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经历了一个天翻地覆的过程。这并不奇怪,因为40年来,我们从低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了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是基础,生产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成功了,自然会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小学阅读教学的改革前行,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页。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步伐是不断向前的,小学阅读教学的改革也正在进入深化和攻坚的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在回望中作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去解决新时代发展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实现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
从1978年到2018年,确实是中国小学阅读教学由拨乱反正到健康发展的时期。语文教育理念得到了激浊扬清,语文教师在思想解放之后轻装上阵,教学改革实验得到广泛开展,教学现代化的步履正在飞速向前。小学阅读教材的变革将继承传统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外的科学研究成果,共融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进步之中,走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在这里,我们不妨在党和国家颁发的关键性文件指导下,以小学阅读教学进行的改革步履为主线,作一梳理。虽然实属个人拙见不一定全面,但也不失为引玉之砖。
一、在拨乱反正后第一个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推动
1978年之前,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时,整个中国蒙受空前浩劫,教育界更是这场浩劫的重灾区。全国的停课闹革命使学校教学陷入极度的混乱状态,全面否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成果。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后,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10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2月,又颁布了《全日制10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秋季,全国通用教材《全日制10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试用》开始发行。由此,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潮开始兴起。阅读教学的任务在大纲中明确指出,即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小学阶段,对培养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掌握学过的常用词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同时提出教材的编排原则是“要有利于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正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的辩证关系”;“要符合小学语文学习的规律,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字词句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入选课文的语言要合乎规范,体裁力求多样”;“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阅读课文的编排方法,分“讲读课文”“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在两三课课文之后,安排进行读写综合练习的‘基础训练’”。这对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学大纲”被批判、被推倒,以成人的政治读物作阅读教材的紊乱状态相比,这个“大纲”的试行,确实起到了拨乱反正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都有明显的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大纲的第七部分“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始强调“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在教学方法上,“要废止注入式,采用启发式”:“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等。与此同时,在小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实践层面,也有不少成果涌现出来。江苏南通市的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創立的情境教学法在阅读课堂上的率先应用,享誉全国。情,是情感效应,境,是外部世界,情与境的相融无疑是阅读教学心理品质的和谐发展。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一学期教95篇课文的大胆尝试,创生了扩大阅读量的可能性和应然性。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袁瑢,先集中识字,后在阅读中分散巩固“随课文识字”的新形式,在她“细、实、活、深”四字教学风格的化解中,获得好评如潮。全国劳动模范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不仅发扬了“读写结合”的传统宝贵经验,而且归纳出了“记叙文读写的规律性知识50法”,使读写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得到了小语界的普遍认可……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了不少新的目标和要求、不少成功的尝试和实践,这无疑是十分可喜的现象。1979年国家首批特级教师在当时更是发挥了十分关键的引领作用。小学阅读教学,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迈出了改革发展的步履。
二、20世纪80年代小语教改发展中的阅读教学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教育战线也是人心向上,群情振奋。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痛感语文教学效率之低下,十分关注并大声疾呼必须改革语文教育。吕叔湘率先在《人民日报》上发文《当前语文教育中两个迫切问题》,尖锐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当时公布的教学计划,10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约占33%。)这篇切中时弊的文章,当时被语文教育界誉为“一声春雷”,引起了强烈反响。在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表述“小学语文教学总的要求”时,把“语言文字训练”列为第一。这一改革主张,对当时在“左”的思潮影响下的阅读教学弊端,无疑是一场极大的冲击。而提出的针对性则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这一现实。从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成为20世纪80年代执行《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改革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
在这一时段里,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1980年7月22~28日于辽宁大连)及开展的活动,以及各省、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相继成立,迅速壮大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者的队伍,有力地推动了阅读教学的改革发展。特别是一批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参与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研究,如袁微子、朱作仁、田本娜、戴宝云、蒋仲仁、张志公等都有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专著问世,更加促进了阅读教学的改革发展。这时,人们已意识到小学生阅读总量不足对学习语文的严重影响。如“大纲”中“阅读教学”部分专门以一段100多字的文字,提出“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的问题。识字教学在推行集中识字的同时,也关注到阅读教学在巩固识字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以斯霞老师为代表的“随课文识字”也得到了关注。这种形式当始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之后,小学国语教学就开始了以白话语文为基础的革新,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读课文,在阅读中进行识字。“随课文识字”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使字词句段篇紧密联系,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全方位推进,自然识字质量就比较高。这种识字教学方法也极大推动了阅读教学的改革。同时,“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起,受到国家教委的重视,并于1992年3月召开专题推广会议。借助注音来识字,就为提前读写创造了条件,这对阅读教学的深度改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86年,目标教学理论创始人——美国的布鲁姆来华讲学,因此,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山东等地开始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了目标教学实验。就一个课时的模式讲就有四步:达成目标检测入手(相当于复习提问);围绕目标讲学(相当于讲授新课);实现目标习作(相当于当堂练习);重点目标强化(相当于总结巩固)。显然,这对阅读课堂教学的改革很有促进作用。在这个时段,同时还开展了由中央教科所张田若专家指导的“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教学实验,率先提出“大量阅读”,这对巩固识字、引导作文,乃至促进学生的精神建设有着全方位的重要意义。进入了小学阅读教学改革的新阶段。
三、步入世纪之交的90年代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开放呈现了新姿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站在世纪末的历史高地,回望中国改革开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进程,前瞻新世纪的大好风光,小学阅读教学改革更是方兴未艾。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颁行,标志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对于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无疑是方向性、根本性的指引。国家教委于1986年拟订《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學计划》(试行草案),而后,又制定并初审通过了学科教学大纲。同时,还规定了义务教育教材的建设工作,组织编写了多套语文教材。此时,小学语文学科在进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的同时,逐步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小学阅读教学的改革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推进。2000年,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试用修定版。其基本特点是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思想;强调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规定得比较具体。特别是大纲“继承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注意吸收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参见杨再隋教授《切实打好基础,全面提高素质》)。“大纲”中对阅读教学提出“对阅读有浓厚兴趣”“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等等,都是吸收了这些年来阅读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的体现。同时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等等,也都反映出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在实践中的显著进步和提升。
与此同时,经国家教委批准(1988年),上海市、浙江省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实际,进行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制定了各自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自编了相应的语文教材,并试行。如此多纲多本的试验,也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充分注意了区域差异,力求有更好的区域适应性。
阅读教学改革更多地关注了课堂教学的优质化,是不可忽略的另一方面的提升。与此同时,各地开展的优质课评选活动,“教坛新秀”的课堂教学考评展示等,都把课堂教学的优化,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一些优课研究的论著,如戚建庄等主编的《优质课教学》(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钱威《语文教学优化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宁波出版社,1998年版)等著述相继问世,更加丰富了对优课创作的理据研究和实践总结。另一方面,对课堂板书的专项研究也是另一个热点。以王松泉教授领衔的板书学研究组织相继成立。教师以“板书图示导读”,成为课堂教学改革所普遍认可的一大特点。与此同时,来自国外的“纲要信号图示法”(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也受到国内阅读教学界的重视和借鉴。
四、《语文课程标准》为阅读教学带来根本性变革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这方面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新课程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之后,逐渐推开,不断深化,充分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经实验稿试行后,正式定稿颁发的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正式实行。课标明确指出的“课程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确定了阅读教学的改革方向。即遵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课程目标,提出了一、二、三学段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与此同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也开始全面使用。课标特别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了“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特别强调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等等,都体现了小学阅读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其改革的指向和力度是空前的。正是在课标的引领下,小学阅读课堂从理念、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有了极大推进。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开始迈出更大的步子:教师开始注意改变以讲问为主的课堂模式,力图从“课文内容分析式”的误区里走出来,尝试结合课文拓展一些相关的易懂古诗文进入课堂,或选一些现代文片段作为拓展阅读的群读文本,或结合作为地域资源开发的校本教材进行教学。与此同时,有的还选用一些古代蒙学课本《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补充选学教材。另外,一些学校开始作从读一篇课文到读一本书的引导,把阅读教学与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童年”结合起来,在扩大阅读量上下功夫……所有这些,都给课标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增添了耀眼的时代特色。阅读教学内容的革新也推进了阅读教学方式的相应改革。以教师讲问为主“一言堂”的传授方式,随着应试教育的日趋淡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有了以学生质疑为主、课堂讨论为主、自主探究为主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实验和探索。应当说,在中国小学阅读教学发展史上,这一时期的改革是根本性的、大跨度的。虽然距离课标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但就我国阅读教学本身而言,确实是一场具有历史标识的变革,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是“后阅读时代”的到来。
五、“三科统编教材”施行下阅读教学的大变革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从制度层面明确了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2017年7月上旬,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成立。根据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教育部2012年启动了统一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简称三科)教材,历时5年,至2017年全部完成。在三科教材编写过程中,专家工作委员会先后集中召开24次审查会商会议,共计900多人次参加了审查工作,最后报国家教材委员审查通過。同时决定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统编教材,2018年覆盖小学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
随着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小学阅读教学如何理解并把握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价值导向及特色,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此外,统编语文教材的结构体系、编排设计思路,有哪些新的改革、新的要求,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随着统编教材的逐步推行,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无异是一次大学习、大讨论、大实验的过程,是一次师资素质的大培训、大提高,也是小学阅读教学一场更为深刻的改革。
统编语文教材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利用语文学科善于熏陶、感染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这种整体渗透,首先体现在三“加强”: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统编语文教材的古诗文比例有了大幅度增加,不仅一年级就有古诗,小学六个年级多达129篇。另外反映传统文化的课文也有不小的增加。二是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三是加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的内容。在对课文的选择上更是下了很大功夫,兼顾了经典性和可读性,也考虑到文体的多样性、典范性,以及在难易度上的适合性,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同时也留给教师发挥的空间。
从阅读教学改革的视角看,统编教材更是牢牢地抓住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这个“牛鼻子”。统编教材并非是对现有教材的颠覆,而是尽量吸收各个版本教材的优势,又对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进行纠偏。总的来说,至少在六个方面有明显的革新和改进:一是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二是适当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改进识字写字教学方式;三是有意解决不读书、少读书的问题;四是注意拓展阅读面;五是方便一线教师把握教学基本要求;六是重视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读写能力的培养。
在统编教材的推动下,小学阅读教学的改革有了最为显著的成绩。首先是阅读量的扩大,由课文阅读拓展到整本书阅读蔚然成风;由校内阅读扩展到家庭的“和大人一起读”,家长也参与进读整本书的活动;由阅读活动扩展到学校文化,诸如“书香校园”“××读书社”“阅读好声音”“小朗读者”等,把阅读活动与“语文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学校教育文化”等密切结合起来。同时,还表现在阅读面的开放上,绘本阅读、小古文阅读、蒙书阅读、古诗词阅读、群文阅读等被引入阅读课教学。由于丰富了阅读的内容,也就从根本上冲击了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阅读课堂旧模式,解放了教师的思想,学生自主阅读的氛围得到了极大强化。
六、深度学习:展望小学阅读教学在“统整”中的跨越
“教”的过程和“学”的失位,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积弊,而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然而,展望世界教育改革的前景:“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要让学生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这样的教育必然要有一种“深度学习”来实现。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育人”,那么,“育人”的原点在“育心”,而“育心”的关键是“育脑”。所以,“深度学习”应当是指向开发人的大脑这片蓝海的学习,也就是指向思维发展的学习。对照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的要求,有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评价等等。在这些不同的目标中,机械记忆、简单提取信息、依样复制、表层孤立理解,当属浅度学习的范畴;而分析、综合、重构、应用、评价、问题解决等才是高认知水平的深度学习。这也正是在课标引领下,以统编教材的新理念为指导的当下小学阅读教学的新发展目标。这是因为分析、综合、重构、应用、评价和问题解决都需要人的“统整”能力,而正是这种“统整”,才能实现认识的跨越,获得创新的成果。
“统整”就是“深度学习”自然而必需的过程和结果。“统整”的产生条件和唯一诱因,不会衍生在传统的“接受式阅读”之中,它只能出现在挑战思维的“比较式阅读”“质疑式阅读”“探究式阅读”和“批判式阅读”之中。由此我们就不难发现,降生于阅读教学一线课堂的“群文阅读”“主题阅读”“学习任务群阅读”(即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的阅读)应运而生,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同时还有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白板演示”“微课程”“短视频”的辅助和穿插。这是因为这些阅读教学新模式,虽然程度与方式会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的特点是都要在一个主体文本的导引下,开展多文本阅读中的比较、碰撞、统整和重构,以期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这样在“统整”中的跨越是由任务驱动的,是一种产生问题意识和以解决问题为旨归的深度阅读。这正体现了统编教材“有意解决不读书、少读书的问题”,“注重拓展阅读面”,“读些‘闲书’,读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书读多了,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升上去”,“也可以说,统编语文教材是‘专治’不读书、少读书的”(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编写组《整体渗透,将核心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人民教育》2017年第18期)。这无疑是对小学阅读教学改革阔步走向新时代的引领。我们当为此砥砺前行,高歌猛进。
(作者系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