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鸿雁 丁菡 黄晨晓
摘 要:本文阐述了大学生互助机制的发展历程和在“互联网+”背景下新的互助机制的形成基础,并简要说明了互助平台的使用为大学生带来的便利。互助机制的应用对于提升学校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快跑;大学生;互助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03-0188-03
Research on Mutual Assistance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XU Hongyan,DING Yuehan,HUANG Chenxiao
(Tianfu Colleg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Mianyang 621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al course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new mutual assistance mechanism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plus”,and briefly explains the convenience brought by the use of mutual assistance platform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practice of mutual aid mechan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chool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providing more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Keywords:“internet plus”;fast running;university students;mutual aid mechanism
0 引 言
大學生互助机制是指在大学生之间,各自使用自己的特长与需要帮助的学生达成一种互惠关系的行为,大学生互助机制就是构建一套适合大学生在各个方面互相帮助的一种独特的运行方式。互助机制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学习生活当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1 大学生群体互助机制的发展过程
互助活动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互惠行为,大学的学习是整个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而且在社会运行中形成有序稳定机制[1]。这些年大学生互助方式随着国家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的互助机制服务于大学生群体文化经济客观需求的基础建构,也是一种有效的生活策略,例如,学习小组面对面辅导学习、笔记共享和帮带饭菜等。在今天,要实现大学生群体互助机制的和谐,这些传统互助机制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价值。这些机制有的是持续时间长的互助行为,有的是临时性的合作行为,有的仅服务于非专业性的瞬时需求,不管形式和状态如何变化,它仍然是大学生生活学习文化中最基本的建构。但互助机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发生相应的演化,也会不断结合社会的发展萌生新的形式,而这种演化都以服务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为宗旨。
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在不同的时代,互助机制往往会以不相同的形式得到沿用,并根据大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对应的变化。正像任何一项人类的合作一样,大学生的互助机制也是基于其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社会范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QQ群、论坛、微信等方式的互助平台,都在体现着互助方式的进步,但这种形态的劣势也很明显。
1.1 平台功能受限制
就资源本身而言,不管是QQ群互助,还是寻找他人帮助的方式,不管资源的质量、数量和范围,都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质量低、数量小、范围窄都是大学生在寻求帮助时遇到的困难,并且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积淀过低,能寻求到的帮助太少。这些问题的出现体现了一个专业帮扶平台的重要性,没有大量的、通过正规渠道获取而形成规模的资源,就无法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高效的帮助。
在资源的利用方面,没有形成开放的大规模的资源库,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资源利用率过低的情况,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甚至造成了大量资源的重复,这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无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亦使施助者和受助人的利益无法实现最大化。
1.2 互助范围不集中
大学生是一种具备共性的特殊群体,对需求有明确的类别划分,常用的互助形式业务范围小,无法形成一个正统的资源库。同样,需要被帮助的人的需求相同,面向的群体也会基本相同,因此,受到帮助的人群将会是很小的一部分,意味着业务量的最大值受限,面对的群体相对单一。未形成开放的资源库。从某种形式上来说,就会造成资源的不充分利用,进而造成资源的闲置。
1.3 互助管理不规范
没有形成正规的组织来管控资源的交换利用,资源的监管将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否会有不法分子利用这种监管的空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造成对社会的危害以及对网络环境的污染,也是我们所需要关心的问题。同时,消息零散不规范,无法实现后期的统计与改进。
2 “互联网+”为大学生互助带来新机制
2.1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大学生互助机制提供动力
(1)“互联网+”给予支持。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是创新理念下的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基于国务院下发的指导意见,大学生互助机制的实现有了强有力的支持力量。
(2)共享理念给予支持。在2018年的新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处在终端,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终极目标。共享理念切合公众期盼和社会心理,集中反映和揭示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當代社会一直在追求共享发展成果、共享资源、共享文明、共享平等与和谐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和探索。飞速进步的科技悄无声息地将人们带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共享理念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使得“走在潮流前端”的大学生群体深谙“共享”的好处与便利。这使“互联网+互助机制”有了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体。
2.2 大学生现代消费观念为互助机制孕育了实施土壤
近年来,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演变出了一种新的学习氛围,在大学校园里四处可见的是学生利用移动学习终端最大程度地获得所需学习资源。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与时俱进的群体,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快捷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消费逐渐在大学生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都受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深刻影响[3]。在当前信息化的大趋势下,探析“互联网+大学生互助机制”的模式和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如过去大学生群体通过外卖平台上的信息进行订餐,然后由餐馆配送服务逐渐被外卖O2O即“饿了么”、“美团外卖”所替代,这些也都是互助机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典型应用。
3 基于共享理念的“快跑”互助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各个领域都不断探索线下与线上优势互补的发展方式。“互联网+”本质要求信息更快、更广地互通传播,引入现已成熟的移动信息化技术,借鉴“志愿汇”、“大家帮”等APP的业务模式,探索建设线上运作的互助APP系统。针对这个需求,笔者所在学校开发并实践了“快跑”互助平台。该平台上线后,供需双方活跃参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生活。
3.1 学习互助
通过“快跑”平台,可以共享本校优质的课程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在另一维度空间让学生方便获取信息,创建互联网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同学间营造良好的共享文化氛围,实现学生联合培养等制度,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各方面的整体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2 时间互助
共享课程可以减少教师的备课负担,节约时间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眼界,提升了能力。共享服务时,可为有闲暇时间的同学创造一个人勤工俭学的机会,让没有时间的同学得到一份帮助。
3.3 资源互助
平台上构建本校学生租赁功能,可以让闲置或者被遗弃的物品发挥余热,实现资源的再次利用。大学生群体具有流动性强和需求多的特点。同时,大学生拥有的大部分物品具有短暂持有性、短暂效用性,比如学习资料、考研资料、交通及活动用具等,随着阶段性任务的结束和毕业而面临闲置或被遗弃的情况。通过“快跑”中的租赁功能,可以互通有无,实现物品、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满足更多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利于促进大学生消费习惯、消费理念的改变[4]。
3.4 能力互助
在大学生互助机制中,学校中大量的学习展示项目需要不同技能型人才,互助平台的搭建可以帮助项目高效、快捷、准确地组织队伍,找到最合适的同学参与项目,让项目更完美地呈现。
4 互助机制的优势
“互联网+”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平台,让大学生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能。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共享性显示了大学生文化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究未知的兴趣。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摆脱了知识的权威导致的从众心理,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2)便于大学生协同学习成长。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构成的互助学习环境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实现指定内容的有效学习。同时平台还可以使老师和学生形成协同学习的模式,寻求辅导与解答。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3)开阔大学生的交际面。“快跑”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尽情展现个人优势,通过互助结识和了解更多的同学,为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增强合作和沟通能力提供了机会。
5 结 论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互助机制为学校开辟了一个广阔无比的活动空间,在这个机制下不存在障碍,每位同学在“快跑”平台上都拥有学习、交流、分享的权利和机会,这种状态给处于现代的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带来了一次意义深刻的冲击,大学生利用新的工具创设有利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对新形势下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海利.互助与博弈:试论台湾社区营造中多元主体的互动机制 [J].湖北社会科学,2018(6):58-64.
[2] 方东红,岳鑫隆,王野.高校设备管理与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67-270+283.
[3] 李国栋.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探讨 [J].纳税,2018,12(22):230.
[4] 刘欣怡,刘子琦.互联网消费金融中大学生消费行为及风险对策的实证研究 [J].中国市场,2018(25):40-42.
作者简介:徐鸿雁(1979-),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智慧教育。