成美好?在充满张力的问题引领下,学生思维的敏锐性被充分激发,此时,教师智慧地将学生的目光迁移到作者发人深省的一段话上,直指作者的写作意图——苦难教育。可以说,美好和痛苦的矛盾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学生的思维跃入新的高度,境界进入新的层次,他们在反观:面临苦难又不囿于苦难,才是强者的姿态。一种新的生命状态正在拔节!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葵花青铜文本
生僻字里识青铜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青铜之光
青铜史 [外一首]
葵花田
葵花加油站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葵花点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